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错,很多家长为了改正孩子,都会使用一些惩罚手段,那么家长到底该怎么惩罚孩子呢?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皆大欢喜的?
孩子犯错了就打骂或是冷战真的能有效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吗?
过度的责备、言语暴力和打骂会对孩子造成什么长久影响?
怎样才能让孩子从内到外地改正错误?
不让打孩子,那该如何正确惩罚孩子?
一、为什么家长会打孩子?
大众概念里,做错事需要受到惩罚,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不再犯错,所以家长常常在打孩子的时候说“长长记性,下次就不敢了”。
这的确是有科学依据的,在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等人提出的行为修正理论中,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如果人为呈现有利/不利的行为后果,那么就可以通过正强化/负强化修正其行为。
比如嘟嘟今天提前完成了作业,并且帮妈妈洗碗浇花,妈妈奖励嘟嘟看一集她喜欢的动画片,那么嘟嘟以后会更积极地完成作业,积极地帮妈妈做家务。
而小石头昨天因为贪玩没好好完成语文作业,被老师批评,回家以后妈妈让小石头抄了20遍昨天的诗词,并告诉他如果再不好好完成作业,惩罚还会加倍。小石头以后在玩之前就会掂量掂量,想想第二天的惩罚,今天还是先写作业吧。
惩罚就是指当人或动物自发做出某种反应/行为后,操纵者随即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抄写20遍诗词对小石头来说就是一个厌恶刺激,为了避免这个厌恶刺激,小石头以后会减少不好好写作业的行为。禁足对喜欢出门和小伙伴玩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惩罚;对喜欢在家安静待着不爱交际的孩子来说,反而是一种奖励。
二、通过惩罚就能让孩子改变吗?
不一定。
惩罚改变的只是表面的行为,孩子可能会为了躲避惩罚而减少或停止行为,但他们对事情的内在态度很可能并没有改变,而态度恰恰是驱使行为的内因。比如网瘾少年再怎么打骂都没用,还是会想尽办法上网打游戏。
只有让孩子从根本意识上明白是非对错,再辅以惩罚来约束行为,才能让孩子真正改掉不良行为。
三、过度的惩罚会造成什么影响?
一些家长在看到孩子犯错后,情绪失控,对孩子进行粗暴的责骂、殴打和冷战,无视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看似是在教育孩子,实则是用所谓的“惩罚”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被长期打骂的孩子在犯错后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错误,也不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挨打挨骂的怨恨积攒在心里,长久下去还会产生叛逆心理或自卑感。
另有一些家长甚至会在孩子犯错时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并把孩子推出门外或是冷战,以期让孩子因为害怕而改变行为。这样的方式是大忌,不仅会让孩子感到伤心困惑和害怕,感到孤立无援,长久下去还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在犯错之后因为害怕受到责备而闭口不言,造成更大的损失。
还有一些家长受“家长专制思想”影响较重,缺乏民主意识,不给孩子表达自我意识的权利,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犟嘴”,常常盛气凌人、态度生硬地责备孩子,想要让孩子完全接受自己的观点。已有研究发现,过度的心理控制不仅会让孩子更加反感叛逆,还会给孩子传递一种观念——“外面的世界是危险的,妈妈是绝对正确的,你必须听妈妈的”,从而使孩子在学校的人际适应更加困难。
四、怎样才能有效改变不良行为?
1、分析错误,纠正认知
孩子犯错后,不要简单粗暴地指责、打骂,而是与孩子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惩罚之前要讲道理,告诉孩子哪里做错了,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一定代价/接受一定的惩罚,以及孩子以后应该怎么做,帮助孩子改变错误的态度。
2、不要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
一些家长会在生气的时候口不择言,“你这个坏孩子!”、“你怎么这么笨!”、“早知道就不生你了!”、“妈妈不喜欢你了!”这样冰冷残忍的话语是对孩子严重的人身否定,对教育孩子毫无帮助,反而会让孩子感到伤心、自卑和自责。
3、沟通教育的“ABC”法则
A: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在什么情境下?
B:你做出了什么行为?
C:这个行为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这个行为对不对?
将事情拆分为以上几项,循序渐进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告诉孩子“妈妈会一直爱你,只是不喜欢你这样错误的行为,但是妈妈会给你提供支持,希望你能在妈妈的帮助下改掉它。”
最后小编想要提醒各位父母:
无条件接纳不是什么都接纳,而是无条件接纳孩子本身,有规则地接受孩子的行为,教导孩子明白是非对错。
责备和惩罚不是最好的教育,爱和耐心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