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4日,大二女生的朱力亚迎来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天。这天她被确诊为艾滋病,而让自己感染艾滋的黑人男友早已不知所踪,朱力亚打死也想不到,这段让自己颇为享受的完美“爱情”,竟是一个要了自己命的火坑。
美女与黑人男子的合影/网络示意图
当初黑人男友说自己是富二代,如果自己没有虚荣心上头,如果自己但凡听劝,现在应该还在尽情享受充实快乐的大学生活,而不是饱受社会排挤,活得暗无天日。在浑浑噩噩一段时间后,朱力亚决定公开自己艾滋病患者身份,旨在宣传艾滋病让他人引以为戒。
在巡回演讲中,有人问她是否后悔时,朱力亚说:“我不后悔,这只关乎爱情,无关其他。”最后,身染艾滋病的朱力亚过得如何?
听话少女深陷“温柔陷阱”
朱力亚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到大成绩不错,乖巧听话,一直是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朱力亚的父母也对家中有个乖巧的省心女儿颇为自豪。
朱力亚游玩照片
像大多数传统的东亚家庭父母一样,朱力亚的父母最操心的就是子女的吃穿和学习,学习方面女儿已经很自觉了,两口子就光忙着挣钱——跑大车收入颇丰,足够供给女儿好吃好穿,着实想不到还有什么别的可操心的。
朱力亚很懂事,也很勤奋好学,但中考时发挥失常,只考上了一所中专,但在中专期间,朱力亚刻苦攻读,2年后,朱力亚考入武汉某高校。
纵观朱力亚的成长经历,父母恩爱,家庭温馨,一心念书,从没做过出格的事,也没有机会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和人性的幽暗,这为朱力亚后续的人生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而这个炸弹,在朱力亚念大学时被引爆了。
朱力亚与花花的合影
2002年9月,朱力亚满怀激动地来到梦想的大学,成为英语系的一名大一新生。
花季的女孩,对未来有无限憧憬,其中自然包括爱情的强烈向往。读过的言情小说里,那些普普通通的女主角邂逅白马王子的故事,都让朱力亚心动不已。
她无数次幻想,自己也会像偶像剧里的女主角,在一个非常浪漫的情景下,邂逅一个帅气多金又痴情的男孩,二人谈一场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恋爱。
这天,朱力亚到音像店买英语CD,眼见一个黑人比比划划跟店员说话,听得店员一头雾水,半天也不知道这个外国人到底想要什么。
乐于助人的朱力亚看着眼前这个鸡同鸭讲的场景忍俊不禁,忍不住上前为二人做翻译,帮这位黑人买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朱力亚后来将这张明媚的照片当作了书的封面
黑人自我介绍说是隔壁医学院的留学生,为表示感谢,想要朱力亚的联系方式。朱力亚的社交圈子特别简单,再说只是举手之劳的帮助,实在没有必要,于是朱力亚婉拒了黑人留学生的请求。
走出音像店,朱力亚就把这件事情抛到脑后去了。
直到一周后,朱力亚再去音像店,又看到了那个黑人留学生。
音像店店员告诉朱力亚,这个黑人每天都会过来待好久,连续一周,天天不落,好像是在专门等朱力亚。
朱力亚听了大为感动,20年来从没有一个男孩子这样苦苦等候自己,心里对马浪有了一点好感。
这次,朱力亚没有再拒绝黑人留学生交友的请求,也在后来的接触中,了解了他的“背景”:中文名字叫马浪,是隔壁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家在巴哈马,离美国很近,是个家庭条件不错的“富二代”。
美女与黑人男子的合影/网络示意图
马浪的家庭背景,在朱力亚心中疯狂加分,深情、多金,这不就是自己梦想中的完美男友的条件吗?
在随后的接触中,朱力亚也对马浪热情起来。
马浪十分擅长制造浪漫,日常无微不至的关怀,生日节日精心准备的鲜花礼物,对她小姐脾气的包容,烟花下动人的海誓山盟,让人脸红心热的亲密,都让朱力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二人很快确定恋爱关系,并且像其他小情侣一样,顺其自然地同居了。
从女大学生到艾滋患者
相恋后,朱力亚和马浪很是浪漫了一段日子,朱力亚甚至开始规划起二人的未来。
舍友们都知道她交往了一个黑人男友,在这段恋情刚开始的时候就纷纷出言相劝,叫朱力亚不要那么轻信于人,朱力亚对马浪的所有了解,都来自于马浪一人之言,谁知道是真是假?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外国人,想打听底细更是无从下手。
面对舍友的好心提醒,朱力亚完全听不进去,甚至觉得舍友们是在嫉妒她。
她跟马浪正是如胶似漆的阶段,舍友们都是这段感情的局外人,她们不懂马浪的好,金龟婿眼看到手,她无论如何也要抓紧。在当时的中国,和黑人谈恋爱,是需要莫大勇气的,朱力亚没有理外人的白眼。
朱力亚接受采访讲述个人经历
同居一段时间后,朱力亚才渐渐发现不对劲——马浪的身体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健壮。
开始是三天两头感冒发烧,定期从外面拿回好多药片。朱力亚问过马浪,马浪只说不是什么大病,吃吃药就好,朱力亚对这个医学研究生的话深信不疑,很快打消了心里的疑虑,取而代之的是对马浪的心疼。
后来发展到马浪开始需要住院,并且不让朱力亚探视,说是怕累着她不让她照顾,而且马浪出院后也与平常并无两样,这再一次朱力亚的疑问很快消散,浪漫生活又恢复如常。
有一天,马浪跟朱力亚说自己要到北京的大使馆办点事情,需要分别一段日子,二人依依不舍的分别后,朱力亚在学校一心一意等马浪回来。
可是她慢慢发现,马浪对她越来越冷淡,回复消息越来越慢,后来直接失联,朱力亚每天给马浪打电话、发短信,马浪没有回过一个字。
正当她对马浪的事情万分担心的时候,学校领导找到朱力亚,询问她与马浪的关系。
朱力亚很坦然地回答,二人是情侣关系。
获知朱力亚和马浪已经发展到同居,学校领导有些为难地问道:“你和马浪……同居过程中是否发生过关系?”
