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青海蒙古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变迁(青海蒙古族的风俗简介)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5-03 02:14:44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青海蒙古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2、南京的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3、蒙古族奶茶文化对于蒙古族的影响

4、民族文化:蒙古族的由来

5、历史悠久的蒙古族丧葬文化

6、猜你喜欢:

1、青海蒙古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青海省接壤西藏、新疆和内蒙古,在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由于蒙古族人游牧的习性,有部分蒙古族人民迁徙到了青海境内,繁衍生息,而内蒙和青海在地理上的差异,造就了两地蒙古族人不同的民风民俗,所以青海蒙古族是青海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蒙古族进入以前青海社会状况

在公元13世纪初叶蒙古部众进入今青海省以前,这里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这个地区的原住居民,对青海蒙古族的历史发展以及青海蒙古族对他们的历史发展,民族间相互关系,都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为便于了解蒙古族进入这里以前的历史背景,下面叙述一下历史概貌。

在公元1227年以前,今青海省广大土地基本上归三方管辖。其中广大牧业区为吐蕃族即藏族活动地面,其中今玉树州衷谦县一带属南宋的羁縻州诺筰州,由黎州代管。当时青海土地上的主要居民,除藏族以外,有土族的先民,有撒里畏兀儿人裕固族先民,有一定数量的汉人,在西宁城内还有一些回纥人等。

蒙古族进驻青海,统一青海各地并进而统一青茂高原各地,是在上述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民族成分为蒙古族。

自公元16世纪以后,整个蒙古地区处于分裂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有若干各具界守的游牧集团。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49年封建主聚会于盛京,承认皇太极为蒙古可汗大统位,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意味着清朝征服了漠南蒙古。也在同年秋,在中国西部地区,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率部移据青海。

礼俗风尚

礼俗风尚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表现的一种形式。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情趣、愿望、习惯等社会心理和道德观念的综合表现。在历史传承发展中,受时空制约,也受周围弟民族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上,青海蒙古族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礼俗风尚。

居住和行

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住圆形白色毡帐,称作“蒙古包”。蒙古包具有便于迁移和抵御风寒烈日,冬暖夏凉,适宜于游牧生活的特点。贵族和王爷等上层人士,又有专门分作卧室、客厅、办公、佛堂、厨房、储藏室用的蒙古包。

蒙古包外近处堆放驮鞍、羊毛、皮张,不远处堆放干牛羊粪(燃料),再前有整齐地钉着几个连成长方形的铁桩和木桩,在所系绳子上既可栓牛羊以挤奶,也可用以拴马。依地形特点,有的设置羊圈,也有的不设羊圈而在夜晚由牧羊犬守护。冬季居住点,在蒙古包附近也有的建有土木结构的平顶小屋(板升),但蒙古人仍多喜欢住蒙古包。

蒙古族“平时逐水草而居者,论其暂则数迁其地,论其常则四时有一定之地,夏日所居日夏窝子,冬日所居日冬窝子”。无论放牧牲畜,或草场搬迁,或出门访亲会友,蒙古人都离不开马,故家家都有几匹走马和几峰骆驼,男女老少都善骑马。蒙古人是马背上长大的,马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人都以有一匹骏马良骥而自豪。

2、南京的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民以食为天。世界上每个国家、地区都有他们的传统饮食文化,而中国的饮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南京,又叫“金陵”,这里位于长江下游中部的富庶地区,所以物产丰富,为南京人提供了丰富的食材。那么,自古以来南京的饮食文化经过了怎样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变迁呢?现在我们从饮食方面来了解南京文化吧。

南京的饮食以京苏菜和清真菜著名。南京菜称为京苏大菜,又叫京苏菜、金陵菜,厨师则自称“京苏帮”,是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金陵菜是指以南京为中心,一直延伸到江西九江的地方风味。金陵菜起源于先秦,隋唐已负盛名,至明清成流派。金陵菜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刀功精细,善用炖、焖、烤、煨等烹调方法,口味平和,鲜香酥嫩。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金陵菜讲究刀工,擅长火功,富于变化的技法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

南京鸭肴:南京的制鸭技术久负盛名,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时期就有记载。南京的鸭肴是闻名全国的,除金陵烤鸭外,板鸭、盐水鸭、烧鸭、金陵酱鸭、香酥鸭、八宝珍珠鸭、咸鸭肫、金陵片皮鸭、鸭血粉丝汤等也各具特色。

据史料记载,约在清朝时,南京就已经出现京苏大菜。所谓“京”,是指南京乃六朝和明初的京都;“苏”是指清代南京乃江苏省会之意。“大菜”是形容南京菜的名贵、典雅、华美、大方。正是大江南北鱼米之乡丰盛的物产,水陆交通商贸的交流,人文荟萃的文化熏陶,精致细腻的民风民俗,孕育了南京的美食文化。

