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这种心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如何逆袭?

来源: 更新时间:2022-10-05 00:01:03
The Beginning

昨天,几个闺蜜带着自己的孩子聚在我家里,大宝小鱼儿即兴弹起钢琴,悠扬的琴声得到闺蜜们的一致赞扬,尤其是琳的掌声最热烈,赞赏之词不绝,孩子们纷纷围在钢琴旁边,七嘴八舌地问小鱼儿有关钢琴的问题。

气氛一片祥和之时,突然,闺蜜琳的孩子毛毛蹦出一句:有什么呀,弹得再好也成不了郎朗。

琳尴尬极了,责备毛毛:你怎么这么说哥哥呢,哥哥哪点不比你强?

毛毛满脸通红,眼眶蓄满了泪,握着拳头:“别人又强又好,那你让他们做你的孩子好了!”

琳正准备开口,我一把搂过毛毛:“毛毛,在阿姨的心里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小鱼儿有小鱼儿的长处,你也有你的长处啊,又聪明又帅,成绩还好。”

被我这么一说,毛毛冷静下来了:“阿姨,对不起,我错了,我不应该生妈妈的气。”

事后,琳悄悄地问我:才七岁的毛毛,嫉妒心怎么会这么强呢?

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他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上,嫉妒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本能,每个人都会有嫉妒、羡慕的情绪。

但在年幼的孩子心里,那强烈的嫉妒背后,藏着深深的不安全感。

毛毛期望得到权威者妈妈的赞美与赏识,可妈妈却经常在比较中把这些赞美与赏识给了他人,他内心的优越感被破坏了,不安全感迫使他要把想要的赞美与赏识夺回来,由此引发出一种自卫防御的心理,这就是毛毛的嫉妒原因。

前几天,闺蜜云带着她的孩子兰兰到我家来。

2岁的兰兰乖巧可爱,小嘴巴甜得腻人,一口一个“阿姨”,十分招人稀罕,我不由得把她搂在怀里,亲了一口。

正在角落里自娱自乐的小宝小桂圆,正巧看到我亲兰兰了,一下子就爬到我跟前,使劲地挤到我和兰兰之间的空隙来,爬上我的大腿,搂住我的脖子,把脸凑到我的嘴边。

我楞了一下,她不乐意的撅着嘴:“妈妈,亲亲。”

我笑着在她脸上亲了一下,她乐了,也在我脸上“吧唧”亲了一口,靠在我怀里对着兰兰笑得见嘴不见眼。

其实,小桂圆是用她无声的行动来向兰兰示威:这是我的妈妈,她是属于我的。

因为兰兰破坏了她的优越感,她本能地要夺回这种优越感。

每个孩子在出生之际,对未知的世界带有一种本能的恐慌与自卑。

此时,父母是他们的归属,是他们的信任所在,得到父母的爱,是自己个体的优越感。

一旦他们感觉到父母被他人分享、占有,这个优越感就被破坏了。

在心理学上,所有的嫉妒都是优越感被破坏后的心理反应,是看到与他人拥有或享受着自身想要的东西时所引发出来的一种负面情绪。

而3个月的婴儿,就已经拥有这种情绪,所以为人父母必须要小心地呵护孩子的这种情绪,不要轻易、长久地破坏孩子的优越感。

如果因为父母的粗心、偏心、忽视、不公平,导致孩子长期地处于优越感被破坏的情绪中,从他们的内心渐渐地生发一种本能的防御机制,(即要把优越感夺回来的情绪),产生嫉妒心理。

所以说,那些具有强烈嫉妒心的孩子是由于不良的亲子关系引起的。

Bertrand Russell说:嫉妒是导致人类不幸福的最大因素之一。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负面情绪。

如果没有帮助孩子疏导调节控制好这种负面情绪,任由它滋生蔓延的话,将对孩子成年之后的心理带来意料不到的难处。

事实上,嫉妒是一把双刃剑。

嫉妒心强的孩子,好胜心也比较强,他们会为在某一方面超出同龄人而付出双倍的努力。

所以说,嫉妒心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

而我们要做的,是要帮助孩子把嫉妒的消极作用向积极方面转化,使之成为孩子积极向上、进步的动力。

(一)自信的人不轻易嫉妒

在心理学上,缺乏自信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

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自信心的树立,靠的不仅是外人的认可和肯定,更需要父母家人对他们的认同。

如果我们看孩子的缺点多过优点的话,容易让他们怀疑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这样的心理一旦确定,即使我们再怎么夸奖、鼓励他们,他们也不会相信,反而认为我们只是在安慰他们。

(二)合理地称赞孩子

适当地称赞孩子,是对孩子努力的认可,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期望,让他们更加自信。

要学会称赞他们的能力,明确让他们知道自己得到称赞的原因在哪儿,让他们对自己更加自信。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太过于表扬,一个沉溺在一片赞美声中的孩子,因为骄傲的心理,对于他人得到赞美就容易滋生嫉妒。

(三)尽量不要拿孩子与别人对比

孩子是敏感且脆弱的,如果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和他比,他便会觉得你的爱从他的身上转移到别人家的孩子身上了,他会更加自卑不自信,甚至将委屈乃至恨转移到别人家的孩子身上。

知乎上有个网友说:

从小到大被“别人家的孩子”虐得死去活来,以至于只要听到“某某家的孩子XXXXX...”就会觉得:既然那么喜欢别人家的孩子,把我杀了再生一个好了。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而是关注自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性格、能力。

(四)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他的内心需求。

芳发现7岁的孩子最近与他一个好朋友疏远了,有时甚至还处于敌对状态,于是芳问儿子与好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告诉芳说,他的好朋友得到了一辆遥控飞机,可不给他一起玩。

妈妈便问孩子心里想什么,孩子说:“又伤心又愤怒又想要。”

看到儿子有这么强烈的嫉妒情绪,芳没有去指责和批评他,因为她知道,孩子这时最需要有人聆听他的倾诉,并能理解和体谅他。

于是,芳把孩子搂在了怀里,耐心地听他说。

到最后,孩子强烈的嫉妒情绪竟然消失了,没多久,又和那个朋友黏在一起了。

孩子的嫉妒是直观的、真实的,不像成人掺杂着许多社会因素。

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欲望的满足,而是家人的倾听,以及对他们内心感受的肯定。

让孩子情绪寻找到一个出口,心里得到平衡,这样既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有效防止孩子的嫉妒心理滋生蔓延。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不过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更好地爱着他们。

我们愿意为他们倾尽所有,但是孩子的成长道路,却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

只能在陪伴他们、关注他们,在他们稍微走偏之时,及时地搀拉回来,引导他们,一生行走在正道上,到老也不偏离。

每个孩子的人生之路漫长遥远,而我们为人父母,也是前路漫漫,很多时候只能边学边做,在成为好父母的同时,我们也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THE END

TAG:孩子  优越感  他们的  心理  毛毛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