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俄外交官称德等国不让俄参与“北溪事件”调查,俄计划曝光通信内容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3-10 21:09:33
The Beginning

【环球网报道】“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持续引发关注。据“今日俄罗斯”(RT)电视台网站10日报道,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波利扬斯基透露,俄罗斯计划与联合国安理会分享它与德国、丹麦和瑞典就“北溪”管道遭到破坏所进行的通信内容。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波利扬斯基 资料图

报道称,波利扬斯基是在当地时间9日与美国政治评论员辛克尔的访谈中发表的上述言论。波利扬斯基说,莫斯科没有参与这三个欧洲国家进行的调查,“不是因为我们不想参与,而是因为他们将我们拒之门外”。

波利扬斯基称,简而言之,来自这三个国家的通信内容的大概意思是,“我们做我们的,你管好自己的事。”波利安斯基还补充说,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团将把通信内容共享给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并与有关各方进行独立、公正的国际调查。

报道称,莫斯科方面希望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秘书长古特雷斯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展开调查。

去年9月,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在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出现4处泄漏点。欧洲一些当事国认为管道发生爆炸可能是遭人为破坏,俄方指责西方国家制造破坏。


北溪管道爆炸现场

据媒体此前报道,美国知名记者西摩·赫什2月8日在其发表的博客文章中爆料说,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遭遇爆炸,是美国军方在总统拜登授意下实施的。赫什在文章中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2021年12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主持召开一次会议,与会者是新成立的应对“俄罗斯即将侵略乌克兰”跨部门工作组成员,他们来自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央情报局、国务院等部门。沙利文意在让与会者制定破坏“北溪-1”和“北溪-2”管道的计划。按照赫什的说法,2022年6月,北约举行“波罗的海行动”年度军事演习期间,美海军潜水员在“北溪”管道上安放远程遥控炸弹。同年9月26日,挪威军机投下声呐浮标引爆炸弹,破坏了“北溪-1”和“北溪-2”四条管线中的三条。

对此,佩斯科夫2月9日向媒体表示,西方国家试图默默了结对“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他说,赫什关于“北溪”的文章未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这令俄方感到惊讶,若不对破坏“北溪”的行为进行调查,类似事件可能还会重演。俄外交部同月21日发布声明称,该部召见了美国驻俄罗斯大使特雷西,要求美方就“北溪”事件作出解释。

延伸阅读

美德英媒一天之内齐爆料 学者:"北溪"调查或不了了之

究竟是谁炸了“北溪”天然气管道?日前,这桩扑朔迷离的悬案又添新剧情。


“北溪”管道爆炸现场

在美知名记者揭发美国是元凶一个月后,西方媒体同一天密集爆料,声称幕后黑手是一个亲乌克兰团体。

对此,乌克兰否认卷入事件,俄罗斯批评相关报道是为“转移视线”,呼吁彻查。

此前一口咬定俄罗斯所为的西方,为何在一日之内调转枪口,集体指向乌克兰?最新说法会否影响眼下胶着的俄乌局势走向?

美国“风吹”欧洲“草动”

去年9月,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发生爆炸,此事被普遍认为系“蓄意破坏”。

事后,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展开独立调查,迄今未有结论。瑞典号称已掌握“关键证据”,但以过于敏感为由表示“不宜公开”。

上月8日,美国知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发文指控美国是“北溪”事件祸首。但遭美方否认。


美国知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 资料画面

一个月后,另一个元凶浮出水面。更神奇的是,西方媒体“神同步”放出消息。

《纽约时报》打出第一弹。该报7日援引美国政府官员的话报道称,根据美方获取的情报,一个亲乌克兰团体制造了“北溪”事件。

但报道援引的官员未提供情报来源等更多信息,也未披露所谓亲乌克兰组织的具体成员、主要决策人及其背后金主,只是说对袭击者及关联人员知之甚少,但认为这一情报可能成为今后对“北溪”案展开调查的“突破口”。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官员还指出,美国和英国公民都没有卷入此案,也没有发现俄罗斯参与管道袭击的证据。

