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穿过人山人海,去看小巷里的鼓楼
推荐线路:三牧坊—正谊书院
三牧坊
这是一处留存着老福州温情一面的小巷。没有千篇一律的商业化门面,还保留着原始原味的居民住所,坊巷里的小店也充满了儿时的人情味。
三牧坊里的安静,与坊外喧嚣热闹的东街口仿若处于两个时空,汽车的尾气、喇叭的鸣笛随之远去,留下的只有悦耳的鸟鸣,和一旁校园里传来的书声琅琅。三牧坊在宋代名为太平坊,因坊内可通往太平寺而得名。明代正德年间,居住坊内的何姓一家,三兄弟同时仕途发达:何显为知府,何岗为知州,何继周为知县,显赫闽都。正是何家三兄弟的荣耀,坊名更为“三牧”。《榕城考古略》记载:“(坊)北口达经院前,桥通卫前街旧钱局。”
在三牧坊里悠闲漫步,于时光深处扎根的老树慷慨的舒展自己的枝叶,遮挡了阳光的炎热,即使不打伞,走在小巷里也觉得十分清凉。
继续行走,可见到一扇写有“福建省立福州中学”的繁体字的门面,这里设立有福州高级中学,也就是现在的福州一中。
福州第一中学前身是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的圣功书院。曾先后易名为全闽大学堂、福建高等学堂、福建省立福州中学等,之后正式定名为福州第一中学。
三牧坊的牌坊上被曼妙多姿的紫藤覆盖,若是早春时节来此,还能欣赏到一片旖旎的紫色花海。此时的花虽未开,但绿叶白墙的组合,也构成了另一番恬静浪漫的景象。
交通信息:乘坐公交车至“东街口”、“旗汛口”站下车;地铁 1号线至“东街口站A出口”,步行前往。
正谊书院
三牧坊不远处便是正谊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是享誉八闽的清代福州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为闽浙总督左宗棠创立的“正谊书局”。
在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后,正谊书院于2009年在原址重修。院大门上有一块字径盈尺青石刻的横匾,上镌“正谊书院”四个大字,是当时闽籍书法家郑世恭所书。
正谊书院建筑素雅大方,院内的部分门柱、立柱、横梁、石板等部分构件仍为当年旧物,置身其中,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1)开放时间:夏秋季:上午9:00--12:00 下午14:30--17:30
冬春季:上午9:00--12:00 下午14:00--17:00,周四全天闭馆
(2)书院位置:东街28号少年儿童图书馆旁
(3)交通信息:乘坐公交车至“东街口”、“旗汛口”站下车;地铁 1号线至“东街口站A出口”,步行前往。
02、文儒坊里花一开,鼓楼便进入了水墨画的世界
推荐线路:文儒坊—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文儒坊
夏日已至,花香正浓,日光和煦的天气,温度暖的刚刚好,不妨漫步文儒坊邂逅一场紫色的缤纷花事
文儒坊的蓝花楹已悄然盛放,虽非成片的花海,却胜在十分有灵气,与古朴的建筑相得益彰,梦幻中带着一丝古典山水画的意境。
街道旁,路过的人们,都忍不住放慢脚步,连天空都被染成了蓝紫色,唯美的令人惊叹。
紫色的花朵如烟似霞,为文儒坊增添了一抹清新与浪漫的色彩。花枝蔽空、花瓣覆地,温柔了时光,惊艳了岁月。
赏花点: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文儒坊
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
文儒坊中还有一处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位于鼓楼区三坊七巷文儒坊17号尤氏民居。展馆以福船海丝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向观众展示了福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进入展馆,即可见一方小巧精致的庭院,灰瓦白墙立于眼前,上方绘着素雅的壁画,空地上还展示着巨大的木碇,凸显着此处的宝船文化元素。
走入第一进建筑,大厅上悬挂横匾“海不扬波”,意思是太平无事,也用来形容一个人不论地位有多高,哪怕象海一样浩翰如烟,都不应因某种波折而激动勃怒。
馆内还复原了福船大型锚缆船,让人身临其境的体会到船舶文化的博大精深。
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还利用科技手段,把福州海丝遗迹、沉船考古文物、出土丝织品等信息通过触摸屏展示给观众,达到了让文物‘说话’的效果。
展馆所在的尤氏民居,小巧而精致,花园虽不大,但假山、流水、小桥、古亭一应俱全,浓缩了江南园林的魅力,清新雅致,一见难忘。
花园里的阳光灿烂地洒向每一片落叶,行走其间,将初夏的惬意与美景,统统收入心中。
地理位置: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文儒坊17号尤氏民居
03、这条大隐于市的坊巷里,藏着鼓楼的“乌衣巷陌”
推荐线路:朱紫坊萨镇冰故居—方伯谦故居—芙蓉园
萨镇冰故居
萨镇冰(1859—1952年),字鼎铭。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
