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1月健康预报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3-26 00:25:42
The Beginning

  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1月健康预报

  根据我市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国际国内传染病疫情动态,经过专家会商评估,预计我市未来一段时期--

  需特别关注的传染病:新冠肺炎、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重点预防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

  重点预防伤害:低温烫伤、一氧化碳中毒。

  需特别关注的传染病

  新冠肺炎

  当前国内外疫情形势较为严峻,我市面临着境外和国内其他地区输入的双重风险和压力。作为国内重要的入境空港口岸和全国热门的旅游城市,我市应吸取既往疫情经验教训,在“外防输入”的同时严格落实各项“内防反弹”的相关工作。

  请市民朋友们继续保持防控意识不放松,坚持“防疫三件套”--坚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牢记“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保持“一米线”社交距离,养成规范佩戴口罩(尤其是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在密闭公共场所活动时)、勤洗手、常通风、不扎堆、不聚集等良好卫生习惯,少聚餐、分餐制,“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家做好健康监测,如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疑症状,应佩戴口罩及时前往就近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不要自己乱用退烧、退热药物,不要带病上班、上学。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符合接种条件的市民要积极主动尽早接种,应接尽接、早接早受益。

  随着元旦和春节假期来临,建议广大市民应密切关注疫情变化,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所在设区市,继续坚持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安全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出入公共场所应继续严格按要求正确佩戴口罩,遵守公共场所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测量体温等各项防控要求,避免聚集,服从引导,有序流动。

  诺如病毒感染急性胃肠炎

  诺如病毒是急性肠胃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是全球急性胃肠炎的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的主要致病原。诺如病毒感染后24-48小时出现症状,通常持续1-2天,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

  人类是诺如病毒胃肠炎唯一的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诺如病毒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食源性和水源性传播。冬春季节高发,人群对诺如病毒普遍易感,其中5岁以下的儿童和老人发病率较高,食品加工人员感染后易于导致暴发。容易在幼儿园和学校、养老院、餐馆、宴会、等集体单位发生。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2-3天可痊愈,无后遗症,无需用抗菌素。可能会再次感染,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预防,以预防为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和处理加工食物前需认真洗手;

  注意饮食卫生,所有食物(特别是贝壳类海产)均应彻底煮熟才食用;

  有呕吐或腹泻征状的人士,切勿上班或上学,并应及时就医;

  患者不应加工处理食物或作陪护,避免污染食物或传染别人;

  应及时清理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彻底消毒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并做好个人的防护,彻底洗手。

   重点预防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1月份正处于元旦和农历新年,虽处于疫情期间,但置办宴席、家庭聚餐和外出就餐的机会仍比平常多,这无疑增加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的风险。根据厦门市近几年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结果,1月份需关注细菌性食物中毒。此外,近期在漳州发生的有关泥螺的贝类毒素中毒事件,需特别关注。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1.市民需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果蔬也要清洗干净;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煮透的食物和生冷食品;

  2.节假日期间不暴饮暴食,按需采购食物,尽量现吃现做,注意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吃剩的食物及时放进冰箱,食用前仍要彻底加热,重复加热不能超过一次;

  3.工厂等集体单位需加强食品、饮用水、环境卫生和食堂从业人员等的卫生管理。

  4.注意保持家庭卫生,室内空气流通。

  近段时间,漳州已经发生多起关于贝类毒素中毒事件,多为吃泥螺引起。症状为唇、舌、指尖麻木,呕吐,乏力等,相关部门在泥螺中检出贝类毒素,当地居民也有到我市就诊的病例。贝类毒素是海洋毒素的一种,由海洋中的藻类毒素通过食物链在鱼、虾、贝类蓄积,人因食用这些含有毒素的海产品而引起中毒。贝类毒素有四大类: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健忘性贝类毒素(ASP)。具有偶发性、突发性、潜伏期短等特点,目前并无特效药,因此提醒广大海鲜爱好者要加以防范。

   重点预防伤害

  低温烫伤

  天气渐冷,各式各样的取暖设备纷纷登场,然而,“低温烫伤”也在伺机而动!

  预防低温烫伤:

  1.不应长时间接触温度超过体温的物品,使用电热毯等取暖设备时,温度不要设置过高,不要整夜使用,更不要长时间贴近地暖片等取暖设备。

  2.热水袋、暖手宝之类的保暖品直接使用温度过高,最好裹条毛巾使用或选择外部加绒加套款的,并且使用时间也不宜过长。

  3.老年人、儿童、瘫痪截肢残疾人、末梢神经损伤的病人等特殊人群长期使用保暖产品,更易造成低温烫伤,应多加注意。

  4.购买正规厂家的保暖设备并定期检查是否出现老化现象。

  低温烫伤虽然表面看来不严重,但实际上几乎都是深度烫伤,因此,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切勿轻信偏方自行外涂一些酱油、牙膏、醋等,以免加重创伤、增加感染机会,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的产生主要由于煤气泄漏或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寒冷天气里,人们使用燃气洗澡、烧炭取暖,甚至在屋内吃烤鱼、火锅时都应警惕危险的发生。

  预防措施

  煤气、液化气点火前要检查是否漏气。使用中,人勿远离。临睡前、外出和使用后,要检查煤气、液化气灶开关、燃气灶气嘴是否关闭,如果长时间不用燃气,应将表前阀关闭,防止气体泄露。

  使用热水器时应确保屋内通风良好;刮风天发现安装热水器的房间倒灌风或热水器从烟道倒烟时,应暂停使用热水器;使用中途发现突然熄火或突然出冷水,应迅速关闭,待专业人员检查后再用;热水器用毕,必须关闭气源;小孩使用煤气、液化气、热水器洗澡要有大人看护,洗浴时间不宜过长。

  停车时不要长时间开放空调暖气。停车后发动机排出的一氧化碳聚集在车内,易引起中毒。

  切勿在密闭的住宅、地下室、低矮的空间内使用发电机、烧烤机、油炉等以汽油、丙烷、天然气或木炭为燃料的设备。且勿将设备放置在门、窗、通风口等地方,防止一氧化碳气体随风向进入室内。

  切勿在密闭的屋内吃烤鱼、火锅等。

THE END

TAG:贝类  毒素  氧化碳  烫伤  低温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