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张立宪:读书并不是为了成为读书人

来源: 更新时间:2024-05-03 23:57:40
The Beginning

本文为张立宪7月3日在上海MUJI书店的演讲整理稿件转自读库(dukubook)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叫“读非读”,听着有点儿《道德经》的感觉,“道可道,非常道”。正如我们挣钱不是为了挣钱,活着不是为了活着,读书的最终目的,看来也并不是读书。“ 阅读是一种教育培训,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我看过一本书,作者举了大概这样一个例子。比如说你给孩子买一本书,一般会花几十块钱,但这个作者的观点是,我给你提供的不是书,而是对小孩行为养成的帮助,或者是对一些不良习惯的校正。让小孩早晚刷牙,对有些父母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你怎么哄、怎么劝,他都不愿意。这时如果有一本书,三言两语,或者书里有个榜样,能让小孩非常主动自觉、甚至很享受地去刷牙,你认为这本书值多少钱?我想把这个观点引申过来。当我们看书的时候,也许并不是为了看书,看的也并不是书。就内在来说,阅读应该是一种教育培训,尤其是儿童阅读。读书其实是让小朋友,包括我们大人,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

拿《爸爸妈妈使用手册》这本书来举例:

很多书都是教爸爸妈妈学习、了解怎么对待自己的小孩,这本书反了过来,从小孩的视角和大人分享。告诉小孩,爸爸妈妈是老天爷给你的一个礼物,你该怎么把这俩宝贝使用好。

书里不仅仅是传授一些“使用爸爸妈妈之道”,更主要的是教给小孩一种主客易位的思维方式。对小孩来说,除了整天接受爸爸妈妈对他的教养、灌输以外,他还可以从自己的角度,主动和父母相处。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如果再更深一层讲,《爸爸妈妈使用手册》教给小孩的,是一种强弱之间的关系转换。对小孩来说,我们这些大人在他心目中就像森林里的大型猛兽。为什么小孩处在一个全是大人的环境里,即便是最亲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依然会感到孤独?因为他感觉这些大人不是他的同类。小孩的内心其实既孤独又害怕,感觉自己很弱小。这本书教给小孩的,就是理解这种强弱之间的关系,他可以去“使用”爸爸妈妈。如果能够通过这样一本书让小孩多少体会到一点主动性,甚至是自信和自主。“ 阅读能训练小孩的联想能力、概括表达能力以及链接能力

以广受欢迎的《猜盒子》为例。这本书看起来更简单,书里有三十一只盒子,每只盒子的第一幅画面和第一句话都是“这只盒子里藏了什么”,让你猜。

每只盒子都是两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问这只盒子里藏了什么?下一页是答案。

我后来想,这本书每只盒子应该有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问盒子里藏了什么;第二幅画面只呈现盒子的内容物,左上角不放文字,家长和小孩一块来猜盒子里是什么;然后是第三幅画面,看作者对这只盒子的描述:一位草丛中的画家。这样的话,这本书智力活动的乐趣会更多一些。当初若能不计物理成本,用多出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做的话,可能会更好。

我们不妨和小孩一起看,这只盒子里藏了什么?小孩会说有钉子、螺丝、刀子、改锥,但你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一些不小心就会伤到手指的工具!”有这种所谓的联想能力、概括表达能力,会更好玩一点。

这只盒子里藏了什么呢?我们把盒子打开,是小鼓、小槌、吹奏用的铜管。作者说这是“一段烦扰到邻居的噪音”。

这只盒子藏了什么呢?打开一看是糖果。我想经过前几只盒子的训练,小孩再看到这个,他可能就不会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他会有更远的联想。

作者是这么联想的,“对邻居说的几声抱歉”。这样一本书,教给小孩的肯定不是辨认这是糖果,那是小鼓。它训练小孩的联想能力、概括表达能力。如果我们把这本书用得再好玩一点,它也可以是一个由孩子来编织、串联的故事。从烦扰到邻居的噪音到对邻居说的几声抱歉,甚至到后面的高跟鞋、午餐,我们完全可以启发孩子去构思一个故事。这可能是儿童阅读里的联想和链接能力。据说,小孩刚生下来,基因的作用大概占到百分之六十。六岁之前,大脑快速发育到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七十五。从出生到六岁,这段时间对一个小朋友的智力成长非常重要。“ 阅读中的审美体验我们喜欢把小孩受的教育分成几大类:文科文史哲、理科数理化、副科音体美。上学之后,副科基本上永远被侵占,家长觉得无所谓,小孩学起来也特别苦恼,毫无乐趣可言。其实,我认为艺术教育或者审美教育,应该更重要。这是读小库夏季书目里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改编自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大部分沦为房奴,无比关心房价和楼市,故事对于成年人来说更有意义。