我国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大量记载吴楚肴馔的特色,有牛筋、叉烧羊羔、清炖甲鱼、焖乌龟、煮天鹅、烩水鸭等。吴,孙权定都建邺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快。作为全国最大商埠,金陵豪客“珠服玉馔”,秦淮两岸,炊烟袅袅,酒醇肴香。六朝天厨的代表南齐的虞悰,善于调味,所制菜肴非常鲜美,胜过宫中太官膳食。南唐后主李煜派顾宏中考察韩熙载的夜宴,画了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正是当时金陵家宴的真实写照。

唐宋时期,饮食业方兴未艾,杜牧《泊秦淮》诗中有“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之句。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是以金陵为背景写成的。大诗人李白四次畅游南京,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等不朽的诗篇。宋代王安石,筑半山园于紫金山脚下,寓居金陵数十载,写下慷慨悲壮的《金陵怀古》名作。清代江南才子袁枚,赋诗论文,于南京小仓山撰写了一部烹饪巨著《随园食单》,该书于清乾隆57年(1792年)出版,均以京苏大菜为原型。曹雪芹更以《红楼梦》巨著中名菜佳宴的实录为京苏大菜鼎立于全国提供了雄辩的依据。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带,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物产富饶,交通便利,经济强盛,市场繁华,大大地促进了餐饮业的发达。不仅有许多和外地相同的烹饪原料,还有许多为本地所特有的烹饪资源,如:头小、背黑、肉厚的龙池鲫鱼;茎短,叶肥的矮脚黄青菜;肉质细嫩的湖熟麻鸭;乌龙潭的青鱼;钟山的云雾茶;南乡的薄皮猪;长江的刀鱼、鲥鱼……这些资源有的产于近郊,有的就在市内,为制作京苏大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民国时期,南京本帮的菜馆集聚在夫子庙周边一带。第一春、海洞春、共和春、老万全、长松东号、嘉宾楼、大集成、老宝新、金陵春等都打出京苏大菜的招幌,以招徕食客,显示和外地菜肴有所区别,南京本地厨师皆自称是“京苏帮”。据统计,600年以上历史的有蒸鲥鱼、酥鲫鱼、凤鱼、凤菜心;200年历史的有镶丝豆腐、葵花圆子、火腿炖黄芽菜等。传统的名菜有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

解放后,邵复兴(现江苏酒家)、马祥兴、华乐园、六华春、绿柳居、永和园等菜馆也推出近代的京苏大菜,如:黄澄澄的“桂花虾饼”,玩偶似的“双尾虾托”,精细的“苹果鸡”,艳丽的“兰花肉卷”,高雅的“彩色鱼夹”,清鲜爽口的“瓢儿鸭舌”、洁白芙蓉镶嵌翡翠的“火茸豆瓣”、酥皮原盅汤汁里的“清炖鸡孚”、鲜透肌理的“蟹粉扒白菜”等。

历史上,京苏大菜是由官府菜、市肆菜、民间菜、清真菜、素菜、船菜构成。其特点是选料严谨、制作精细、讲究刀工,考究原汁原味,注重季节分明,咸而不淡,淡而不薄,辣而不烈,肥而不腻,酥烂脱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生。在制作上,擅长野菜和缔子菜(即花色菜);烹调方法上,一年四季炖、焖交替更换,叉烤肥鸭、叉烤鮰鱼、叉烤酥方组合成“金陵三叉”。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是鸭类菜肴和全鸭席、燕翅烤鸭席、鱼翅烤鸭席,享有“金陵鸭馔甲天下”之美誉。

一般来说民国大菜即是京苏大菜。民国大菜是以本帮京苏大菜为主体,外帮菜肴为辅,包含浙绍、广东、广西、湖南并融入了清真等一些在民国期间流行于南京的风味菜肴。同时民国大菜与京苏大菜等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选材精致、做工考究、费时费工,甚至连餐桌的摆台造型、上菜的时机顺序、服务员的服务技巧都有一定的规矩。

回眸历史,京苏大菜名声很响,多少名门望族设宴无不以京苏盛宴为傲。然而有人笑称京苏大菜不过是“纸上富贵”。南京餐饮市场从粤菜、海派菜、杭帮菜到川菜;从家常菜、江湖菜,再到新概念私房菜,就连外来的火锅也发动强势,可谓烹饪舞台上名角庸角轮番登台,唯有京苏大菜默默地看着其他地方菜反客为主。

2007年十一黄金周,南京酒店餐饮销售超2亿元,与06年相比增长30%。这充分说明,京苏大菜并没有没落,只是一种散落。由于南京领航式的主营京苏菜的餐饮载体势单力薄,更多的京苏菜讲究刀工,擅长火功,富于变化的技法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隐含在其他流派中热销。

