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东南西北方位图(二年级东南西北方位图)

来源: 更新时间:2024-06-01 02:59:27
The Beginning

四正四维中国早期两大方位系统

器晤3N3N

由古蜀时代的方位系统说起

缩写本

提要

在古蜀文化中存在一个特别的方位体系城邑居址墓葬乃至祭祀场所都统纳在这个方位系统中这是一个斜向方位系统不同于中原主体正向方位系统不同方位系统的形成可能分别与天文和地理相关其深层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两个方位系统有时还会相互融会都有古今传承的脉络可寻

1

两个方位系统

提挈纲维与统领四方

以前在写作科普著作金沙之谜时我注意到古蜀时代的方位系统比较特别与中原古代方位系统有明显区别觉得很值得关注

我先是注意到在金沙博物馆遗址展示大厅内有一处特别的遗迹有7个排列有序的大洞让人望而生疑发掘者推测原来应有九个洞在这些洞的底部都发现了残留的朽木证实它们都应是柱洞金沙遗址的这些柱洞直径都在50厘米以上立起来的木柱相当粗大九个柱洞分布在近20平方米的土层中非常整齐地排列成一个长方形

成都金沙遗址九个柱洞遗迹

推测这九根柱子支起来的一定是一个高台建筑物因为这个建筑正处在祭祀区中心所以发掘者认为它可能是金沙人的一个高大的祭台也有人认为它是古蜀大社

如果这是一个祭台台是西北东南朝向这个方向是否有特定的意义呢有关学者在对金沙祭祀区这九个柱洞进行勘测后提出了一个新的猜测认为3000年前的古蜀人就能够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判断季节的更替进行相应的祭祀活动每年春分即阳历3月22日前后初升的太阳正好和祭台的朝向吻合也许古蜀人正是选择在春分时节在太阳升起时举行大型祭祀活动

古蜀王国应当有一种特定的方位系统这个特定的方位系统是怎样的古蜀人的特别的方位感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可以由古城址宫殿址祭祀坑和墓葬的布局方位来了解古蜀方位系统的具体内涵

根据初步报道金沙一带发现的同时代的若干大型建筑基址和数十座一般居址也基本为西北东南向而居址附近发现的1000余座墓也是均为西北东南向头向西北或东南如金沙兰苑发现的17座建筑基址方向基本呈西北东南向金沙芙蓉苑南地点发掘到7座房址不是西南向就是西北向个别为东南向没有一座是正方向又如金沙蜀风花园发现的15座墓葬有6座是西北向9座为东南向金沙就是这样施行的是一种斜向的方位系统

成都金沙芙蓉苑南地点遗迹平面图

这还让我们想起成都早年的一项发现那是属于金沙时期的羊子山土台遗址1953年发现1956年发掘的成都市羊子山土台遗址是一座人工修筑的高大的三层土台这是经科学发掘的少见的大型夯土台建筑学者们普遍认为它是古代用于盟会和祭祀的礼仪性建筑是一处四边形高台建筑它的方位同金沙遗址房址和墓葬一样中轴方向为45也是四角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一定不是偶然的巧合

成都羊子山土台遗迹平面图及复原图

古蜀时期的三星堆城城垣轮廓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正南北方向而是东北西南走向其中月亮湾内城墙中段有拐折夹角为148o北端为32o只是南端接近成正南北走向而西城墙呈明确的东北西南走向方向为40o曾被认作祭台的三星堆后来也确定是一段残城墙城墙长度为260米基础宽度为42米南侧有宽30多米的壕沟三星堆原本是一条内城墙呈西北东南走向方向约为北偏西35o中轴方向为55o这一段城墙的方向或许代表一个时期三星堆城的建筑选向后来城墙应当经历过多次修缮所以平面轮廓显得不很规则了

广汉三星堆城址地图

三星堆城墙附近发现的两个器物坑更是以45角斜向排列按发掘者的描述是器物坑的四角正好朝着东南西北四个不同的方向一二号祭祀坑位于三星堆城墙东南50余米两坑相距25米两坑平面布局一致均为东北西南走向与附近城墙方向大体一致

广汉三星堆12号器物坑平面图

此外在三星堆城内陆续发掘到一些建筑基址19801981年揭露18座房址多为西南或东南朝向也不见正方向建筑青关山发现大型红烧土房屋基址一座平面呈长方形也是西北东南走向与城址方向一致

广汉三星堆城内遗迹平面图

由金沙和三星堆的发现看我们可以确认古蜀存在一种特别的方位系统它的特点大体是建筑的四角指向四方完全不同于四面与四方平行的方位系统根据年代更早的考古资料判断我们还可能确定这个方位系统具有更古老的传统

