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纸尿裤多年从业经验人的角度,看了《老爸评测》,一个没有经过权威机构检测认证的报告,然后就可以给纸尿裤进行一个排名?更甚者,对纸尿裤的气(异)味评测,仅用简单的工作人员去闻,就可以说某个品牌味道重?如果仅是一位普通消费者在做类似结论,相信很多人都无话可说。可偏偏是一个网红,披着专业检测的外衣,做着卖货的事情,性质就不一样了。接下去,针对《老爸评测》中的种种检测,我将一一提出自己的观点。
吸湿渗透性能评测
标准GB/T 28004-2011中,对纸尿裤最核心的性能----渗透性能,做了明确规定,其中包括测试方法和核验标准。测试方法与《老爸评测》中的大同小异,在这里就不做赘述。异议点有两个:
自创评测名词:“吸湿性能”非国标中专有名词,为自创词语,无明确指向性,模糊。
自创验收标准:针对报道中的吸收渗透量,不知指什么,看测试图片应该是滑渗,但滑渗数值是越小越好,报告中是越大越好。如果是说升级了检测方法, 这样子升级的科学依据在哪里?
实际上,针对纸尿裤的渗透性能,由滑渗量,回渗量,渗漏量,而非单一的指标组成。从报道中流出的短视频来看,仅仅是滑渗测试,而非三者都有。就算是滑渗实验,其验收标准也应该是:“将纸尿裤固定在夹角 30° 的平板上,在上方的漏斗取液 60ml,再在测量仪的下方放置一个烧杯,测量溶液经过纸尿裤渗透后流出的液体量。”记住,是60ml溶液倒入纸尿裤后,流到底部烧杯的量。
随着纸尿裤技术的发展,很多企业会在国标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测试量等来提高验收标准,形成自己的企标,而不是自创一个验收方法和标准,并用这种新方法新标准来评测纸尿裤,加以排名。有失偏颇公正,更是让纸尿裤研发人员看得莫名其妙。
关于透气性测试
纸尿裤的大体结构分为面层,芯体层,底层,其中在纸尿裤中起到透气性能最主要的还是PE底膜。由于国标中,未添加对纸尿裤成品的透气性检测,但大部分品牌,在给纸尿裤选购PE底膜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标准,例如2700±400g/㎡·24h。
透气性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有经验的妈妈一定会发现,同样的纸尿裤,在冬天的时候,纸尿裤排出的湿气遇到冷空气会凝聚到纸尿裤底部,潮潮湿湿,甚至有的纸尿裤会出现有水珠滴出来的情况,让床单和被子都沾湿了,这就是透气性过剩的表现。
凡事有利有弊,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条件也会发挥不一样的效果。
关于异味
说到这个,我们要先了解下纸尿裤味道的来源。纸尿裤主要由无纺布,绒毛
浆,高分子吸收树脂(高分子),底膜并通过胶粘合而成。其中无纺布无毒无味;高分子无臭无味;底膜为无臭、无毒;而纸尿裤生产中必须经过热熔压敏胶粘合,安全性和质量都非常高,也是无毒。味道的来源更多的是胶和消毒杀菌的味道,生产时机速快,来不及散味就被包装了。
每个人对味道的判别标准不一样,而生产日期的新老也会影响味道的轻重。假想评测中样品,生产日期相隔很久,那么用料安全的纸尿裤,只因为某些人对味道不喜欢,日期较新而被冠以“异味”的帽子,被剔除出去所谓的“推荐版”,那我就要为这些纸尿裤喊冤了。难不成要在纺织品添加香精喷雾?不杀菌消毒?或者是存放6个月以后再销售?
关于丙烯酸单体残留量
我斗胆问下,在新修订的GB/T 22875-2018《纸尿裤和卫生巾用高吸收性树脂》中,针对高吸收性树脂可残留丙烯酸的含量应该≤800mg/kg,这个检测是纯粹的高吸收性树脂的检测,还是在纸尿裤抠出来高分子进行检测?如果是前者,请问你能够做到,去采购36款品牌的纯粹的高分子?如果是后者,那我能否说,你这个检测结果是不科学的!在不科学检测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排名?这是检测的科学性的表现吗?
纸尿裤的评价是一个综合的系统,从产品的概念设计,研发,原材料的采购和储存,生产安全,及成品检测,运输和储藏,而非几个单一的指标。实际上,如果为了迎合评测中的指标去单独设计生产纸尿裤,我相信所有的工厂都能够做到,但真的好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