萨镇冰在福州的故居有三处,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便位于朱紫坊22号,这里是萨氏家族聚族而居的地方。故居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光绪年间均有改建。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伯谦故居
方伯谦(1852-1894),字益堂,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学生。清朝爱国海军将领。
方伯谦故居位于朱紫坊河沿东端、建于清初,嘉庆至光绪间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三进建筑。立于河沿,大门口是“明三暗五”门头房。入石框大门、三面环廊,廊下有天井。
芙蓉园
芙蓉园始建于宋代,位于鼓楼区法海路花园弄,园后濒临朱紫坊河沿。原为宋代参政陈革华芙蓉别馆,后为明叶向高别墅,清为藩司龚易图所有,重加修建,辟“芙蓉别岛”,园林布局精巧优美,为清末福州四大私家园林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为全国唯一漆艺博物馆——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用于传播沈绍安脱胎漆器、弘扬福州漆艺文化。
04、古刹、繁花、红墙,一面古旧,一面繁华
推荐线路:戚公祠—白塔—文庙
文庙
大隐隐于市的文庙位于鼓楼区圣庙路,即使地处繁华的市中心,其厚重的历史感,还是赋予了它古朴沧桑的岁月痕迹。
福州文庙始于唐代,经宋、明、清的三次大火,范围大大缩小。现存文庙是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咸丰四年修成。其建筑充分体现清代宫殿式建筑的风格,其规模在全国也算是比较大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宇按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外门埕、棂星门,泮池,左右有廊对列,大成门的楼厅,东、西有殿庑对列,月台、大成殿等。
文庙建筑古朴大气,做工精巧,一墙一瓦间似有故宫的缩影,行于此间,浓烈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令人油然而生崇仰肃穆之情。
白塔
白塔位于鼓楼区定光寺内,寺庙面积不大,但香火一直很旺盛,若有空闲,不妨带着虔诚的心去参拜一趟吧。
白塔亦称定光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矗立在于山西麓,与乌山乌塔遥遥相对,二者被合称为“双塔”,是福州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栱、云楣、栋梁、栏杆都经过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还绘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 年),塔被雷火焚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
立于白塔之下,仿佛被神圣的佛光普照,悠扬的鸟鸣声回荡在寂静的寺庙中,将春光揉碎,撒在塔下的花木中,草木也变得脉脉含情,多了几分禅意。
戚公祠
戚公祠位于福州于山白塔寺东,在补山精舍之侧,为祭祀抗倭名将戚继光而设。现祠是1918年重建,横立在五老岗上,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戚公祠是由祠厅、平远台、蓬莱阁、醉石、文光塔、醉石亭、万象亭、榕寿岩、补山精舍及影雕长廊等景点组成的古园林式建筑群体,清幽的环境中透露着古朴典雅的气息。
1933年十九路将领为激励全国民众的抗日斗志,集资修缮,并增加了许多有关抗日内容的题刻。解放后,经过多次修建,戚公祠范围扩大到4489平方米。
曾经硝烟四起的年代已远去,如今的戚公祠里枝繁叶茂、古意悠悠,随着时光流逝,散发出古老而又温情的味道。
05、漫步安泰河,邂逅藏在时光深处的古厝记忆
推荐线路:林文忠公祠—安泰河畔
安泰河
屹立于繁华的都市,安泰河畔却始终保持着静谧,顺着河道闲适游走,寻觅一点喧嚣中的洒脱。
安泰河全长2.52公里,前身是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所建罗城的护城河。水从琼东河入古仙桥下,经武安桥、津门桥、福枝桥、新桥至安泰桥,复经澳门桥、虹桥、仓桥、金斗桥至观音桥与西水关之水交汇,再由观音桥流至太平桥与白马河相通。
安泰河在历史上曾是城区运河交通的总枢纽。自宋朝以后,秀冶里,朱紫坊、桂枝里一带,沿河种植了许多榕树,须长叶茂,绿荫如盖,河上船来舶往,古人有“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句,描述沿河风光和运输盛况。
商铺林立,绿茵遍布的安泰河充满着温柔的滤镜,在此随意的走走,任花香覆满衣裳,惬意又自在。
春日之美,不只美在百花争艳,安泰河两岸无边无尽的绿意,让人似是误入童话里的“绿野仙踪”,城市里的一切繁杂,似乎都被眼前的景色融化。
林则徐纪念馆
