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岭南民俗文化景区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穗东街,景区内的南海神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距今已有1419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规模最大、也是目前仅存的一座海神庙,是世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国对外贸易交往的历史见证和重要遗迹。
南海神庙虚拟景区:点击进入
古建筑
浴日亭
南海神庙西侧章丘冈上的浴日亭,是古代观望海上日出之地,前临大海,东连狮子洋,烟波浩渺,夜幕渐退,红霞初现,万顷碧波顿时染上一层金光,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之际,景象异常壮观,这就是一直位居宋元时期羊城八景之首的“扶胥浴日”。
有好事者将此诗刻碑立于亭内,文人墨客也慕名而来写下很多和苏东坡韵的诗词。最著名的是明代陈献章的《浴日亭和苏东坡韵》,后人同样将此诗刻碑立于亭内。
礼亭
礼亭又称拜亭,原建于明代,现存礼亭是仿明代风格重建的。这是一座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和进深各三间,四面通透,与大殿互为衬托。
头门
头门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东西八字墙喻意四平八稳。进深两间,横梁的木雕保留宋代风格,屋顶为硬山脊,花板博古的屋脊是典型的清代风格。头门东西两侧均设塾台,这种建筑形式始于周朝。
仪门
仪门即“礼仪之门”,门楣上挂有“圣德咸沾”牌匾,意为圣上的恩德普罗大众均可沾得。牌匾下方挂有一副对联:镇海神庥永;司南庙貌崇。意为:镇海护航的南海神永远庇护南海神庙,让航船顺风顺水地跨海越洋;司职于南方的赤帝神宫,恢宏壮丽,水殿楼台,让人崇敬。
大殿
南海神庙最中心、最雄伟的建筑就是大殿,于1989年重修。大殿的重建经严谨考证复原为明代单檐绿琉璃瓦歇山顶建筑形式,结构方式为七架椽屋前后三步梁用四柱,全部入榫而不用一根钉的木架结构。屋顶有双凤飞翔、鳌鱼倒悬、二龙争珠的琉璃瓦脊,其中双凤代表美丽,鳌鱼代表自由,二龙代表权力,宝珠代表智慧。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观气势雄伟、古朴庄重。典型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宫殿的建筑艺术,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昭灵宫
昭灵宫也叫“后殿”,在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粤期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91年修建时,重新安装了陶塑瓦脊。昭灵宫是南海神夫人的寝宫,南海神夫人在宋朝时期被封为“明顺夫人”。相传“明顺夫人”是一位慈祥和蔼的女神,她和南海神一样有无限的法力,还兼司达嗣之职,在昭灵宫内的拜石三拜夫人,可以得贵子,行好运,或家庭和睦,昭灵宫因此香火鼎盛,善男信女来游南海神庙,无不对夫人顶礼膜拜,求神赐福,保佑家人平安,是信众良好愿望。
牌坊
扶胥古埗牌坊
海不扬波牌坊
牌坊为清代建筑,三间四柱,冲天式,花岗岩石打制。清道光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849年-1850年),广东巡抚叶名琛修缮南海神庙宇,将红石牌坊改为麻石牌坊,上刻“海不扬波”四字。海不扬波是指大海风平浪静,象征一帆风顺,满载而归之意。海不扬波就是千多年来,帝王大臣、商贾旅客、舵手船工在走出这繁华古港之时,对平安吉祥最真切的祈望!
