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它通过计算美元和对选定的一揽子货币的综合的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从而间接反映美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和进口成本的变动情况。
美元指数涨跌代表什么
美元指数上涨,说明美元与其他货币的的比价上涨也就是说美元升值,国际上主要的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所对应的商品价格下跌。美元升值对美国的整个经济有好处,提升本国货币的价值,增加够买力。若美元指数下跌,则相反。
美元指数的产生背景
1944年,经过激烈的争论后英美两国达成共识,美国于当年5月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政府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会议,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溃后的第二个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是“双挂钩”制度,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而美国则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实际是一种新的金汇兑本位制,在布雷顿货币体制中,黄金在流通和在国际储备方面的作用都有所降低,而美元成为这一体系中的主角。但因为黄金是稳定这一货币体系的最后屏障,所以黄金的价格及流动仍受到较严格的控制,各国禁止居民自由买卖黄金,这导致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否能顺利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到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大量资本出逃,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伦敦金价暴涨。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进一步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美元危机再度爆发。美国再也没有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黄金总库(Gold Pool)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但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仍按官价结算,从此开始了市价和官价并存的黄金双价制阶段。但双价制也仅维持了三年的时间。欧洲国家采取了“请君入瓮”的策略,既然美国拒不提高黄金价格,让美元贬值,它们就以手中的美元兑换美国的储备黄金。
当1971年8月传出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美元大量兑换黄金的消息后,美国于1971年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
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3月因美元贬值,再次引发了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不得不关闭了17天。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完全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从此,外汇交易进入市场化阶段,进而外汇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最大而且最活跃的金融市场,也是当今世界上流动性最强的市场。美元是当今所有货币中最强的强势货币,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外汇是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绝大多数商品是以美元标价的。因此,美元的动向和涨跌是所有交易者最关心的事项。这时就需要一个反映美元在外汇市场上整体强弱的指标,即美元指数。
美元指数并非来自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或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而是出自纽约棉花交易所(NYCE)。纽约棉花交易所建立于1870年,初期由一群棉花商人及中介商组成,是纽约最古老的商品交易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棉花期货与期权交易所。在1985年,纽约棉花交易所成立了金融部门,正式进军全球金融商品市场,首先推出的便是美元指数期货。1986年,又推出了美元指数期货期权。
尽管比外汇期货晚出现13年,但由于迎合了市场需要,获得了成功,并使美元指数成为市场人士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