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特别“懂事”的小孩,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非常懂礼貌,很少给大人添麻烦,总是给人一种“小大人”的感觉。这种孩子无论走在哪里,都会得到长辈的赞美和欣赏,经常是成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这种成熟“小大人”的表现真的是孩子优秀的标志么?
孩子爱玩是天性。但是有一些孩子却早早地就像个大人一样,别人玩的时候他选择乖乖呆在家里,衣服永远保持整洁,每逢周末就坐在钢琴前一遍遍练习……如果一个本该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疯玩的孩子,他过多表现出了上述“懂事”的行为,那孩子的“懂事”,不过是在压抑自己,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迎合父母和别人。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并不是懂事,而是害怕。怕什么?怕不讨好父母的话就不被爱;怕自己做错了、说错了什么就被抛弃;怕自己稍微一点儿的任性行为就会破坏残存的安全感。换句话说,选择“懂事”,是孩子的生物本能。当“做自己”的后果很危险的时候,他就会选择压抑自己的方式求生存。
懂事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上面提到的顺从、温吞、隐忍、怯懦
这种孩子,也就是大多数人眼里很“乖”的孩子。但是这种懂事并非孩子真的懂事理,而是在父母的权威教育下,被迫地学会了“察言观色”。从这个角度看,懂事的孩子的确有可怜之处。
很多懂事的乖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他们唯有满足父母的要求,成长为父母期待的样子,才能获得更多父母的关注和关爱,换来更多的称赞和夸奖。
另一种是内化了的“懂事”
孩子真正理解了“社会化行为”的意义和规则,逐渐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能够按照社会规则行事。这是一种内化了的“懂事”,孩子的行为符合父母对他的期许,并不是因为孩子害怕父母,想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讨好”父母;而是孩子自己能判断,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一定不能做的。
相比起来,相信我们更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是因为真的“懂事”而懂事!我们想要培养的不是只会顺从、察言观色的“小大人”,而是保有纯真自我的孩子。
真实自由的表达,才是真正的成长
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孩子们,只有真正地表达真实的自己,才能获得成长和认可。如果孩子在家里反复进行某些表演和强化,真实的自己被压抑甚至不被接纳,还会产生消极情绪。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自由真实的表达环境可以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也可以让孩子真实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也让孩子有机会去表达自己。在这样的条件下获得他人的肯定,是对孩子真实自我的肯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力发展以及良好和谐的社会交往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引导孩子以正确的方式获得他人的认可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获得他人认可和肯定的倾向,无论你是成人还是孩子,我们都希望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当孩子在建立“自我意识”时会强烈的出现这种需求,这时,爸爸妈妈们不要觉得孩子的“虚荣心”太强,要知道这个阶段是孩子从他人的肯定和评价中建立自我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孩子想要获得认可和肯定的时候,我们要及时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
但要注意的是,在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方面,我们一定要做到不夸大和不敷衍,做到有的放矢。不能因为孩子在寻求肯定,我们就过于夸大孩子的某些行为,会形成孩子不真实的自我,导致孩子容易在外界的表达中受挫。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成熟的“小大人”往往背负了和他们年龄不相符的压力,而自由成长的“不完美小孩”才能长成独自挡风遮雨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