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好在升学竞争中胜出;也不只是为了让孩子多一些才艺和证书,去装饰他的简历。
培养创造力
我们是在授之于渔,是给孩子一种方法,让孩子能以更精彩的方式去生活。
我们都无法预知孩子将来要生活其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不能确定在未来,什么样的学历和简历才更有竞争力,哪种知识和技能将会很受欢迎,什么职业才更有前途,在哪个地区或国家发展才更有优势,我们同样也不清楚孩子自己将会有怎样的人生安排。对未来世界,我们家长所能把握的东西太少。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帮他培养出一种解决问题、灵活应变、充分发挥优势、善于整合并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一种积极进取的激情,而这些,都是创造力的体现。
吉姆.索拉迪尔和碧雅.索拉迪尔是芬兰的两位推广创造力培训的人士。他们在《创造力——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中总结了三位专家对于创造性人才研究的结果。研究表明:
创造力人才的特征
“他们从小就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兴趣;
不愿意做他们认为无趣的或者不相信的事情;
他们视野开阔,尝试从被大多数人忽略的角度来审视问题;
他们自己决定他们准备攻克什么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确定的目标上,而不像大多数人那样把精力投到由他人制定的目标上;
他们自己支配时间,自己决定如何分配他们的精力和掌控他们的资源。他们独立甚至固执,常是改变环境为他们的目标服务,而不是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他们往往有不合群的阶段,但正是这种被排斥的经历使得他们学会质疑官方的法则和传统的习俗;
他们能够抵御批判性意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具有较强创造力的人,是更有主见、更能把握自己生活的人。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就是在塑造一个独立思考的、自信的、有激情的、敢于主宰自己人生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看,创造力的价值远远超出其他诸如智商、记忆力等等能力。
我们一定都清晰地记得孩子第一次自己走路、自己吃饭的样子;我们记得第一次看到孩子自己搬个小板凳,站上去,用水龙头洗东西的样子;我们记得第一次看到孩子独立做事情时,我们的心里是怎样的充满了欣慰和成就感。
而保护并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我们就等于是让他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我们不会为一个有创造性的孩子去过度担忧,因为我们知道他自己会想办法去应对解决。
看看有多少成年人,其实并没有真正在独立。他们遇到问题一筹莫展,面对外界的变化不知如何应对;他们在内心始终像孩子一样,孤立无助、寻求依赖;他们的人生被动、无趣,永远被周围的情势和他人所左右;他们害怕跌倒,只敢走别人踩好的道路;他们总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方向感……总之,缺乏创造性,他们就只是一些长着大人外形的孩子。
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创造性地去生活时,他才是个真正独立的人。
当我们知道,孩子能够创造性地去度过他的一生时,我们才有把握去放手。作为父母,这时,我们将有理由感受到更大的欣慰和成就感!
哪些因素影响创造力的发挥?
过多纠错
先举个英语教学上的例子。教英语时,老师其实不应该对学生的每个错误都指出纠正,因为这会打击学习者的热情和信心,破坏他语言的流畅性。当学生过于关注自己的对错、害怕出错时,他会变得谨慎畏缩,不敢大胆使用新学的语法词汇,进步就慢。老师应该相信,一些小错误,是会随着学生对语言的熟悉而自然就改掉了。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可以用自然交流的方式,自己把正确的语言示范出来,这就够了。
不过在中国的环境里,因为急功近利和应试的目的,我发现似乎很难这样去教。这里不多说了。
想说的是,培养创造力也有类似的情况。对于孩子做事情,其中的一些小错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不涉及安全问题,家长就应该尽量不去指出纠正,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以大人的完美主义习惯去要求孩子。这样一来减少他的压力,让他不必因为害怕出错而畏首畏脚,另外也给他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机会。要相信,这些小错误都是孩子学习的机会,都是能被他自己给纠正、改掉的。
过多地纠错,不仅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且容易让他把思路局限在单一的正确的做法上,结果抑制了创造力的发挥。
评价、竞争、奖励等各种注重结果的做法
除了纠错,其他各种关注结果的做法,如评价、竞争、奖励等等,也都被证明是不利于创造力发挥的。
当我们过于关注结果,我们无形中就给孩子带来对于失败和错误的担忧恐惧,而这种担忧恐惧,会局限孩子的思维,使他努力要做对,而不去考虑其他各种荒唐离奇的思路。
所以,对孩子做事情,不要急于去评价,要“延迟评价”。评价时也不要太强调答案或做法的正确性。我们要鼓励孩子去想尽可能多的其他答案和做法,考虑种种其他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答案的价值自然会被认识到,孩子的思路也得到了开拓。
