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第四届“科学探索奖”申报工作正式启动。为了响应来自科学界的建议和呼吁,奖项从2022年开始增设医学科学领域,鼓励医学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解决医学科学领域的基础性问题。
2022年起,“科学探索奖”共设10个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电子、能源环境、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每年50人的奖励名额不变。
今年“科学探索奖”的申报时间为2022年1月1日至4月15日。1976年1月1日(含)后出生,获得博士学位,全职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都可以按照相关指引,通过“科学探索奖”官方网站进行申报。申报结束后评审委员会将独立开展评审,获奖名单预计将在2022年9月揭晓。
奖项申报指南
助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深度融合,奖项支持“医师科学家”的培育和成长
自“科学探索奖”设立以来,一直有评委和资深科学家呼吁奖项应该增设医学科学领域。新冠疫情的肆虐更让所有人认识到,人类抗击疾病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医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
“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表示:“在广泛调研并获得监督委员会同意的基础上,我们做出了从2022年起‘科学探索奖’增设医学科学领域的决定。”
“科学探索奖”新增设的医学科学领域将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和生物医学工程等细分领域,重点支持以下研究方向:
鼓励青年学者针对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开展探索性研究,支持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
鼓励“医师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s)开展创新性研究,开发临床诊疗的新技术新方法。
鼓励解决医药研发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科学问题等。
“科学探索奖”新增设的医学科学领域将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和生物医学工程等细分领域,重点支持以下研究方向: 鼓励青年学者针对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开展探索性研究,支持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 鼓励“医师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s)开展创新性研究,开发临床诊疗的新技术新方法; 鼓励解决医药研发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科学问题等。
培养真正具备研究能力,能解决临床迫切需求的医学领军人才,是医学界的普遍呼吁。截至2021年7月,中国已建立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0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也专门提出要“开展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启德
“中国传统医学一直领先世界,但对现代医学发展的贡献却乏善可陈,与泱泱大国的地位实不相称。要鼓励我们年轻一代医学工作者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勇于攀登医学科研高峰,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去,让更多优秀‘医师科学家’脱颖而出。”
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
从“九章”量子计算机原型机到新一代单分子芯片,从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仪到亨廷顿病治疗药物研发,从东亚人演化奥秘到解密衰老……在2021年10月下旬举行的“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多项“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的研究,作为中国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和民生科技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集中亮相。
“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代表着中国青年科学家们的科研实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学探索奖”发起人
谢克昌
“从获奖人的工作来看,他们在注重科学性和探索性的同时,能够紧密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勇于探索,成果丰硕。”
2021年11月,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武汉大学教授宋保亮与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成功当选,两位分别是各自学部中最年轻的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代表着中国基础研究的巨大潜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探索奖”发起人
潘建伟
“最让我骄傲的是,看中国基础研究的人才库,未来几年奖项的评选还大有空间,选择获奖者反而会是很痛苦的过程。”
在往届获奖人提交的科研进展报告中,“对开展探索性研究更加充满信心”、“开展了更多的探索性研究”、“有更多时间投入科研工作”等,是他们获得奖项资助后提及较多的关键词。这进一步证明了奖项“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得以贯彻。
“科学探索奖”将持续资助青年科技人才,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在2022年的“科学探索奖”评审中,将依然保留“新星机制”:同等条件下,年轻者胜出。10个领域中,每个领域将有5个获奖名额,其中1个获奖名额在同等条件下将向35岁及以下的申报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