HIV检测/网络示意图
朱力亚没想到学校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一时噎住,然而学校领导接下来的话更让她跌进冰窟:“马浪有艾滋病,因为病发被遣返回赞比亚了。如果你和他发生过关系,最好去做一个艾滋病检测。”
原来马浪根本不是巴哈马人,也根本不是富二代,连告诉朱力亚的年龄都是假的,他出生在赞比亚的贫困家庭,而且在当地已经结婚生子。
马浪莫名的感冒和红疹都是艾滋病导致的。他早就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还故意与朱力亚发生关系,甚至还在二人交往期间脚踏几条船,与其他女性保持往来,导致这些女性也相继确诊了艾滋病。
朱力亚去医院做了检测,亦没能幸免。拿到结果为阳性的检测报告后,她心如死灰。当天,她就被学校单独隔离起来。
她和马浪交往感染艾滋病的事情很快在学校传播开来,同学异样的眼神,舍友下意识的躲避与排挤,都让朱力亚痛不欲生,学校在巨大压力下,将她劝退。
学校里是待不下去了,朱力亚不得已搬出了宿舍,找了一间房子,把自己整日关在房间里,拉着厚厚的黑色窗帘,切断了跟外界的所有联系。
在黑暗中,她脑海里一会儿是自己像马浪一样浑身红疹的样子,一会儿是同学老师对她指指点点的样子,一会儿是自己躺在医院浑身插满管子的样子。
朱力亚想到以自己为傲的父母,更觉得愧对万分,自己才大二,还没有凭自己的本事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人生就被画上了句号。
这时候想起舍友的劝诫,朱力亚只恨自己当时为什么那么糊涂,非要一意孤行,结果害死自己。
朱力亚崩溃了,几次尝试自杀,但父母含辛茹苦的生养之恩和他们泪流满面、孤老伶仃的样子总是浮现在眼前,朱力亚觉得内心有愧,她实在狠不下心,让父母这么突然地面对丧女之痛。
第一个公开艾滋患者身份的女大学生
朱力亚最终没有自杀,为了父母,她这条命也要能撑多久撑多久。之后开始积极接受治疗,而且在治疗艾滋病的过程,让她对这个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原来艾滋病只要好好吃药,定期检查,也可以维持正常的身体状况,而且仅仅是日常的普通接触的话,并不会传播艾滋病,她并不会伤害到别人。
那个年代,整个社会都在“谈艾色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处处充斥着歧视,生存环境极为艰难。
很多患者并没有做违法乱纪的事,有的只是谈了个恋爱,有的只是为艾滋病人做了手术就被迫感染了艾滋病,他们有什么错呢?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啊!
朱力亚想明白了,如果能在生命走到终点前,能够为艾滋病患者做些什么,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正常生活,那自己也不算白受这些罪,也不算白活这一遭。
她做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决定:
公开自己艾滋病患者的身份,成为第一个公开艾滋病患者身份的女大学生,并以这个身份在社会上奔走,到处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讲,接受各路媒体的采访,还将自己的经历和了解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整理成书,《艾滋女生日记》。
朱力亚将自己的经历和艾滋病相关知识整理成书
后来,书里的一些内容还被纳入青少年性教育读本,旨在保护青少年从生理到心理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爱情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避免因自己的一时的虚荣和冲动迈入歧途。
做了这么多,朱力亚就是希望社会能够接纳艾滋病患者,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渐渐回归正常生活。作为第一个公开自己身患艾滋病的女大学生,朱力亚和她的书受到了广泛关注,之后朱力亚选择做公益慈善,宣传艾滋病知识和抗癌演讲。
在一次巡讲过程中,记者问她:是否痛恨让他感染艾滋病的黑人男友?考虑了片刻后,朱力亚说道:“我并不恨他,我只是想谈一场恋爱罢了,也许他也不知道他本身有病。”朱力亚的回答,让人很错愕,身为医学生的马浪会不知道自己有艾滋病,这究竟是她在安慰自己,还是单纯的恋爱脑太过?
2009年开始,朱力亚的社交媒体再没有更新过。朱力亚的遭遇令人叹惋,也给我们敲响警钟:
爱情使人盲目,但盲目的爱情往往不会有好的结果。更何况,世界上本就有人是披着人皮的禽兽,打着爱情的幌子四处行骗,或骗财,或骗色,让人难以分辨。
朱力亚多次演讲讲述自身经历
朱力亚只是想谈一场恋爱,本身没错,错的是看错了人,如果当初马浪不是说自己是富二代,想来朱力亚不会和他这个黑人谈恋爱。金钱的虚荣和爱情的盲目,使她闭目塞听,轻信黑人男友的一面之词,在懵然不知的情况下,被男友恶意传染上艾滋,将自己的大好人生带入绝境。
朱力亚的结局可悲可叹,如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人心险恶,只有自尊自爱才能尽可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和身体当作筹码,试图去交换富贵荣华,因为我们永远无法事先得知,那光鲜亮丽表面下是不是藏着一个吃人的陷阱,事后后悔,也没什么用了。最后,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