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社会,儿童2岁半前隔代抚养比例高达70%! 两代家长冲突频发有可能会导致孩子成“多面人”。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生活,爸爸妈妈带上培训班或外出游玩:一个是生活上的“爹妈”,另一个则是精神上的“爹妈”或者“玩伴”。在中国,隔代抚养已不是新鲜事,但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陆续成为父母,“双爹妈”现象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开始凸显。
尽管祖父母的关心与照顾,增加了家庭亲情的气氛与力量,但是由于家庭界限不明、角色不清,太多抚养者同时进入,给现在的孩子带来焦虑与压力,为了减少最亲的人之间的矛盾,一些四五岁的孩子已经会为爸爸妈妈编造各种理由,长此以往其人格发展会受到挑战。
孩子从婴儿期到幼儿期之后,带孩子的老人隔代教育确实是一个问题,老人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认为平安是福,而且怕惹子女不高兴,所以很少管教孩子。
隔代教育的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这不但“解放”了年轻人,也为老年人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然而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教育方法不统一。对同一件事情,年轻的父母说东,祖父母说西,外祖父母说的可能又是南了,结果让孩子无所适从,只能自己认为怎么好就怎么来,时间一长就“夹生”了。孩子学会撒谎,出现双重人格等也就是大有可能的了。
所以说,隔代教育没有错,关键在于教育方法的不统一。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爷爷奶奶的教育方法和为人父母者的教育方法各有利弊,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做父母的一定要多过问孩子的事情,不要把自己孩子的一切都交给自己的父母。
要和长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哪些可以满足孩子的要求,哪些绝对不能妥协,要有个原则。此外,教育孩子时,尽量采取和风细雨的方式,避免简单粗暴甚至动武,这样即便是在长辈面前教育孩子,也容易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小编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给父母们参考参考:
1、事前告知法:即将对孩子进行教育前,父母可以事先将要求、目的、原因和注意事项等细节,与老人们进行沟通、商讨,以便统一要求。
2、对比法 :对同一事件因父母和老人采取不同态度而形成的不同结果加以分析、比较。比如,有一位妈妈要求孩子一早起来倒自己的小马桶,孩子很高兴地接受了,可是一打开房门,等在门口的奶奶大声说:“宝宝,这不是你做的,是奶奶做的!”妈妈不语。第二天,孩子径直把小马桶交到正在厨房的奶奶手里,说:“奶奶,给!”奶奶说:“小宝贝,怎么可以拿到这儿来呢?”“你说是你做的呀!”针对这事,妈妈和奶奶进行了沟通,比较了孩子的不同表现。用事实说话,孩子的奶奶很快就会意识到问题的所在。
3、讨论法 :针对老人在教育孩子时的不适宜行为,父母可以艺术性地提出问题,并以此为案例,进行探讨,还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科学的途径了解,增强说服力。在我的身边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孩子画了一幢高楼,长方形的房子,圆形的窗。外公看了说:“傻孩子,哪里有圆形的窗,窗是方方正正的。”说完拿起笔就改了过来。孩子不干,哭着说:“那是你的房子,我想的就是这样的呀!”又把它改了回来……针对孩了在自己玩时与祖辈的分歧,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选一些科学育儿的文章供祖辈阅读或在饭桌上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帮助老人掌握一些科学育儿的理念。
既然现在中国的社会,儿女离不开老人,老人离不开儿女,那就多些沟通,多谢谅解,不要恐慌隔代教育,取长补短,共同教育小小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