再将我们的视野移到史前时代看看成都平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几座古城址的方向新津宝墩郫县古城村温江鱼凫村这几座比较重要的古城也都是呈东北西南方向布列宝墩新近发现外城遗迹内城墙以外四个方向都确认有城墙或壕沟城址平面形状大致呈不规整的圆角长方形方向与内城一致约为北偏东45四角朝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新津宝墩城址平面图

郫县古城考古报告说城址方向为120这是指的北垣走向而不是中轴方向据附图量出中轴方向为北偏东40与宝墩城方向接近郫县古城村遗址发掘几座房址还有一些方形大砾石坑方向也都与古城一致城址中部发现一座长方形大型建筑方向也是坐东北朝西南房址内留存有5个长方形卵石台可能为一座大型宫殿或宗庙一类的礼制性建筑

郫县古城城址平面图

史前墓葬在成都平原少有发现在成都市南郊十街坊遗址清理宝墩文化时期墓葬19座除一座为东西向外均为西北东南方向头向西北排列有序这表明史前墓葬方向的选择与城址和居址的方向相关史前末期的墓葬在广汉三星堆遗址西城墙以西500余米处的仁胜村也有发现发掘到小型土坑墓29座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和象牙等随葬品墓葬除M5大致接近正南北向外其余均为东北西南向

这样看来古蜀城垣建筑的方位系统在蜀地应当是形成于史前时代

另外由成都城内商业街发现的时代稍晚一点的战国大型船棺葬看也是确定的东北西南朝向依然属于古蜀的传统方位系统那是一座二三十具大小不同的船棺同埋一穴的大型墓葬墓穴面积达620平方米呈东北西南方向排列方向为240即是西偏南30或者北偏东60可见到了战国时期蜀国自古传承的方位系统并没有明显改变

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平面图

我们用上述例证对古蜀方位系统作一个概括古蜀方位选择的中轴方向一般是45偏离一般允许在5之内即4050之间个别较晚的例子没有控制在这个限度如商业街船棺方向偏离在10以内如果变换一个角度观察古蜀这个方位系统其实是更强调建筑角的朝向的这个角古称维详后文四维朝向四方而非四面朝向四方

古蜀时代的这一方位系统与中原主体方位系统明显不同已经有研究者注意到中原夏时期的二里头遗址虽然没有发现城墙基址但宫殿基址一般是南向略偏东几度中原地区商代早期考古所见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盘龙城等处的城址和城内主要建筑方向一致基本都是南偏西几度

偃师商城遗址平面图

这种偏东或偏西的现象一时间还被作为区别夏商文化的一个标志商代中期的安阳洹北商城方向为13朝北略为偏东洹北商城内发现的12号大型宫殿基址方向均为13与城址方向一致

安阳洹北商城遗址平面图

中原地区商代晚期主体建筑的方位多是朝向正南或略偏西南与城址方向保持一致商晚期墓葬方向虽不完全一致但绝大多数取东北方位其实是向北略为偏东也即是向南略为偏西与宫殿建筑选取的方位吻合商代中原区域从早到晚的城邑宫殿与墓葬都维系固有的方位体系一直没有明显改变

往前追溯到史前时期中原的方位系统从发现的城址看已经确立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大城址的方向与其东北方并列两小城的方向近似均约355即北偏西5还有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平面图为正方形方向为6城中发现的的两座房址F1F4的方向也均为6房址的方向与城址一致为正北略偏东河南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平面呈长方形方向为350即北偏西10在古城寨城址的东南部还发现了大面积的龙山时代夯筑建筑群已清出一座大型宫殿基址和大型廊庑式建筑方向与城墙一致

研究者所说的南偏东或偏西其实是北偏西或偏东一般偏离510我们用上述例证对古代中原方位系统作一个概括自龙山文化时期至夏商时期方位选择的中轴方向一般是0左右偏离一般允许在10上下即35010之间个别例子稍稍超出这个限度如洹北商城方向偏离越过13这是一个正向方位系统建筑四面朝向四方

不论是夏的南偏东或是商的南偏西其实与正南北方向偏离并不是太大我们仍然可以将它们合并在一起观察归纳为同一个大方位系统即正向方位系统特点是建筑的四面与四方大体平行而古蜀的方位系统是一种斜向方位系统可称为第二方位系统特点是建筑的四角分指四方