这本书除了让我们警醒自己的贪婪和欲望外,更主要的,是它的美术风格。

这是它的扉页,是这样的红色。全书的色彩搭配,真的是很独特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的印刷难度非常高,达到了类似丝网版画的效果,非常惊人。

我们会把故事人为地划分成发人深省的、生动有趣的……其实小孩不会这么想。除了故事本身,一本书也带给他触感和视觉上的体验。这本书的画家是个法国小伙,他的合作伙伴也是他的恋人,他们用比较少见的孔版印刷创作。这本书的制作难度非常高,相当于用制作艺术画册的方式来做儿童绘本。

给小孩用的东西,可能他年龄小,可能他不懂,可能他只用很小一会儿,但依然不能将就,更加不能凑合。“ 阅读的另类收获:种豆得瓜、自我管理、健康修复、沟通交流与行动实现小朋友的阅读体验往往是你控制不了的,甚至和你的目的截然相反。我们给孩子买一本关于天文学方面的书,但也许小孩看了之后更喜欢里面的插图,最后成了美术爱好者;或者给小孩买《人类的生活》这种历史读物,但他喜欢上的是其中的文字,精准文字的描述,可能对他的书写能力、表达能力有帮助。即使是那种指向性非常明确的书,比如教小孩怎么管理健康、怎么自我保护,小孩看到书后也许会得到另外一种体验,他甚至会怀疑人生。这种触发和触类旁通的感觉我们控制不了,而阅读最好玩的也正是这点。如果全都在划定的阅读意义内,得到的全是意料之内的阅读感受的话,就太乏味、太没有意思了。

这种情绪管理和心理疏导,大人可能觉得无所谓,但对小孩来说可是天大的事。

瞧这张图,选自读小库夏季的一本书,名字叫《我的忧伤像一头大象》。书中的小孩和爸爸妈妈参加了外婆的葬礼,在回家的路上,他感觉自己很难过。

这个小孩的遭遇和我们遇到的大部分状况很相似,对爸爸妈妈说我很难过的时候,大人一般都会说,你个小孩子懂什么?

书里的大人也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他说话的时候,大人说:你别说了好不好,没看出爸爸妈妈很难过吗?他就更痛苦了:其实我也很难过啊。

外婆去世之后,他感觉有一头忧伤的大象占据了他生活中越来越大的面积,把他自己挤得越来越小。整本书就在讲小孩该怎么做心理的健康修复,怎么能从失去外婆的创伤中走出来。

这头大象有时很大,越来越大,但当他想办法自己做心理建设的时候,大象就越来越小,还经常消失,找不着了。

我们和一些专家分享这本书的时候,有位老师说,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把情绪具象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纾解方式,比如把忧伤想象成一头大象,然后想办法把它赶走,可能比仅仅处理“难过”这种抽象的情绪和情感要容易。《我的忧伤像一头大象》,不管忧伤多大,只要它是具体可感的,就好办了。比如说外婆走了,我很忧伤,听起来就特别沉重,让人不知所措,可一旦把忧伤想象成一头大象,就感觉容易面对它一些了。现在很多儿童培训机构已经有了戏剧表演课程。我看过一种说法,鼓励小孩学习舞台表演,是让他多一种情感体验,拥有更丰富的角色意识。比如说,让小孩去演龟兔赛跑,我们的教育一般都希望小孩成为成功者,成为正面角色,但在戏剧中、舞台上,他可以演那个失败者。可以演兔子,也可以演乌龟,体会到兔子的心情,也体会到乌龟的心情。这对小孩的情感体验、性格张力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读书人与读书的人让小朋友读书,为的是走出读书人的角色。我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读书,而是以后不再以读书人自居,用健康的、拥抱万物的态度,接受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与之好好相处,并认真活好自己。说回行为管理,我想把这次演讲控制在四十五分钟,也是刚刚学到的。小孩的兴趣一般过几分钟就要转移,坚持十几分钟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在他上小学之前,家长应该尽量多让他做一些以四十五分钟为周期的注意力训练,因为上学之后一节课就是这么长时间。小孩所学的课程,用他的智商消化完全没问题,真正的障碍是他走神了,不能专注地上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智商就是专注力,就是阅读理解能力。今天大家到这里来,也并不是一次读书分享活动,而是一次把时间维度拉长到四十五分钟的自我管理。很高兴,今天的小朋友们完成了这次培训。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THE END

TAG:小孩  这本书  盒子  自己的  爸爸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