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古代名人故事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4-21 16:24:10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古代名人故事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2、学生党的励志名篇,古代关于读书的故事

3、古代名人故事之庾信披裘负薪的故事

4、古代名人故事之祖逖闻鸡起舞

5、古代名人故事之蒋琬的故事

6、猜你喜欢:

1、古代名人故事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学名继绅,字忠清。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字宁人。顺治七年,为避害曾化名蒋山佣。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人称亭林先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着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着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前人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抄书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效果,二是积累了资料,为日后进一步研究作了准备。但录抄或笔记时要注意几点:

①所抄的书要严格选择,必须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不能见书就抄。

②录抄或笔记要分类,以免日后查阅费时费力不方便。

③对抄录的书籍、资料的内容要多思考、多揣摩,力求悟出一点新道道。

如果不思考,做个“抄书公”,对读书也不会有多少好处,仍然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2、学生党的励志名篇,古代关于读书的故事

知识改变命运,今天广大学生们在学校努力学习,社会人在工作闲暇之余积极“充电”,都是因为明白这一道理,只是在学业繁重的时候,在工作忙碌的时分,或许多少会有些想要松懈的情绪,这个时候就让古代故事带你回顾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让古人的勤奋激励你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后人将孙敬和苏秦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凿壁偷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小时候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圆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写出宏篇巨着《资治通鉴》。

张曜拜妻为师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但他因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结果皇帝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不再被人小瞧。

回到家中,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于是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一口应下,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

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这样经过几年苦学,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张曜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这次张曜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称赞不已。此后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也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3、古代名人故事之庾信披裘负薪的故事

披裘负薪指穿着裘褐,背着柴薪。形容志高行洁的隐士。出自《论衡。书虚》:“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下面,一起来看看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庾信披裘负薪的故事。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他曾为一幅《五月披裘画》题写赞词,赞诗云:“披裘当夏,俗非为心,虽逢季子,不拾遗金。 ”《五月披裘画》和庾信的赞词表现和赞美的都是一个动人的古代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日时期吴中有一高士,生活极为清贫困苦,五月披裘。人称披裘公。一天,他背着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半道上,他们发观道旁有一锭别人遗失的金子,季子便对披裘公说:“你把那锭遗金捡起来吧。”扳裘公一听便发了脾气,他“真目拂手”,说道:“为什么你自处高洁,却把别人看得那么卑下呢!我甘于五月披裘而负薪,甘于自食其力,岂是拾人造金之人?!”一番话说得季子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心里却更钦佩披裘公的为人了。

穷到了夏天也换不起衣服:终日披裘打柴为生,也不去拾取路边造金,这确实表现了一利:高尚的品格和情操。这种人,虽在生活上拮据困苦,一贫如洗,其精神世界却是丰富而充实的。延陵季子以俗人之见劝其拾取遗金,受到严词批驳是在情理之中的。披裘公的美德是劳动者的美德,因而理所当然地要为后人所赞叹景仰和发扬光大。

4、古代名人故事之祖逖闻鸡起舞

所有成功都离不开汗水,离不开勤奋。无论是否拥有天赋,勤奋永远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史上因勤奋而获得大成就的人并不少见,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要讲述的这位就是了。那就是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叫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5、古代名人故事之蒋琬的故事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蒋琬的故事。

三国时蜀国在诸葛亮死后,由蒋琬主持朝政。蒋琬力守诸葛亮旧制,使蜀国安全如故。

蒋琬属下有个官吏杨戏,此人性情孤僻,沉默寡言。一天,蒋琬来了,众僚属纷纷站起肃立,只有杨戏和平时一样,伏在案上看材料。蒋琬见他工作认真,便上前说话,但杨戏对蒋琬的话不置可否,很少回答。

有些人对杨戏这种目无长上的作风看不惯,蒋琬却不以为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杨戏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总比说违心的话好。杨戏不回答我的问题,是有他的为难之处,若表示赞同我的话,他心里却不同意,若公开表示不赞同,又顾及我的尊严,因此只好沉默不语。这倒是他爽快的地方,我不能责怪他。"

督农官杨敏,喜欢背后议论人。有一天与同僚议论起蒋碗来,其他人一味说蒋琬好,有的甚至把蒋琬与诸葛亮等量齐观,杨敏不服气,他说:"新相有德有才,但哪能与前相比?我看新相做事有些糊涂,实在不及已故的诸葛丞相。" 有人把这话告诉蒋琬,并建议治杨敏之罪。蒋琬说:"我确实不如诸葛丞相,杨敏没有错。",后来,杨敏因别的事被捕入狱。人们纷纷议论:"杨敏得罪丞相,现在又犯了罪,看来是活不成了。"然而蒋琬在处理杨敏一案时毫无偏颇,秉公而断,使他免于死罪。

蒋琬很重道义,器量宽宏。因而受到蜀国人民的称赞,都说他宰相肚里能撑船。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闻鸡起舞故事  闻鸡起舞的故事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