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窍门 > 汽车保养

德科汽车电瓶怎么样 德科汽车电瓶质量怎样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6-17 15:00:58
The Beginning

一般来说,一些新车刚上市的时候,价格比较坚挺,终端市场的价格会比较高;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定价一般不变(当然也有一些“官”),但终端市场的实际售价可能会下降,甚至大幅下降。当然也有一些所谓的" Che第一,不仅价格自始至终坚挺,甚至涨价也不一定带来车,尤其是丰田品牌最具代表性,比如汉兰达、埃尔法、雷克萨斯ES...

言归正传,新车上市半年后,终端优惠2万甚至更多是常有的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车的材质还是一样的吗?换句话说,会不会偷工减料?说实话,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汽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器,上面有一万多个零件。这么多零件涉及相当多的上下游企业,而且说实话,供求关系并不是完全静态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零件的制造标准一般不会变。至于材料,就不好说了。

原则上,汽车之所以能降价,主要是去掉了研发管理成本。汽车数量越多,每辆车的R&D成本分摊就越少,所以价格就会降低。但是,如果汽车销量不太好,车厂就会去打材料的主意;此外,原始设备制造商对零部件制造商的报价逐年下降。比如一个塑料纽扣,原来进价2元,一年后降到1.5元。原来这些小配套厂赚的都是些血汗钱,只能动脑子用材料。进口材料被国产材料替代,原材料被混回来...至于如何通过质检,一方面有一定的设计冗余;另一方面,质检部门是人,大家都知道。

说到题目,新车一般材料半年不会变,一年多可能就变了。比如我之前买的一辆车,16年年中上市,年底买的。我亲眼所见的一切都没有改变;我一个亲戚17年买的,价格便宜一点,但是像电池。它最初是瓦尔塔的AGM电池,17岁的电池被德科的EFB电池取代。还有维特拉,邻居第一年买的。电池是日立的,后面还有骆驼。我也看到过,第一辆车是邓禄普的轮胎和皮卡汀顿的玻璃,一年后变成了韩泰轮胎和福耀玻璃。材料还是可以省的,这里就不说具体型号了。

还有一点应该是特例。n年前,表哥买了索纳塔,却拿不到车书。一问才知道4S店给的车和工信部申报的不一样。S店卖的车比申报的重100kg左右,要重新申报。我猜是因为高强度钢换成了低强度钢,碰撞失败,加重了。加重后和之前的立案不一样。结果申报失败,只好重新申报。最后,我表哥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提车,才拿到绿皮书。

上面说的这些案例都是比较小的品牌。一些一线大品牌(不是全部)一般都有非常稳定的供应商,有些供应链也比较封闭。零部件由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子公司生产。这种情况下,同样的汽车材料一般不会更换,因为每一次更换都会增加成本。对于汽车来说,材料成本只是售价的一部分。材料变更是指设计变更、试验验证、供应商选择、工艺变更、库存管理、指令变更、维修零件变更(旧车换旧材料、新车换新材料)等。链条上一系列事情的复杂导致更多的成本增加。如果材料的变化可以节省上述所有的成本增加,它往往会大大缩小。比如原来的2.0发动机换成1.5,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汽车上市两年后,一般都要做小改动。热销车往往会增加一些配置,小改款一般会砍掉一些成本。一批外购件用完后,有可能更换供应商。公开缩水也是可以的,但这种事情通常只出现在无关痛痒的部位。除非这辆车卖了很多年没换过,否则有些地方会明显缩水。比如老六马卖了十几年,后续的素材真的比不上最早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发布的车,刚上市,难免会有一些小毛病。过了一两年,这些事情差不多都暴露了,基本解决了。所以新车上市一年内,各种小bug还在解决,没有空成本降下来。作为如此复杂的商品,没有一辆车是没有缺陷的。其实不只是车。英特尔奔腾4 CPU退市的时候(注意没有列出),还有成千上万的bug没改,更别说汽车这么复杂的系统了。

不过对于有些车,我觉得没必要太担心材料有没有变。只要不影响车的体验和质量,换材料很正常。不过降价2万元一般属于正常范畴,只是赚了点利润。一次性减10万的,沃尔沃XC60,路虎,凯迪拉克XT5,奥迪Q5L,不偷工减料就闹鬼。汽车厂商不做慈善!

至于材料是怎么改的,我简单说两种情况。基于事实,第一,之前的工作单位给国内一些汽车品牌供应底盘零部件。同样的车,两年后,和之前的小批量不一样了。具体区别是什么?我只说我接触过的,不代表一切:

1.PP SOP小批量阶段,用的是宝钢的好钢。过了一年多,我去供应商那边查其他进度。我发现之前那个不用宝钢了,换了一个更便宜的,达不到原来要求的屈服强度。2.本来酸洗电泳是阴极,后来换成阳极,降低了成本。

3.在仪表板总成中,所有厚度为2mm的金属零件都被替换为1.2mm

4.焊接就不提了。批量生产后,会追求数量。理论上是不可能补焊的。5.还有很多其他的,比如球头衬套。离职4年,不太记得了。当时我们供应4、5个国产品牌。我们问过老同事,这种现象不只我们一家。

第二是主机厂对配套供应商的价格要求一年比一年低,这也是主要原因。工厂迫于市场压力降低整车价格,所以需要降低零部件采购价格,零部件生产厂家必须降低原材料价格。当他们做不到的时候,就不得不去寻找替代产品,进一步压制肯定会改变材料配比。主持人要求零件制造商的价格每年降低,而供应商将做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

1.电子零件(电容、电阻、三极管、保险丝等标准件)由原来的欧美日的换成了国产的。

2.塑料外壳加回收料,直接换料。

3.金属端子由相邻的铜改为黄铜,镀金改为镀锡,五次电镀改为三次电镀等。,只要修改后仍能通过测试(有时工程师操纵测试结果并不难)。

所以说到底,车内使用的材料是否改变,是主机厂和供应商之间的博弈,但主机厂和供应商都是靠市场利益生存的。说白了,目前日韩供应链比较封闭,零配件都是在OEM的子公司生产,比如爱信、电装,都是丰田的儿子或者龙芯。大众更开放,外包给中国的胡阿祥、帅特龙等草根企业。理论上只要品控做得好,英雄无论如何都会诞生,但现实呢?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爱信等。也有很大的成本压力。我一个开汽修店的朋友告诉我,他最近拆了几个艾欣的ECU和齿轮轴,PCB露在外面的铜部件没有电镀,已经生锈发红,大量的端口诊断电路器件空没有安装,质量大不如前。说好听点,是审慎,说白了就是省钱。

THE END

TAG:轮胎  德林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