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和我说,儿子七岁了,最近半年新添了一个坏毛病,总是朝她要东西:买铅笔,买尺子,买饮料……
妈妈很少答应儿子的要求,理由也很充分:
铅笔家里有,干嘛还要买?饮料是垃圾食品,小孩子不能喝。尺子你不是有一把了?能用就行,干嘛非要和同学们买一样的?……
可是,妈妈越拒绝,孩子越念念不忘,几乎每天放学都要求妈妈给他买点东西。
妈妈都能感觉到,有时候,孩子其实并不是特别想要那个东西,就是想让妈妈给他买。
妈妈很担心孩子的“贪欲”越来越大,小时候就这么要东要西,长大了岂不是更加索求无度?
可是,道理讲了一箩筐,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为此孩子哭了好多次,当时不提了,过几天还是变着花样让妈妈给他买这个买那个。
有一次,孩子看中一支笔,妈妈照例坚决不答应,还批评了他一顿。
孩子大哭:“连支笔都不给我买,要你这个妈妈有什么用?!”
妈妈一下子惊呆了:小小年纪就说出这样的话,长大了可怎么得了!
紧接着就是痛心:辛辛苦苦把孩子养这么大,自己的价值就是给他买一支笔!
这位妈妈说,她那天也哭了,哭得很伤心。
这位妈妈的问题其实暴露出她自身成长中的一些问题,我一一给她做了分析,这里姑且不谈。
孩子脱口而出的这句话却让我思考良久:妈妈到底有什么用?
换句话说,妈妈对于孩子,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是让孩子吃饱穿暖,给孩子洗衣做饭?
是辅导孩子功课,培养孩子各种才艺?
是教给孩子是非对错,各种规则和道理?
是,又不全是。
这些,是为人父母的职责,但并不是妈妈独有的价值,其他人也可以做到,比如其他家人、老师和保姆。
我觉得,一个妈妈,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价值,是让孩子在和妈妈的关系中,体验到爱。
也就是说,让孩子在生命最初,在最重要的关系中感受到最重要的东西。
孩子小时候,妈妈就是他的世界,妈妈怎样对他,就意味着这个世界是怎样对他的。
他从妈妈这里感受到:
这个世界是暖的,还是冷的;
是严厉的,还是温柔的;
是稳定的,还是不可琢磨的;
他是值得爱的,还是不够好的……
慢慢地,他会把和妈妈的关系内化到自己心中。
他和妈妈的关系,就变成了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妈妈对他说的话,就变成了自己头脑中的那个声音。
妈妈怎样对待孩子,孩子长大后,就会怎样对待这个世界。
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逐渐形成。
一座高楼,建得再高再漂亮,如果没有深稳的地基,很容易坍塌。
妈妈和孩子充满爱的关系,就是孩子生命的基石。
让孩子体验到爱,为他打造深厚的生命基石,这应该是一个妈妈最重要的价值。
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
有太多人回顾自己的童年,会说:“我知道爸妈爱我,他们那么做是为我好。”
是的,他们在意识上“知道”父母是爱他的,但是他们“感受”不到爱。
即使已经成年,他们仍会想方设法向父母、向爱人索取爱,索取关注。
只是,他们内心有一个空洞,再多的爱也填补不满。
这也是他们在生活中屡屡遇到困扰的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太多父母只关注对错,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感受,是通向爱的唯一途径。
我们总是执着于是非对错,把各种条条框框、“应该”“必须”灌输到孩子头脑中,以为这就是教育。
为了让孩子能明白这些,我们讲道理、批评、指责、打骂、惩罚,以为这就是爱。
我们会想:
我管你、骂你甚至打你,还不是为了你好,为了你能成才。
也许方式有些问题,但我的初衷是好的啊!
如果不爱你,我才不会这样做呢!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
我们说的、做的,在抵达孩子的意识层面的同时,我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也抵达了孩子内心的感受。
感受的力量,要比意识大得多得多。
孩子做错了事,打一顿骂一顿,孩子承认了错误,表示下次不再犯了。
表面上,孩子知道了对错。
内心里,孩子体验到的是不被爱、不值得爱——自己做得不好,就不值得爱。
潜意识中,他会把简单粗暴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学会了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
有多少父母能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赢了一城一池,却输了整个世界。
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正确的,结果,反而让孩子体验到了什么是恨,体验到自己是不好的,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稍有差错,爱就被收回去了。
这个关系让他战战兢兢,让他痛苦分裂。
适得其反,缘木求鱼。
不是说对错不重要,而是靠打骂说教灌输的对错,只能到达头脑。
就像成年人常常感叹:明白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
因为道理只能在意识层面发挥作用。
真正促使一个人改变的,是一个人在体验中的产生的情感,是在感受中悟到的东西。
这些,才是真正的改变动力,强大而持久。
比教给孩子是非对错更重要的,是在关系中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接纳。
更何况,孩子的世界里,哪里有那么多原则性的对错,更多的是父母心里认定的“应该”“必须”。
充满爱的关系是孩子向善向好的强大动力。
当你真正用欣赏、尊重、包容的眼光看待孩子,你会发现,之前的很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
有位妈妈,女儿上二年级,天天写作业到十一二点,为了写作业的事,天天大人吼孩子哭。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孩子对她说话变得恶狠狠的,因为一点小事,动不动就说:那我死了吧!你杀了我吧!
感受不到妈妈的爱,孩子就会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怀疑,自己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还不如去死。
女儿的变化让她意识到必须要改变了。
我告诉她,别太关注作业,先从改善和女儿的关系入手。
我帮她一句一句地分析,女儿这样说时,她该怎么回应,女儿有情绪时,她该怎样去接纳。
这样做了两三个星期后,她感觉到和女儿的关系缓和了很多,女儿也变得话多了。
有一天晚上临睡前,女儿忽然对她说:“妈妈,你是爱我的。”
这句话让妈妈心中一动。
女儿长这么大,她说了不知多少次“妈妈爱你”,女儿也会回应:“嗯,我知道。”
但是,这是第一次,从女儿口中说出这句话。
这意味着,她从妈妈的变化中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她开始确认自己在妈妈心中是重要的。
这是她们母女关系中,里程碑式的一句话。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孩子的质问。
其实,孩子介意的并不是那支笔,而是妈妈总是不认可他的需求,还用种种“正确”的理由告诉孩子:你这样想、这样做是错的。
表面上,他想要的是一支笔、一瓶饮料,但其实,他想要的是妈妈的认可,是妈妈宽容接纳的爱。
而妈妈只看到了对错、应该,没有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感受。
我想,孩子脱口而出的那句话,把它翻译过来,他真正想表达的是:
“你是我的妈妈,我需要你的认可和接纳,我需要你看到我的感受。
如果你做不到,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价值?我还有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