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风池穴位疼痛怎么办

来源: 更新时间:2024-02-29 09:07:36
The Beginning

头痛在督脉上出现压痛等阳性反应,可以用灸法治疗,疗效安全、可靠。周老选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医案并附上了施灸后感受的细节描述,从观察现象——发现规律——上升理论,这个过程亦有启发。临床大夫的最佳学习对象就是病人,临证还需抱着研究的心态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

头痛

头痛多数能在胸椎的督脉上出现压痛反应(在偏头痛病例有时也可略偏向病侧)。采用熏灸及吹灸法,感传多是按常规向上,抵达痛区,或是先下后上而发挥良好的止痛作用。也有少数病例,感传并未明显上传,痛区也无异常感觉而获得止痛效果者。

例1:男,成年。

夜间3时许,突然后头痛,前额亦微痛,呻吟大作,别无其他脑症状。投以止痛药,3小时后痛未止,沿胸椎按压,第四胸椎压痛( ),即对之用熏灸法,灸感先向下方扩布,于行抵第四椎处,即停止前进,又回缩至原处再向上,直至后脑,自觉脊柱内很舒服,继而背及头部皆津津汗出,头痛基本消失。至12小时后,又感不适,再如法施灸一次,感应如前,感传较速,痛全止,未再发。

例2:男,64岁

前头及两太阳穴疼痛,反复发作将近7年,止痛剂仅能维持片刻。第三、五胸椎尖均有压痛,当触及第五胸椎尖时有如触电,即在第五椎用熏灸法,灸感并未感知上头,头部亦未感知有何种感应,但灸至15分钟后痛即全止。以后又在原处续灸1周,3月余尚未再发。

例3:男,成年。

左侧偏头痛反复发作有年。第四胸椎偏左压痛( ),用熏灸法,灸感沿脊柱左缘上行,直至痛处,痛即止。3小时后病又复发,再灸,至5小时又发作,再灸,可以维持半天。共灸10次,至半年后又有微痛,改用鬃针埋藏而得到控制。

于定时发作的头痛,亦可在发作前施灸而收效。

例4:男,成年。

每天上午9时许,先是前头部发热,继而作痛,至午后方渐止。已有1周。第三胸椎压痛( ),用熏灸法,灸感沿脊柱及头顶正中抵前额,当即痛止。第二日痛又作,仍用前法收效。嘱其在发作前来灸,第三日于上午8时仍用原法,感应如前。以后即不再发作。

头痛病例,亦可迳取大椎而得到控制。

例5:男,58岁。

偏头痛反复持续发作,寝食俱废。直接吹灸大椎(未采用压痛穴),灸感直行上头,于行抵头顶时,即向痛区扩展,痛亦全止。连声道谢而去。

太阳、风池及耳尖,在偏头痛就近取穴时,效果也很满意。在灸治过程中,特别是应用熏灸法,每有昏沉思睡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头痛病例中,更为多见。

例6:男,57岁。

偏头痛左右交互发作,每月发作次数不等,1一2日方止。来诊时痛在右侧,左右风池及太阳均有压痛,右重左轻。吹灸左右风池及太阳,感到异常舒适,约3分钟后昏沉思睡,痛亦止。停灸后头目清爽。以后仍经常发作,一发即灸,一灸即止。未能持续久治,故不能巩固。

例7:男,67岁。

右侧偏头痛,吹灸风府无感应,痛亦不减。改吹右太阳,灸感即直向深部窜透,疼痛当即缓解。

例8:男,成年。

右侧偏头痛,迷信药物不信针灸,因服用药物太久,引起胃部不适,始求治于灸。即在右耳尖直接灸一壮,痛稍减,三壮后痛全止。效果竟维持月余。以后一经发作,即求灸治,成为推荐灸疗的义务宣传员。

感传一经开始即分为两支,齐头向着一个患处行进者,也有发现。

例9:女,成年。前头痛,鼻塞,有低热,已五六日,吹灸左合谷,有两道感传线并行向前(相距约二指)上至肩,即向头面扩散,当即痛止而头目清爽。2小时后又有微痛,再用原法一次,感应如前,症状消失。

手足十井与手足十宣(尖)其感传路径基本相同,感传可以沿本经或表里经行进。正是阴阳表里经经脉交错与经气交流的证明。

例10:女,成年。

左侧三叉神经眼支痛,曾用以西医疗法局部封闭两次,仅能暂时缓解。第一次吹灸左商阳,灸感基本上是沿手阳明经上行,当到达头部后,两额角及两侧上方均有酸胀麻木感。灸感减弱,痛亦减轻十之九。第二次吹灸左食指尖,以观察其路径是否能与甲角之商阳相同,5分钟后灸感发生,其前进之路径与到达头部之感应,一如商阳。以后又续灸2次,感应如前,痛止后,未再灸。

例11:男,成年。

右侧偏头痛,发作时由轻转重,再由重而轻,每月发作3—5次,持续时间1一2天。吹灸右关冲,感传经由无名指背沿手少阳本经前进,过肩后,自耳前方进入痛区,痛区完全为热感所充满,待灸感消失后停灸,痛亦全止。五日后又发作一次,但较前为轻,又续灸一次,未再复诊。月余后随访,云有小的发作,但时间不长。

