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为什么那么优秀的人,也会自卑?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3-17 00:00:57
The Beginning

以前总会觉得长得漂亮的人一定会带着天然的自信,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人一定会有着发自内心的优越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的一位女性咨询者跟我说,她从小就觉得自己很丑,觉得自己是罗圈腿,害怕别人不喜欢她,在婚姻里也是极度的没有安全感,害怕对方不爱自己,所以总是去试探对方的底线。

直到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说“靓女,你的腿怎么长得这么好看啊,又白又直!”

她简直惊呆了,不可思议,对着镜子反复的看自己——真的吗?我真的好看吗?

就像记者采访佟丽娅时,她说自己现在太胖了。

多少斤?85!

为什么一个人会放着明摆的事实置之不理,而总是用批判的眼光去挑剔自己?

也许她的记忆深处,就找不到一丝认可的目光。

我的咨询者中有不少学生咨询者,其中有一位来自北上广大城市的重点中学,他在这所重点高中里的成绩是全校前五十名。

他可以很轻松的考一所一流的大学。

但是他却极度的痛苦,害怕自己不能考上清华。他说,如果我考不上清华,我这辈子就完蛋了。但是在最关键的备考阶段,他却迟迟没有行动力,计划做好了,却总是拖延。

很多人之所以拖延,就是因为太害怕失败了,害怕不完美,害怕得不到认可,如果达不到最完美的程度宁可不去做,于是就形成了很想达到某种目标,却迟迟没有行动力这样的一种矛盾现象。

我在跟他的妈妈沟通时说,感觉这孩子对自己非常的不认同,家长在平时是不是很少鼓励和表扬他。

这位妈妈说,也不是啊,他考得很好的时候我会表扬他。平时不会。因为平时他真的没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平时我什么都不需要他做,只要他好好学习就行。

这种现象在中国其实很常见,是很多父母在现身实践的做法:你什么都不用做,好好学习就行。

这种做法也确实是表扬了孩子,确实也是在关注孩子,但是这种关注会将孩子的自恋全部转移到学习上,给孩子造成一种认知偏差。因为生活中是充满各种自恋性体验的,如果父母把孩子所有的自恋性体验都集中到某一两个领域上,那么孩子就容易习惯性的忽略其他领域,这是孩子自信不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所谓的自信不稳定,就是外界对他评价高,他瞬间沾沾自信,非常开心;如果外界对他有批评或提出异议,或者不能马上见到成绩,他瞬间觉得所有人都背叛了他,觉得自己完蛋了,自信瞬间跌入谷底。

很多父母也许没有明面上去攻击孩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的一位学生咨询者,父母对她宠爱有加,家里什么事都不用她做,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学习上。学习成绩虽然很好,但是孩子却很孤僻很自卑,没有朋友,不敢开口跟同学交流。

为什么会自卑?她从小到大做任何事情,她的妈妈都会说“你不会,你别动了,我来!”“你洗不干净啊,我来洗!”......

这种互动,父母其实是无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攻击——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行!但孩子,却会深深认同并内化这种攻击:我只有手拿优异的成绩单,才能换来父母的开心和认同。除此,我毫无用处。

心理上把这个过程叫作“攻击者认同”,也就是说:你通过认同对你进行攻击的父母,把他们对你的不好内化为你对自己的不好。

我们与环境、他人、包括与自己的链接方式,是我们从小感受到的方式。心理学上把这个过程称为“投射性认同”,就是你把自己从父母那里体验到的感受,投射给其他人。

有位高中生咨询者,他的苦恼就是没有朋友、难以合群,总是担心同学们笑话他,感觉自己无论做什么,甚至说话都会得到嘲笑和讽刺。

他的妈妈说,孩子成绩很优秀,但是生活上却很无能,到现在连一个食品包装袋都不会开。

当他小时候想尝试着自己打开时,妈妈说:你不会,我来!

当他第一次笨拙的自己打开了袋子,却把袋子里的饼干撒了一地时,妈妈说:你怎么这么笨啊,叫你不要自己撕开!

现在的大小伙子想吃一包饼干却不会打开包装袋,妈妈急了:你不会撕开吗?你不会用剪刀剪开吗?

孩子真的不会!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突飞猛进的敏感期没有得到尊重和认可,他丧失的不仅仅是这些生活中的小技能,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内在驱动力。

从小就没有感受到成就感的孩子,学习成绩是不能带来真正的自信的。

“你说你还能干啥!”“一事无成”“废物一个!”这些在父母看来仅仅是情绪发泄的话语,在一个自信心摇摇欲坠的孩子那里,就是进一步印证并内化他的糟糕感受。

他把同学们之间的一些玩笑话、一些无意识的眼神,当成自我攻击的武器,这其实就是把自己从小到大的与父母互动的经验感受,投射给了自己的同学。

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自恋是人类的本质之一,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对自己说:你是好的,你是对的,你是值得的。

越是对我们重要的人告诉你,“你是好的”,这个影响力就越大。特别是在我们的自我还比较弱小的时候。

当一个孩子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自我评价体系时,他对自我的全部认识和评价,都来自于他身边的重要他人,基本上就是父母或是其他主要养育人。

当这个重要他人对一个自我比较弱小的孩子表达出“你是坏的,你是差劲的,你是糟糕的”这种态度时,这个破坏力就尤其巨大。

尽管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为了生存,为了赢取关注和认同,而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追求完美,甚至到了强迫的地步,但内心深处依然是惶恐不安。

害怕自己稍一松懈就会失去尊重和爱,害怕一点小小的失误就是世界末日,害怕自己不够完美而失去一切。

一个人能够承受“不被认同”的挫败感的前提是,他曾经被很好地接纳和认同过。

在孩子比较弱小的时候,父母的每一次接纳和认同,都是为孩子的心理账户存入一笔财富。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的体验大多数是被包容被接纳的,那么他将来的人生更倾向于顺风顺水,因为即便遇到坎坷挫折,他也能动用自己心理账户里的积蓄去战胜困难,从而增加自己的战斗力。

相反,童年期缺少爱和认同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则走的更艰难和曲折,也会更加的累。因为他们做任何事情和努力的出发点,不是自己真实的目标,而是别人的评价——我要很努力、很优秀,我要考上好大学,我要挣很多的钱......,这样我父母脸上才有光,别人才不会看不起我。

当然,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不能完全归咎于原生家庭,因为他自己的力量还在,并且最终起决定性作用。但是,他们必须耗费更多的辛苦和心理能量来强迫性的追求完美,去体验“我能行,我很好”的感觉,去逐渐建立起自我效能感。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很多明明很漂亮、很优秀,甚至是很完美的人,却特别自卑的原因。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得不到认同,那么他们就会认同父母或重要他人对他们的攻击,并内化于心,无论将来他们变得多么美多么优秀,无论得到多少关注和赞美,他们都不能完全相信那是真的,这样才能匹配自己内心对自我的固有评价,在这个早已习惯的舒适区里,才不会诚惶诚恐。因为他们内心一直都有一个声音:你并不好!

THE END

TAG:孩子  父母  你是  的人  咨询者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