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的宝宝就是好宝宝,这几乎成为大部分中国父母认同的观念。我们常常看到父母用“听话”二字来要求宝宝顺从、服从。当宝宝持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态度时,父母会呵斥宝宝“不听话”、“不乖”、“不是好宝宝”。听话的宝宝真的就是好宝宝吗?
事实很扎心,听话的宝宝大多缺少主见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这样一个实验:对100名2-5岁具有强烈反抗倾向的宝宝,与100名2-5岁没有反抗倾向的宝宝进行跟踪观察,直到他们进入青年期。结果发现,有反抗倾向的宝宝中,84%的人在青年期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敢于做决定。而没有反抗倾向的宝宝,仅有26%的人在青年期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其余74%的人则表现为遇事不会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作为父母,希望宝宝“听话”,一方面是处于维护父母权威,一方面是希望可以轻松些:听话的宝宝更好管教,父母可以少操心。然而,如果父母把宝宝教育得过于听话,等他们长大后(事实上他们的心理长不大,因为太听话的宝宝是没法独立的),他们将会让你操十倍、百倍的心。
所以,出于对宝宝的人生负责,也出于将来更省心,正确的做法是鼓励他们勇敢说出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宝宝成为一个有独立思维和意识的人。
那么,该如何鼓励宝宝表达自己的想法呢?
1.对宝宝的想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当家长发现宝宝想说什么时,一定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这样询问问宝宝:“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想要什么?爸爸妈妈很想听一听!”如果宝宝说得不是很清楚,家长则可以揣测宝宝的意思并复述出来,再向宝宝求证。比如,宝宝说:“西瓜,好大。”并且眼珠子直盯着西瓜,家长可以问宝宝:“是不是想吃大西瓜啊?”得到了宝宝确认后,你可以对宝宝哦:“你告诉妈妈,说:我想吃大西瓜!”
2.多听少说,给宝宝话语权
在宝宝说出想法时,家长应该表现出耐心倾听的态度,同时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一边听宝宝讲话,一边点头回应“是吗?”切忌不要随意打断宝宝说话,不要急于评判宝宝的想法。一旦宝宝发现父母对自己的话感兴趣,他就会更自信地表达。
3.允许宝宝提出不同的想法
当宝宝说出与你不同的想法时,家长应该以包容的态度去对待,试着站在宝宝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思维方式。比如,你不让宝宝吃零食,宝宝却说:“不,我要吃!”这时你不要急于批评宝宝,试着问宝宝:“宝宝是不是饿了啊?妈妈给你吃饼干好不好?”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更好地了解宝宝的想法。
奉劝家长,不要把听话当成教育目标
习惯于听别人的话,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宝宝会慢慢丧失独立思考的意识,变得没有主见和创新精神。“听话”不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宝宝的目标,也不是教育宝宝的捷径,否则“听话”二字将成为束缚宝宝思想、捆绑宝宝行为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