安泰河附近便是林则徐纪念馆,它是“福州古厝”的典型代表。在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建成的“林文忠公祠”基础上,于1961年开始筹建,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则徐宅与祠”、“林则徐史绩展”、和“禁毒展馆”等, 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人物介绍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察夷情,探新知,大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激励后人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强的真理。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林则徐纪念馆屏墙左右两边的石拱门上,横额分别为“中兴宗衮”及“左海伟人”。大门上额刻着“林文忠公祠”,建筑外观气势磅礴,恢宏壮观。
仪门厅后有石道可以直达御碑亭,内有光绪三十一年立的道光三十年“圣旨”、“御赐祭”、“御制碑文”等3块青石碑,呈“品”字形排列,隐寓林则徐一生品重柱石、刚正不阿的精神。
御碑亭的北边为树德堂,里面有林则徐坐像。树德堂的西面为南北花厅,厅的西面有两层的曲尺楼,原为林家子弟读书的地方。
楼前草坪、鱼池、假山、花木遍布,浓缩了江南的小桥流水,将南方庭院的诗情画意,体现得淋漓尽致。
Tips:
参观时间:8:30-17:30
周一设备维护,16:30停止入场;
周二至周日,17:00停止入场。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16号
门票情况:免费开放(凭身份证或健康码入园)
06、是心动啊!逛不够的烟雨鼓楼
推荐线路:安民巷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鄢家花厅
安民巷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
三坊七巷里有两处红色遗址留存至今,其中一处就是位于安民巷53号的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为清代建筑,面积461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土木结构,临街平墙,两侧为鞍式风火山墙。
1937年(民国26年),新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张云逸奉命与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谈判。翌年2月,新四军参议王助出任办事处主任,新四军办事处在此正式成立,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8年5月,日本侵略军侵占闽江口,办事处迁往南平。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开展工作历时1年4个月,为推动福建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安民巷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是福建省唯一全面反映福建新四军抗战史和福州抗战史的陈列馆,同时也是福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交通:乘坐1、K1、8、11、20、66、76、77、80、101、117、121路到“南街”站下车可到。
鄢家花厅
鄢家花厅坐落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安民巷47至48号,是鄢氏太澄公宗祠的附属建筑,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八处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主座中堂大厅的28根木柱和铺地石板用的都是大型整材,厅廊梁柱雕绘精美。中堂前廊有小门通西院花厅,一进大花厅是精华所在,柱梁门窗家具全用楠木,雕工精湛,尤显富丽堂皇。
房前有小厅,缀以配着花窗的隔扇,厅前轩廊卷棚饰顶,悬钟、雀替刻有花果,造型独特。轩廊前一对大柱础用青石打制,四向刻蝙蝠。
西花厅为园林小筑,前后两进。门窗斗拱浮圆透漏雕工绝伦,垂莲、雀替、斗拱、锯花造型各异,如意吉祥。
无论是门窗、一斗三升联拱等装饰构件,还是穿枋等结构构件,无不被雕饰得精妙绝伦。
现作为桢楠文化创意博物馆,馆内橱窗陈列由金丝楠古沉木制作的系列家具和各式画作、文物展品。
鄢家花厅由福建鄢氏族人兴建并居住约两个世纪之久。作为家族的宗祠和议事之所,这座建筑曾经见证家族和国家的运道。
一代又一代人,遵从祖训,从周召公到燕孝王,从姬姓到鄢姓,从燕蓟到八闽,从乡壤到省城,鄢氏家族数代励精图治、累世义忠报国。
交通:乘坐1、K1、8、11、20、66、76、77、80、101、117、121路到“南街”站下车可到。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 09:00-17:00,16:30清场。
07、访古踏青一起游!