例12:男,成年。

左侧偏头痛,痛剧时腰部也发生疼痛,止痛药难控制。吹灸左关冲,感传经由无名指腹,沿劳宫进入手厥阴经上传,由肩经耳后上头,痛区发生连续跳动,约2—3分钟痛即缓解。继而全身汗出津津,痛亦全止。又续灸5次,因症状控制而未再灸。

例13:男,成年。

上感,低热,前头及眉棱骨疼痛,多涕。第1次吹灸少泽,先是全小指皆麻,继而灸感沿小指腹经少府、神门,循手少阴本经上传,自腋前方上头,头目清爽而停灸。6小时后又感不适,改吹小指尖,感传路径与第1次同。症状消失,未再灸。

涌泉与小趾尖内侧,如按照古说,则两者均属足少阴经。但两者的感传路径却极不一致。涌泉的感传多数是与古说相近,或是自足跟上传,而小趾内侧甲角的感传,除可沿足背外侧进入足太阳的路径外,多数是沿足底外侧至足跟折向内踝后方上传。可见小趾内侧甲角与涌泉,二者乃是一种并列的关系,而不是连贯的关系。如按照手足十二经上下相应的关系来讲,足心之涌泉相等于手心之劳宫,则涌泉就应属足厥阴经,这在首论“古代经络学说欠缺之处”节已有过讨论。还有在涌泉处着灸,灸感可以从足背发生也属多见,这与内关或间使处着灸,灸感能在外关或支沟处发生是一样的。

例14:男,56岁。

头痛以头顶及前额为著,是在感受风寒全身酸楚疼痛之后出现的,吹灸左涌泉,约5分钟后,先是足底发热,继而感传线自内踝后方直行向上(未见绕内踝而行)基本沿足少阴本经抵臀,即折入足太阳经沿脊柱旁侧上抵头,感传行进较慢,从足至头共历时约50分钟。第二次改吹左小趾尖内侧,感传自小趾腹经足底外侧(约当第四、五跖骨之间)至足跟,仍直行向上进入第一次之旧路而上行抵头,又续灸2次,症状消失而停灸。

高血压头痛及高血压病,对三里用隔姜灸或直接灸,效果明显确实,值得推荐。

例15:男,64岁。高血压患者。经常头痛,眼花,耳鸣,手指麻胀,步行不稳。针手足阳明经各穴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乃在左右三里用隔姜灸,灸前血压190/120毫米汞柱,灸感并未明显上传,造成I度烧伤后停灸,灸后血压降至160/100毫米汞柱。自觉头目清爽,直至灸疮愈合,血压尚未回升。

头外伤之后遗痛,也能在背部出现压痛反应,且能按常规出现感传的三个时相。在已经确定的感传路径之上进行局麻,并未能使感传中断,与其他报道不符。而加压确可使感传停止不前。当压力减轻成解除后,则感传又立即恢复。

例16:男。

在10岁时前头顶被砖头击伤,今年22岁。多年来,每月头痛总要发作2〜3次,痛在印堂上方,痛时有跳动,2〜3天后方可缓解。且有一特点,即每当摄入盐分太多时(如咸食)不到1刻钟即可发作,立即大量饮水即可缓解。在发作时来诊,灵台压痛( ),神道压痛(士)。灸灵台,灸感一阵一阵地向上冒,直达痛区,当时跳动即减轻,继而完全消失,欢笑而去。以后又续灸10次,半年后尚未再发。

例17:男,34岁。

15年前,在一次体育运动中,左额角被铅球击中,当即昏迷,经抢救后脱险。此后乃遗有常年之左侧偏头痛,时隔不超过一天,服止痛药难以控制。在第五胸椎及其左侧出现压痛,即对之熏灸,灸感呈线状上传,经脑后自左耳上方进入痛区。10分钟后,痛即缓解而消失。次日仍用原法,灸感增大,全头皆有热感。特嘱其暂行停灸,以观察疗效维持之时间天后又复痛,仍用前法,每天灸1次,拟灸10天。

当灸至第5次时,为了验证灸感的传导作用是否可被局麻所阻断,乃在第五胸椎上方约当第二胸椎上脊柱正中,注射2%普鲁卡因2毫升,灸感同样向上传布,丝毫未受阻滞。第6次在身柱处用拇指重压,感传即停止不前,减小压力灸感即有向前扩布的趋势。撤除压力,感传立即恢复。10次后暂停,疗效维持3个半月,发作较前显著减轻,间隔亦延长。每次发作时复灸1次,可维持半个月的平静,半年后又灸治10次,5个月后,尚未再发。

上病下取,对于阴虚发热的头痛,取用涌泉,具有双重意义。

女,成年。

头痛、头晕、贫血、低热(每日盘旋于38°C上下),手足心发热,已近两月。熏灸双涌泉,先是双足背发热,继而热感沿下肢外侧上传抵腰,从脊柱两侧自后脑上头,传感扩布缓慢,共约45分钟,3次后精神转佳,各症先后消失,又续灸5次以作巩固。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公众号 药之谷

THE END

TAG:[db:关键词]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