不要过于鼓励竞争。别总是催促:“你看人家谁谁做的多好”、“来,看谁做得最快”。要引导孩子投入地去做自己的事,让他沉浸于做事情的过程中。
不要总是给孩子奖励。研究表明,当孩子知道作品可能得到奖励时,他们的作品的创造力大幅度降低。
奖励这个问题真是我们应该多注意的。奖励多了,就是引导孩子去关注结果。为了奖励而做事,久而久之,孩子就慢慢忽略了过程。而忘掉过程中的乐趣,这对于发挥创造力和学习,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同伴压力、大人监督等等容易造成压力、带来恐惧心理的事情
人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是最难以发挥创造力的。放松是创造的理想心理环境。放松会带来思想上的自由,压力容易造成思维短路。在陪伴孩子做事时,很多事情,不必以大人的严肃态度去对待,多一些玩乐的精神,多制造游戏的气氛,放松孩子的神经。
对自我的过分关注
小孩都需要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不断强化自尊,因为他们的自我正在成长,需要呵护。我女儿刚上幼儿园时,回来说,就她能找对自己的椅子,别的小孩都找不对。一问老师,老师说多数孩子都能找对椅子。
对孩子自我的成长,我们要慎重对待。一方面不能打击,另一方面也不要过于强化。如果家长总是强化这些,总是说,你要成为最好的,你比别人都强;或者是,那样别人会怎样看你,你看你像个什么样,等等,就容易造成孩子自我意识过强。而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孩子就会变得拘谨,思维和行动都放不开,创造力就容易受到压制。
我们要引导孩子,把自尊建立在诸如价值观、品德、能力、进步等等内在元素上,而不是建立在成绩、他人的评价等外界元素上。
其实这一点我们大人应该感触最深,大人之所以没有孩子有创造力,一是因为我们脑子里定势太多,另一个就是因为我们太在意自己的形象,怕做蠢事,怕被指为荒唐、疯狂。当我们不那么操心自己的形象和名声时,我们也会变得更有创意。
对孩子过多的约束
现在很多家长都意识到溺爱的害处,因而加强了管教力度,更多地运用规则。但是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我们的管教,应该是基于价值观,而不仅仅是规则。
在家庭里,规则应该是灵活的、可以通融的,我们要依据的应该是背后的价值观,就是说,什么是更正确的、更有价值的,而不是机械的条条框框。规则过于死板,就好像给孩子的思想栓了绳子,限制了自由。过多的约束,已经把种种创造的可能性给排除掉了。
过早、过多的知识灌输
知识本身跟创造力并不矛盾。创造往往都需要有个支点,需要有个知识库存作为基础。很多创造其实就是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量变够了,发生的质变。所以对于学生和成年人来说,知识的积累是创造的前提,不能为了有创造力,就不去认真学习。
但是对于很小的孩子来说,过早、过多地灌输知识,就会限制小孩创造力的发展。什么道理呢?
首先,过早地给幼儿脑子里放进去很多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就剥夺了孩子用感官去单纯地感受事物的机会。当小孩头脑里有了很多定义、标签、说法,他就会依赖这些工具,而忽略了去用心感受的过程,这样孩子感受的丰富性就大打折扣。而细腻的感受,不仅是发展右脑的过程,它本身就是创造的源泉。
我们大人有时也会觉得语言的不够用,我们会说不可言喻、无以名状。而对于孩子,这个世界多数时候就是不可言喻无可名状的,这种丰富细腻的感受,其准确真实的程度,是超过我们大人用语言和思维所能达到的程度的。佛陀沾化微笑,就是不希望人们用语言把对佛法的领会给打折扣、给简化了。
其次,当我们给孩子的头脑输入了过多成人的信息,孩子的脑子里开始有了好坏对错、各种分类、思维模式思维习惯,我们实际上就是给他的头脑装进去了很多条条框框,给它规范化了。而这些条条框框就把无限的可能性变得有限。英语里说发挥创造性,常用这个说法:“think outside the square”(在条条框框以外去想)。所以对于幼儿,晚一些装这些框框,他的创造力就少受一些约束。
我女儿最喜欢的就是在小区里踩地上的落叶。枯干的落叶被一脚踩下,那种酥脆感和声音,给她很大快感。设想一下,如果她看到落叶,就想起哪句唐诗或是“金色的秋天”,那该是多么可怕。常常去感着别人的慨、抒着别人的情,他自己感受和抒情的能力就退化了。
那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博文,一位妈妈讲孩子早识字的好处。她从孩子几个月时开始教识字,现在小孩三岁多,能看手机短信、能上网找喜欢的歌、能看商品名称,这让很多妈妈网友非常羡慕。我想这些事情对三岁的孩子来说太早了。特别是电脑手机这些成人的工具,孩子接触晚一些更好。我们成人都需要去跟大自然学习,为什么急于把孩子带到成人所制造的这个人工世界里来。阅读的兴趣以后慢慢培养,不用这么急。
现在很多小孩,三岁半就去上英语班。一些培训机构,一面打着右脑开发的口号,一面教识字教英语。即便汉字是图形文字,它也还是一种符号,也会对幼儿的感受和想象有一定限制。
很多早早就教孩子东西的家长强调,我的孩子学的时候很快乐,我没有强迫,我的方法好。其实,孩子快乐与否并不是唯一的顾虑,关键是对孩子头脑的开发要全面、适时。不符合成长规律的事情总是有代价的。
电视、电脑、电动玩具
电视和电脑会严重限制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家里,只要电视开着,我女儿的大脑基本就处于“节能”状态。电视一关,她马上恢复常态,整个人像还了魂似的又活起来,又开始一刻不停地想种种花样去玩。当然电视也不能完全不看,但是家长一定要控制时间。
对玩具的选择也需要慎重,最好的玩具是有很多种玩法的东西,最糟糕的玩具是只需按按钮的电动玩具。通常认为,有助于开发创造力的玩具有积木、折纸、拼插、魔尺等等,其实还有很多属于不可数名词的东西,都是最好的玩具:水、沙子、米、面、豆、纸屑、石子、果核……我女儿喜欢玩的基本都不是买来的玩具:纽扣、曲别针、废纸之类的。她还喜欢书,不是真看,就是当道具。她常常随手捡一本我的书,比如《论语》,一页一页地翻,自言自语地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