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经过改造后重新开放的重庆朝天门广场,遭遇了重庆市民的“疯狂吐槽”。
“太高了,站在边上都看不到江景”“身高还没有城墙高,去了只能看墙”“城墙又高又厚,完全看不出去”……市民们的不满,多针对仿古城墙修得太高、太厚。
1月10日,重庆市渝中区住房和城乡建委回复称,正针对市民、游客反映较多的广场城墙过高遮挡观江视线的情况,组织讨论方案优化。(据1月12日澎湃新闻)
图为重建后的“仿古朝天门”(图/视频截图)
虽然针对市民的吐槽,当地相关部门很快给出了回馈,也说了会整改优化,但不少重庆网友并不买账。朝天门广场是从2021年5月30日开始拆除改造的,算起来工程也做了2年8个月了,结果问题出在最基础的设计环节,城墙连人能不能望出去都没考虑到,辜负了广大市民的殷切期待,让人觉得难以接受。而且,建起来花钱花时间,拆了又要花钱花时间,公共资源也不能这么浪费吧。
随着吐槽之声愈演愈烈,也有重庆本地文史研究者表示,朝天门广场要改造的时候,宣传的是“更加贴近最早的朝天门的古意”“重现老重庆巴渝雄关的恢宏气势”,但是从种种细节来看,新版朝天门的仿古城门和城墙并不仿古,城门位置搞偏了,题刻位置也不对,过高过厚的城墙更是滑稽。据报道,这版设计不但看上去不靠谱,而且还不听劝,当初设计稿出炉时,重庆本地专业工作者曾向设计单位提出过修改建议,但并未被采纳。
因为城墙太高,市民、游客只能踮脚看城墙外的风景(图/网络)
见证两江汇流、重庆开埠的朝天门是重庆的重要地标,被称为“重庆人的阳台”,抗战时期是无数热血川军战士从朝天门码头,壮怀激烈奔向抗日前线,所以这里也被誉为中国人的“英雄之门”。城门城墙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镌刻着一代代人与城市血脉相连的情感。
这样的地标建筑对于每个城市来说,都有着超乎建筑之外的重要意义。无论是拆除还是改建,都应该慎重仔细,怀有敬畏之心。既然都说了要贴近最早的朝天门,要重塑历史风貌,要找回重庆人对码头和船的历史纪念,说明设计方、建筑方都知道市民想要的是什么,那为什么不能说到做到,非要等被吐槽了再来改呢?
图为俯拍的重庆朝天门广场(资料图)
据悉,目前渝中区住建委给出的整改意见是,将围墙高度从目前的1米6,或降至1米2、1米3左右,让市民和游客不用再“踮着脚”观景,这显然是一个“打补丁”式的整改:既然市民对城墙高度最不满,那就先把城墙的高度改一下吧。但目前,新版的朝天门广场只开放了一部分,如果不仔细认真地倾听市民的意见,对那些“并不仿古”的部分进行纠正,那么等到再开放的时候,只会被吐槽得更厉害。
城市的核心是人,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地标改造的关注,也体现了普通市民对于城市历史文化,情感记忆的热爱和守护。相关部门应该好好对待这份珍贵的感情,改造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标,要多听民众的意见,多尊重城市的记忆,万万不可“拍脑袋,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