码头遗址
明码头遗址
遗址于2005年南海神庙周边环境大整治过程中经考古发掘出土,遗址位于浴日亭所在的章丘脚下南面,从山脚岸边的风化岩修筑一条道路通往珠江,全长约125米,由埠头、接官亭、小桥和用红砂岩石铺成的官道组成。明码头遗址现已回填保护,2018年在原址上采用红砂岩基材进行地面模拟展示。
清码头遗址
遗址于2005年庙前南广场整治时,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清代码头遗址分为埠头和道路两部分,全长20余米,埠头位于码头的最南端,步级保存完整,有9级踏跺。五板石道路向北达至牌坊,通往庙内。明清时期,随着珠三角洲的发展,庙前江岸线由于泥沙淤积,江岸线移至黄埔古港。明清代古码头的出土就是古代海上交通延续与变迁的重要历史见证。
碑刻
御碑
南海神庙仪门的东西廊(内廊)竖立了很多历代皇帝祭祀南海神的御碑。因为是皇帝下诏的称御碑,御碑一般上部和两侧都雕刻龙纹,中间刻有大记事,非常特别,是历代皇帝留给黄埔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为南海神庙内藏碑丰富,包括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碑刻,因此南海神庙又有“南方碑林”的美誉。
唐碑
唐碑立于南海神庙头门的东侧,建亭护盖,也称唐碑亭。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册封南海神为广利王,唐宪宗元和十三年至十五年,孔戣(孔子的第38代孙,时任岭南节度使、广州刺史)连续三年亲自祭祀南海神,后立《南海神广利王庙碑》,由孔子第三十八代孙孔戣立碑祭祀,该碑由时任袁州刺史韩愈撰文,循州刺史陈谏书写,著名刻工李叔齐刻碑,都是当时的名家之作,史称“三绝碑”。唐碑是南海神庙的镇庙碑刻,是韩愈留给广州人珍贵的文化遗产。因为碑文中在中国首次出现“海事”二字,因此广州的考古专家提出在南海神庙建设“海事”相关的博物馆,已得到市政府批准,并且已立项,正在建设之中。
宋碑
宋碑也叫开宝碑,是南海神庙第二块镇宝之碑。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在庙头门的西侧,立《大宋新修广利王之碑》。碑文内容是,大宋在广州首设市舶司(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命中使修葺神庙,已克服南汉、收复岭南、希望“四海臣服,七郡朝王”,并封开国侯潘美为宋代第一任的市舶使(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关长)。
明碑
碑立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称洪武碑。碑文记述了朱元璋以退为进,假借上天之手,摘下了南海神祝融头上的顶顶桂冠“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灵孚王”,重新加封南海神为“南海之神”。明碑是块巨大的石碑,它体现了明代建筑大气大度的风格,背着石碑的巨大神兽,叫赑屃(闭悸)。它是传说中的龙王九太子之一,喜欢背负重物。
清碑
清碑又称康熙碑。清朝初期实行海禁政策,直至康熙二十三年解除海禁,后设粤、闽、浙、江四大海关,全面开放海上对外贸易。康熙认为南海神可以佑护大清四海升平、海贸丰利,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在他五十大寿之时,御书“万里波澄”并下令制成金字牌匾赐给南海神庙,遣户部侍郎范承烈祭祀南海神。“万里波澄”喻意四海臣服,祖国的海疆平波万里,太平盛世。
古树名木
木棉树
这两棵高大的树就是广州市市花木棉树,树龄已有260多年树龄,在2006年前列为广州古树名木的一号和二号。古时南海神庙树木葱茏,光是木棉树就有10多株。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当年就曾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将南海神庙的木棉树比喻为“十丈珊瑚”:
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
天南树树皆烽火,不及攀枝花可怜。
波罗树
波罗树是常绿高大乔木。相传唐朝时候,古印度的波罗国有一位朝贡使叫达奚。到京朝贡后,来到南海神庙,把随身带来的两棵波罗树苗种在庙前。波罗树越长越大,越长越出众,因此人们把南海神庙俗称波罗庙。
波罗树也叫无花果,因为它的枝可结果,茎可结果,埋在地的根也能结果。果熟地裂,特别香甜。用刀砍波罗树茎,流出的白乳凝者可以结果,因此也叫一刀果,果实像佛头光溜溜的,也叫佛头果。果实碳白,软刺,果肉香甜,果仁像板栗,煮熟吃,味美香甜。现在的波罗树是1986年重修南海神庙的开幕式当天,由市领导所种植。
南海神庙的波罗树,是中外文化交往的历史见证。昔曰外国海员到达扶胥港和离开扶胥港,也要到庙内祭祀南海神,然后到波罗树下祈福敬酒,保佑其顺风顺水,航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