四面八方在现代这个成语的意义已是比较含糊一般泛指各个方向不过在古代它是确指的四面包纳在八方之内

唐颜师古注汉书司马相如传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浔衍溢说四方四维谓之八方也所谓四方实为四面即东南西北谓之四正而四维则是四正之间的位置所以诗小雅节南山有云四方是维也是四个方向但不是正方向淮南子天文训说日冬至日出东南维入西南维至春秋分日出东中入西中夏至出东北维入西北维至则正南这里明确将维与太阳的运行联系到了一起可见维在古代也是不可忽略的方位淮南子又说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指出了四维的意义似乎四维之说较早出自管子管子非常重视礼义伦理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在开篇牧民中提出了四维说所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里所说的也是引申意义

维又有边角之意四维即四角如广雅所说维隅也用在方位概念上正方向之间的方位便是维是相差45的斜向

如果形象一点说大体正方向的第一方位系统可以称为统领四方系统第二方位系统可以称为提挈纲维系统前者强调了建筑的面向后者注重建筑的角向方与维的区别相当明确如果仍以传统的角度看待第二方位系统那它的四面朝向的正是四维完全不同于第一方位系统的四正传统

2

正向维向选择的决定因素

天文抑或地理

在人类构造的建筑形式中方形是成熟的形式方形建筑出现时方位设计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当然圆形建筑也会有方位选择的问题只是不如方形建筑要求明确一当方位选择得到认同方位体系便形成了这个传统一般不易发生改变建房建城筑墓都会以这认同的方位体系为依据这样的体系可以代代相传周礼开篇所说就是要辨别方位所谓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

方位体系的形成原因似乎非常简单明了对于正向方位系统而言选择的理由当然是非常明白的依据并不复杂的天文知识便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南北方向以太阳定东西以极星定南北地球的自转运动造成了太阳的东升西落东西二向因之建立又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指向恒定不变这一指向投影到地面构成南北二向因此地球的自转与太阳发生的联系是人类得以建立恒定水平四向的物理基础由这个角度来说四正方位的确定与天文地理都有关系

确定了四正也就确定了四维为何古蜀不采用正南北方向而选定一个斜向的方位系统当初又是依据什么确定这样的方位系统的呢

同在太阳下却做出了不同的方位选择那就得在大地上找原因了我们将目光放大到成都平原以外会看到西北方向有龙门山西南方向有龙泉山两山脉一大一小却大体平行都是东北西南走向今天的成都城正处在这两个龙山之间

成都附近山势地图

成都平原上的古城与现代成都城的位置是夹在二个龙山之间建城设计的方位取向应当是顺山势而定是依地理定势为原则似乎并不与天文相干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城址呈正南北方向布列可能还会给人一种不谐和的感觉近来有人指出通过古成都的中轴线正处在天府的地脉中轴上这个中轴与两个龙山平行其实这并不是今人才有的认识古蜀人早就有了这个方位感了

这个大中轴的方向正是西北东南走向居然大约为45从卫星影像上看整个四川盆地并非是圆形它特别像是一座方城以广元达州泸州和雅安分别为北东南西四维大约也是呈45角倾斜古蜀方位体系就产生在这样的地理态势中天人地合一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的发展高度

四川盆地卫星地图

其实选择第二方位系统的并不只限于古蜀人除古蜀以外在中原及周边地区发现少量与主体方位系统不同的属于第二方位系统的例证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

陶寺城址主体堆积属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建筑基址和墓葬的方位一致属于非正向的第二方位系统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城东北汾河东岸塔儿山崇山西麓已发现城址的北东南三面城墙基址城址方向为315一说312北偏西45城址东北部为早期小城方向也是315西区探出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多座门道朝向东南此外还有大型宫殿址报道方向为正东南225为与大城方向偏离90应当是偏殿不是正殿陶寺城址东南发现大型墓地1000余座墓则绝大多数头向东南或南偏东也与城址方向一致

襄汾陶寺城址平面图

显然陶寺城址是朝向正东南方向的四角向着四正方向这也就是维向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址东南是崇山太行山西北是吕梁山两山平行夹峙的中间是汾河盆地陶寺城正建造在这两山间的盆地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两山的走势是西北东南向差不多接近45陶寺城的中轴恰与山势垂直南北城墙与山势平行

襄汾陶寺城址附近山势地图

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主体堆积属夏文化年代范围发现商代时期城址建筑和墓葬等遗迹城址平面形状不规则已探明部分东城墙走向为45西城墙走向225城的中轴方向为45四角分别朝向四正以四维对四正

夏县东下冯城址平面图

在城西南角揭露一片建筑遗迹最新的研究认定是一处储盐的仓房仓房计有4050座之多纵横排列整齐虽无明确的门道判明方向但由它们的排列和内部构造分析应当是以面向西南方向规划的与城墙方向一致那里的墓葬头向均为西北或东南向与城址方向一致