“北溪”事件发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度指认俄罗斯所为。《华尔街日报》8日称,最新报道显示,西方官员不再怀疑是俄罗斯下令炸毁“北溪”。

美国媒体“风”一吹,欧洲媒体也跟着“草动”了。

德国《时代》周报等德媒7日披露,德方正在调查由五男一女组成的一个团体,他们使用假护照,租借的一艘游艇中发现爆炸物痕迹。据悉,一家总部位于波兰的公司向六人出租了这艘游艇,而这家公司的所有者为两名乌克兰人。

德国检方8日通报,调查人员怀疑这艘船可能被用于运输“北溪”管道爆炸所用“爆炸装置”。

不过,德方表态较为谨慎。德国检方称,调查人员仍在尝试确定嫌疑人的身份和动机,目前仍未得出确切结论,特别是爆炸事件是否由某个国家下令实施的论断。

德国媒体还表示,不排除“伪旗行动”(False Flag)的可能性,即有人故意留下痕迹以栽赃乌克兰。但目前尚无相关证据。

英国《泰晤士报》7日也来凑热闹。该报透露,西方情报机构圈里已经流传了数月相关情报,即一家位于乌克兰的私人企业参与爆炸事件,但该企业的名字至今“保密”,以避免乌克兰和德国之间可能出现“公开争吵”。

一天之内,美德英媒体开足马力齐爆料,矛头所向更是从俄罗斯“秒转”乌克兰,有何意味?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表示,西方媒体密集抛出新说辞可能有以下意图。一则,消弭此前赫什爆料的负面影响,为受到指控的美国开脱。二则,一定程度维护美欧团结,保持内部一致性。当前,德国等欧洲国家内部有声音要求调查“北溪”事件,认为美国该对此事负责。这不利于美欧团结和推进反俄挺乌事业,为此,需要抛出新说辞加以对冲。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认为,从对赫什爆料的集体“沉默”,到如今群起报道,西方媒体的前后表现可谓反差鲜明。一方面,说明之前的谎言已无法掩饰,沉默也不再奏效,需要编出新的谎言来圆谎,来回应西方内部的不同声音,包括欧洲国家一些政治家、民众的质疑。另一方面,说明西方特别是美方又祭出拿手的舆论战来混淆视听。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8日说,美德媒体的报道是在“协同释放假消息”,企图把公众视线从真正的袭击元凶身上转移。

为何“甩锅”乌克兰?

不仅西方媒体同日发声颇为吊诡,被最新设定的“背锅侠”也疑点重重。

“一个6人组的乌克兰团体租用一艘船、投放1000磅军用级炸药”破坏了耗资数百亿美元建成的“北溪”管道,西方最新爆料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嘲讽。

两位学者认为,炸毁“北溪”管道绝非一个组织或团体所能做到,“它只能是国家行为。”金灿荣说。

丁纯表示,西方媒体提及信源闪烁其词,也未给出扎实过硬的证据,总体上还是捕风捉影。将黑手指向一个组织或团体,有虚化行为主体、淡化国家行为的意味,或许有意要将事态降温或转移视线。

虽然西方媒体没有指向基辅,但是“亲乌克兰团体”等信息已把乌克兰拖下水。

据《纽约时报》称,美方没有掌握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卷入“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证据,但一些美方官员认为,乌方有对“北溪”发动袭击的“潜在动机”。

《南德意志报》评论称,分析人士认为,乌克兰方面具有破坏管道的动机:北溪项目一直是乌克兰的眼中钉,因为在北溪投入使用前,乌克兰是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必经之路,而北溪的修建使得途经乌克兰的管道被闲置,乌克兰也因此少收了一笔过境费。



准备入海铺设铺设的“北溪-2”管道,这些管道在去年9月的深海爆炸中被毁。图源:Reuters

美国政府和情报机构还认为,乌方决策制定“能见度有限”。尽管乌克兰深度依赖美国军事、情报和外交支持,但是乌方官员就军事行动、特别是针对战场后方俄境内目标的行动“并不总向”美方公开。