推荐线路:冰心故居、林觉民故居—南后街
林觉民、冰心故居
一座宅院,两位名人
林觉民、冰心故居,坐落于福州历史风景区三坊七巷,位于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林觉民、冰心、林徽因都曾先后在此居住。
这是一座典型的闽地民居建筑,白色的围墙,两头飞起的屋顶。深褐色大门两侧一边写着“林觉民故居”,一边写着“冰心故居”。
走进大门,正中院落里是林觉民的半身铜像,铜像在白色的围墙和青翠的草木的映衬下格外的醒目。
前庭院浓郁福州特色的园林,由书法家陈章汉书写的“一座宅院,两位名人”的石碑序语。
“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屋子的外面有一小院,院中塑有两尊铜像,铜像是依照《与妻书》中的情怀而塑,林觉民披衣坐在圆凳上手中拿着一本书, 似在讲解,他的妻子站在旁边在认真的倾听。
在林觉民故居厅堂两边的厢房,现辟为陈列展室,第一展室展现广州辛亥革命背景、第二展室展现林觉民生平介绍。
书房内的珍藏着《与妻书》手稿复制件,字迹是工整的小楷,娟秀,灵动,向我们对诉说着对妻子的缠绵柔情和“以天下人为念”的气度风范。
参观完林觉民的生平事迹之后,转入南花厅,这里是冰心幼年时期的读书场所——紫藤书屋。
走进这个由书屋修缮而来的展室,同样可以看到采用具有福州特色的木格窗式展墙,地面铺设青石板。
采用民国初期的物品和冰心作品中描写过的实物来布置。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冰心的生平轨迹,她的童年,她和紫藤书屋的牵绊,她与祖父的故事,看到这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光辉一生的缩影。
交通方式:乘坐1、k1、8、11、20、66、76、77、80、101、117、121路到“南街”站下车可到。
南后街
百年南后街,时光回流,眼前仿佛浮现出明清时三坊七巷中的繁华盛景,这里的建筑透着浓浓的古色古香,各式别致古朴的小店令人目不暇接,街道两旁挂着花灯和纸伞,坊巷纵横,石板铺地,布局严谨,匠艺奇巧,向我们诉说着这条街道的百年辉煌。
鼓楼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
作为三坊七巷中轴的南后街,这里的花灯店、油纸伞铺、手工艺品小店、各色“百年老字号”小吃比比皆是,构筑了一派三坊七巷最热闹非凡的景象。
交通方式:乘坐54路、70路车到“文儒坊”站下车,步行1分钟或乘坐地铁1号线至东街口站,步行即可到达。
08、你想要的诗和远方都在这里!
推荐线路:文儒坊陈承袭故居—尤氏民居—闽山巷
闽山巷
闽山巷于三坊七巷中,是连接衣锦坊和文儒坊的通道。
宽不过1米,长100多米。
闽山巷曾经是三坊七巷最热闹的小巷。明清时期,福州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元宵节的灯会、斗宝、转三桥;清明节的游神、社戏等活动,都在庙内广场及石砌大戏台上举行。
长长巷道,连接古今,通向未来。
地址 | 鼓楼区三坊七巷闽山巷
尤氏民居
尤氏民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文儒坊东段南侧17号。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
走进展馆,仿佛进到另一个世界。
从沉船场景复原,到船上生活器具,再到各类瓷器、帆船展示区,这里陈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各类展品。
展览以福船海丝文化元素为切入点,以历史为脉络,以文物、文献、资料为主要载体,并辅以高科技手段,向公众展示了福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地址 | 鼓楼区三坊七巷文儒坊东段南侧17号
陈承袭故居
陈承袭故居位于福州市文儒坊西段。建于清代,以用料考究、精雕细刻闻名。
陈承袭故居,坐南朝北,临街六扇门,门额上高悬“六子科甲”横匾。
陈承裘故居是一座二进带花园的宅第,坐南朝北,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大门六扇,迎面插屏,左右耳房。屏后有高大围墙。石框二门,门后天井回廊。正座全宽13米,3间。进深16米,分前后厅、房。大厅穿斗构架,其中驼峰、斗拱、吊柱、雀替,镂刻玲珑,极为精工。房门镶楠木板,刻制鼎、瓶、盆、壶或花、鸟、鱼、虫,造型别致,形象逼真。
地址 | 鼓楼区三坊七巷文儒坊南面中段文儒坊45、47号
09、慢下来的鼓楼你品味过吗?
