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多年前在马偕实习时,当时的主任牧师在某一次聚会中说了这段故事,他说他在国外神学院进修的时候,他们讨论到男女分工这件事,在牧师的生活经验里,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很愿意帮忙太太分担的,也很能懂太太的辛劳,因此他在分享时,说了这句话:「我很尊重女性的,因为我都会帮忙我太太。」
而这时他看见带领讨论的老师定定地看着他说:「你还不够了解什么是男女平权,如果你懂了,你就不会『帮』你太太了。」而牧师愣住,他才深刻体会,家事不是「帮」,是一种共有的责任。
看着这段影片,我想起当时我们的对话,也让我想起之前我在法国一对夫妇朋友家住了好几天,最后一晚我想煮台式鸡肉炒饭跟番茄炒蛋给他们吃,我的女生朋友还在工作,因此她老公在家时一直走进厨房问我需要什么,是否知道厨具放在哪里,食材够不够,甚至问我要不要帮忙煮哪个部分的食材,而那一刻我发现我非常不自在。
我立刻体认到文化差异,很可能在他心里就认为,煮饭不该是一个人的事情,从小他就看见父母共同分担家务。而这也让我回想起小时候总是母亲一个人在厨房忙碌的情形,似乎在厨房忙碌已经深刻烙印在我脑海里:「那是女人家的事」,从没看见父亲参与的画面,而这些画面也逐渐成为习惯的养成,我甚至清楚记得有一次父亲拖完地跟母亲邀功,而母亲觉得莫名其妙的样子。
在实务工作中,我遇见很多女性对于家事疲于奔命,也对于休息倍感罪恶,而这当中就跟我们过往烙印的画面息息相关,女人家就是要做家事,另一半愿意「帮」你真是谢天谢地,因为我们从没被教会,身为家的一份子,对所有家事就有责任。
我甚至记得妈妈把我带在身边煮饭、买菜时,我都会想,为什么哥哥不用做?难道因为我是女生就需要做这些事吗?而在我成年后好一段时间,我非常抗拒煮饭,觉得为什么我要做这种「女人家的事」,现在回想起来,才真正体认到是过往那种不公平的印象,以及母亲辛苦的画面,因而很不愿意让自己落入那劳苦的形象中。
即便我逐渐克服厌恶煮饭这件事,然而在朋友家煮饭当下我对她老公的参与很不自在,我还是忍不住脱口对他说:「你就放鬆在客厅等吧!做些你喜欢做的事情,如果我需要我会跟你说。」然后就看着他走回客厅弹起吉他。
还记得第一天到他们家时,男生一下班回来就煮起晚餐,留下我们两个好不容易见面的女生在客厅聊天,一边会探头听听我们用英文聊些什么,我当下还不可思议的说:「他工作了一整天还煮晚餐啊!」因为那天我的女生朋友并没有工作而是等着我到巴黎,她告诉我:「我原本要煮的,但他希望我好好跟你聊天。」而我在这一刻更深刻体认到强烈的爱和差异。
他们的相处模式给了我很多冲击也让我很深刻的反思,所谓的尊重和平等,并不是「愿意帮忙」,而是你认为你就是家的一份子、你有责任,你接受爱,也付出爱,你在每一刻都可以感同身受,也能体认对方的需求,而不是一直等着对方做到或向对方索取,也不是吝于付出又批评对方做不够。
亲爱的,家,是每一个人的,家事,也是每一个人的,我们享有也付出,而爱,就能持续流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