例如,去年8月俄知名学者杜金的女儿在莫斯科附近遭“车弹”袭击身亡。乌官方否认介入,但美国情报机构逐步认定,暗杀由乌政府“某一部门”授权。

对于西方媒体的最新说法,乌克兰否认干系,表示对此毫不知情,也没有所谓亲乌克兰组织的相关信息。

乌防长更是调侃说,有关乌克兰参与破坏行动的说法“就像是对我们特种部队的一种恭维,但这不是我们所为”。

在金灿荣看来,西方这次让乌克兰做替罪羊很有算计和技巧。一来,从表面上看,反俄、反“北溪”的乌克兰有一定动机,符合一定逻辑。二来,乌克兰本就受制于美欧,必要时就得扮演牺牲品或弃子的角色。尤其是当“北溪”事件已威胁到美欧关系时,只能拿乌克兰来顶缸。三来,所谓亲乌克兰团体指向模糊,似是而非。“乌克兰的反俄组织非常多,究竟是哪个团体,根本无从调查。”

最新爆料恐影响有限

美联社记者马修·李认为,“北溪”事件已成全球谜团,其答案将产生广泛影响。那么,西方媒体最新投掷的“集束弹”会释放怎样的冲击波?

《纽约时报》评论称,最新调查发现可能对支持乌方的西方联盟产生深远影响。任何暗示乌政府直接或间接介入的信息都可能扰乱乌克兰与德国之间微妙的关系,削弱德国公众对乌方的支持。同时在欧洲引发反弹,导致西方更难就支持乌克兰保持团结。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美欧关系,还是西方支持乌克兰,至少从目前来看,“北溪”事件的最新爆料影响有限。

丁纯指出,对于“北溪”事件,美欧之间似已形成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从德国总理朔尔茨近日访美的种种迹象中就已透露出信息。此访笼罩在“北溪”事件阴影之下,朔尔茨与拜登会谈时不可能绕过此事。但从德国媒体的报道看,主导双方的公约数已经达成,两国不会为此事撕破脸。比如一家德国媒体以“大兄弟回来了”形容德美关系。



朔尔茨与拜登 资料图

对欧洲来说,尽管内部出现反战声音、疲劳心态,甚至对美质疑,但是“‘不能让普京赢,不能让乌克兰输’仍是当前共识和政治正确,安全更是被置于优先位置。一旦出现与共识或大方向不一致的事态,欧洲会尽量模糊化,减弱其影响。”丁纯说,德国的谨慎表态或此前对赫什爆料的选择性沉默,也都反映了欧洲希望把“北溪”事件压下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金灿荣表示,客观上,“北溪”事件帮助美国消除了一大战略隐患,即俄德走近已彻底无望。乌克兰危机破坏了俄德接近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北溪”管道被炸破坏了俄德之间仅存的物理联系。这是美国最大的战略收获。其他还有具体收获,包括向欧洲大卖油气、吸引欧洲资本来美、借安全问题加强对欧控制等。所以,美国不会让乌克兰危机尽早结束,追查“北溪”事件的进展也不会对局势产生影响。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赫什对于《纽约时报》的新爆料没有置评,只是大笑。赫什还对俄《消息报》透露,他将在下周发表对“北溪”事件的新调查信息。

佩斯科夫强调,俄方至今仍未获准参与调查,“北溪”项目参与国及联合国应该要求展开“紧急、透明”调查。

对于调查前景,两位学者都预计很难进行下去,最后可能不了了之。因为目前的调查只是涉事国各行其是,且排斥俄罗斯,并未形成一个各方参与的国际调查团,因此无法确保调查做到客观、公正、透明。即使有所谓调查结果,是否就是真相,也要打上问号。

THE END

TAG:通信  斯基  俄罗斯  莫斯科  沙利文  波罗的海  俄外交官  北溪事件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