首页 > 百科 > 综合百科

中药防控非洲猪瘟的可能性探讨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3-27 11:10:15
The Beginning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当前非洲猪瘟尚无有效疫苗或药物。中医在传染病的防控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通过传统中医对温病的认识和中药现代抗病毒研究来探讨中药防控非洲猪瘟的约摸性。

  1. 从“温病”角度探讨中医药对防控非洲猪瘟的约摸性

  非洲猪瘟从临床症状表现来看,属于高热并附带一系列生理机能衰退,按照中医理论,以为其属于“温病”范畴(徐晓曦等,2019)。

  温病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以发热为主症,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热性传染病。在历史上我国共发生大的传染病流行500多次,最近的一次是2003年的非典(SARS)。中医药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提高,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积累了珍贵的经验。

  以非典为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内地累积病例5321例,死亡人数349人。而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附属医院收治SARS患者60例, 采用中医药疗法,发明了无1例死亡,无一例股骨头坏死后曳盛,无一名医护人员被感染的记录(李致重,2004)。相对于西医激素疗法,中医药疗法死亡率低,后曳盛少,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表扬。

  按照传统中医药理论,可以为非洲猪瘟病毒是中医病因中的“疠气”。疠气为害颇如火热之邪致病,具有一派热盛之象,其毒热较火热为甚,而且常夹有湿毒等秽浊之气,防控“治未病”宜采取清热解毒、补中益气、芳香化湿等法来实现(陈利平等,2008)。

  在治疗上,可根据温病的发病阶段辨证治疗。在温病的首席阶段,病邪侵略肌表,卫气功能失常,病浅而轻,病邪在于表,易于驱除,应以补气、清热解毒类中药服之,以补足正气,防止病邪潞傍侵入,同时驱除病邪。在温病发展的中后期,邪气由卫入气,再转入内营,再入血分,病邪深入肺、心、脾、胃、肝、肾等脏腑,此阶段主要是以攻邪为主,达到“邪去则正安”,可以适当选用清热解毒、凉血消斑、补益类等中药,实现标本兼顾的效果。

  2.从中药抗病毒现代研究发展探讨防控非洲猪瘟的约摸性

  ASFV是一种由双层囊膜包裹的双链 DNA病毒,囊膜病毒主要通过侵入机体细胞致害。另外常见囊膜病毒还包括HIV病毒,猪瘟、伪狂犬,蓝耳病(PRRSV)、流感、埃博拉、冠状病毒(SARS病毒)等。植物源性成分抗非洲猪瘟病毒研究较少,中药对另外囊膜病毒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THE END

TAG:中药  防控  非洲  猪瘟  可能性  探讨  Afric  猪病防治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