推荐线路:南后街福建省非遗博览苑—茉莉花茶文化馆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博览苑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位于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82号,是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示、收藏、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机构。
博览苑结合叶氏民居的文化底蕴与空间结构,采用实物、、视频及光电等手段,多方位展示非遗项目,通过传承、弘扬、培训、互动、展演等活动复兴传统文化,推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担负起传播与弘扬海西文化的历史重任。
走进博览苑,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无论是木雕还是漆画,其中纹理都能让人感受到岁月的痕迹。
地点 | 三坊七巷南后街82号
开放时间 | 周二-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
票价 | 免费
福州茉莉花茶文化馆
站在鼓楼街头,深呼吸一口,似乎都能在不经意间嗅到茉莉花茶的味道。
清香,淡雅。
就像悠闲坐在河畔休憩的鼓楼人一样。
《八闽通志》载:福州府茶,诸县皆有之,闽之方山、鼓山,侯官之水西,怀安之风冈尤盛。
一盏茶,一双人。
茉莉花与茶文化记录着鼓楼的沧桑历史、聚集着世代鼓楼人的聪明和智慧,积淀着鼓楼特有的文化内涵。
山水孕育天香。
去茉莉花茶馆选一泡好茶,品一段佳话。
地点 | 三坊七巷南后街50号
开放时间 | 9:00-22:00
票价 | 免费
10、鼓楼的这个地方藏着一块宝地!
推荐线路:聚春园大酒店—鼓楼前公园
聚春园
如果要用一种味道来形容初见的鼓楼,浓郁、鲜香,味中有味,回味无穷——这就是“佛跳墙”。
说起佛跳墙,就不得不说到“聚春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的发祥地。
“聚春园”始创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坐落于福州市区王者之地东街口,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悠久的历史名店,驰名中外的“佛跳墙”就源于聚春园。
聚春园作为闽菜的主要发祥地,是清同治、光绪年间福州首屈一指的大型餐馆;创始人郑春发在闽菜传统烹饪技术基础上,吸收京广苏杭等南北菜肴的精华,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近代福州菜式的开山鼻祖;历史上的聚春园是达官显贵、商贾名流会聚之所,聚春园的楹联“聚多冠盖、春满壶觞”就是当年经营盛况的写照。
鼓楼前公园
福州鼓楼前公园(原名“福州鼓楼遗址公园”)是在福州鼓楼旧址上重建的景观公园,占地面积达4250平方米,位于福州鼓屏路与鼓西路交叉口西北角。
福州鼓楼前公园在2009年开放,特色是鼓楼的遗址等。
公园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这些令人驻足的遗址小景。
鼓楼遗址发现于2001年4月。福州市考古队在位于鼓屏路口的工地,从地面至地下分7个文化层进行挖掘,出土了 汉代的硬陶片及红、灰两种颜色的板瓦片, 两晋、 南北朝的板瓦碎片、盘口罐、平底碟、碗等陶瓷,明清时期的彩瓷、黑釉、青花碗、 盘、 盅、 碟、 缸等器物, 宋元时期的建筑材料和陶瓷片,宋代、 清代的几口水井、土井、砖井、陶井,宋代石构水沟,南北朝砖构水沟。最大的发现是 鼓楼遗址,包括柱础石、 墙砖、 铺地砖、夯土地面、门框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