夏县东下冯建筑遗迹平面图

以上这样的一些例证都与古蜀方位系统具有相似的地理背景这45左右的方位倾角看似有些神秘但都是由古城址所处附近山势决定的只是目前还不能确定是因为有了固定的方位体系而选择合适的地点筑城抑或是相反也许两个动因都有

正向维向第一第二方位系统的选择决定性的因素有同有异光照与季风是优先考虑的因素而地理态势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对于倾斜的第二方位系统来说地理应当是决定性因素山势的走向往往就决定着方位的选择当然山势也是决定风向的重要因素风向也应当是方位选择的一个出发点

3

古代方位系统的传承

作为个体的人都需要有基本的方向感这是行为的制导组成一个社会的人类正是认识到了确定自己在空间上的位置是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需要有了这样的需要作动力才促进了人们对宇宙对大地的认识

确定并认同了这个空间位置也就确立和认同了一个方位系统一个完善方位系统的建立应当可以看作是某个文明发达的一个象征因为很多土著民族中原本是没有四方概念的或者仅有东与西前与后的方位词汇而已有的四方概念或者是由其他民族中借用来的他们的文明处在一种不发达的状态

世界各地古今的方位系统一般可以归纳在两个大的系统之内即面东和面南两大系统大体是西部世界如中亚远古居民面东东部世界如亚洲腹地面南在接合部则两种系统兼有不论是面东面南都是在四方概念基础上的应用本质上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中国古代面南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这个传统的确立应当符合科学道理有人会说面南背北的由来其实很朴实是为着采光和通风的需要中原地区及邻近大部地区太阳是东升西落大多数地区的风向是春夏东南风秋冬西北风所以南向既可以有充足的光照度又可以避免直射的西晒春夏有足够的风通堂入室消暑散潮秋冬又能挡住寒冷的西北风以护温保暖

即使是先秦存在的南向系统仍然可能来自于农耕定居在生产生活上对东亚大陆的季风气候的适应学者们研究中国城市形态变迁史以为先秦城市选址以君王居室之宫殿和祭祀祖先之宗庙的宫庙建筑为城市的主体由于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制约宫庙主体建筑采取南北方向定位中原这样的传统应当有了近5000年的历史于是就有了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以及李白的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这样的歌唱

当然先秦时代所谓的南向并不是严格的正南方向我们在所有发现的城址中很难见到正南方向比较而言以南略偏西者为多基本应当是商代的传统南略偏西即是北略偏东所以过去有学者研究说商人尊东北方位注意到商代的城址大型夯土建筑等重要遗迹的方向是北偏东由此推定因商族起源于东北的古渤海湾一带所以商代都城规划中重东北方位的经营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洹北商城等莫不如此不过商代的这个方位传统为后来的城邑规制所继承应当与商人原有的观念有了不同或者只是依成例行事而已严格的正南北向磁北的城邑出现于汉代汉长安城的建制即是如此从那以后就再也见不到商代方位传统的影子了

古代方位系统的传承还有甚于商代这样的例子如古蜀特别的方位系统并没有因为古蜀的消亡而消亡我们看一看今日的成都街区道路系统图依然还能看到明显的古蜀方位系统的影响成都的中轴线是斜行的走向是由东北向西南接近45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古蜀时代的方位系统仍然存在

成都的建城至迟始于古蜀金沙时期最初一定就是采用的维向方位系统形成偏斜的中轴这条偏心的中轴以及后来沿这条轴线建筑的秦大城唐罗城中发展出的方格路网结构一直沿袭到了明代初年当朱元璋之子朱椿封为蜀王在城中心修建蜀王府蜀王府按正南北中轴线布局形成类似紫禁城的东西对称的庞大建筑群旧址正在当今天府广场北端和展览馆一带虽然现在看到的中心广场是正南北向的布局但那明显是明代城市改造的结果是参考了中原古老的主体方位系统两个方位系统在一个平面上得到了体现尽管不那么谐和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传统的交汇

成都城中轴线示意图

方位体系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文化印记它传承的动力是非常强大的不易变改

通过大量考古资料的统计我们知道在古蜀文化中存在一个特别的方位体系城邑居址墓葬乃至祭祀场所都统纳在这个方位系统中这是一个斜向方位系统不同于中原主体正向方位系统由考古发现的资料可以论定中国古代存在两个方位系统一是以方面中轴定向二是以维隅对角定向分别为第一和第二方位系统以三代时期而论中原地区主体属第一方位系统而古蜀区域属第二方位系统两大方位系统的形成分别与天文和地理相关其深层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此处省略注释37项

原刊四川文物2011年5期

后收入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续集

文物出版社2017年1月

THE END

TAG:方位  方向  系统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