其实多年来,京苏大菜在吸收外帮菜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出新派的王府鸡包翅、双味葫芦鸭、火筒大排翅、蟹粉炖鸡孚、金牛鸭子、雨花凤尾虾、芦蒿烤鸭卷、荷叶夹锅烧肉、蒿香炖母鸡、鲍汁浸油藤、红透龙虾等名菜。金陵饭店、狮王府、东郊宾馆、金鹰大酒楼、马祥兴、绿柳居、安乐园、金陵人、名满天下大酒店等,传承正宗的京苏大菜,还研制出南京民俗风味宴、秦淮风情宴、金陵全鸭宴、芦蒿席、江南水乡席、固城湖蟹席、金牛湖湖鲜宴、民国精品宴。京苏大菜在众多烹饪流派中,使历史悠久的南京,越来越显示出“天下美食之都”的辉煌。

3、蒙古族奶茶文化对于蒙古族的影响

蒙古族的喝茶习惯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候茶叶从中原传入到蒙古地区。蒙古人在熬制茶叶时,发现茶叶有苦涩的味道,偶然间在煮茶的时候加入牛奶。在饮用时发现牛奶没有了原本的腥味,茶叶也没有原本的苦涩,从此蒙古老少都喜欢在煮茶时加入牛奶。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饮茶,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一件事。蒙古族民间有句俗语说:“可以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可见过去,蒙古人喜欢喝奶茶。奶茶用砖茶和牛奶煮成。一般做法是,先把砖茶砸碎放在水中煮。茶烧开后,加人

4、民族文化:蒙古族的由来

蒙古族在我们每个人的印象当中就是蒙古包以及哈达等等。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可是,很多人只是听说或者看过蒙古族的一些文化,很多人都不知道蒙古族是如何由来的。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学习一下吧!

蒙古族的由来:

在内蒙古草原的东部,有一条沿中俄边境蜿蜒东流的长河,河面宽阔而沉静,这就是额尔古纳河。它被蒙古人视为神圣的母亲河。因为有了额尔古纳河的滋润,呼伦贝尔草原才水草丰美,勤劳勇敢的蒙古族才得以繁衍生息,兴起壮大。

5、历史悠久的蒙古族丧葬文化

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人死后都要举行葬礼,但是因为各个地方的习俗的不同,所以每个地方葬礼的方式也不一样。其中蒙古族的葬礼却有很多种类。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丧葬

旧时蒙古民族的平民百姓,特别是牧区的贫苦人民,其葬礼是比较简单的。人死前,全家人以至诸亲好友都守在其边。死后,全家举哀,通常不设灵堂,不摆供献,不穿孝服,不烧纸,不用音乐,不给亲友通讣闻。但是差不多都请喇嘛念经。死者没有文字遗嘱,仅口头嘱咐牲畜等遗给某人,遗骨送至何处。倘若死于暴病而没有遗言,其子向呼图克图(活佛)求问死之遗志,以便遵守,按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家中如长辈死了,忌讳说“死了”,应说“老了”,以示尊敬。

《蒙古秘史》中说:诃额仑知道成吉思汗背着她夺了胞弟哈撒儿的百姓是,很不高兴,在忧闷中“老了”,也就是说“死了”。可见蒙古人使用“老了”这个字眼的历史是很长了。喇嘛死了,也不准说“死”,而称“圆寂”。蒙古族的丧葬礼仪,经过元、北元(明)、清各朝代,七百多年中,有许多变化,加之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丧葬礼仪也不一样。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等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石葬

马长寿着《北狄与匈奴》一书根据出土文物认定:“蒙古草原牧民早期埋葬死尸的方式就是墓葬。到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约公元前七至二世纪之际,蒙古各地广泛地采用了石墓的形式。

所谓石墓,就是把石板侧埋于地上,成一四方形的围垣,然后把死者和殉葬物安置其中,最后再掩埋起来成为坟墓。并且书中还提及从出土文物看,“蒙古各地石墓里发掘出来的殉葬品,并未发现数值上有很大差异”,它说明当时社会内部还未发生显着的财产分配不平衡的现象。这种葬法是匈奴和其他北方民族在公元前的丧葬方式。

在喀喇沁发现的古墓,也曾见过十六至十八世纪的石墓。清末乃至解放前,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浩特)一带仍保留着少数的石墓葬俗

风葬

《魏书·失韦传》说:“父母死……尸则置树林之上。”这种“风葬”或称“树葬”大概就是《蒙古秘史》里记述的“林中百姓”所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也延续时间较久,鄂伦春、鄂温克族中,还有流行,但在蒙古民族从九世纪以后,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您可能还喜欢:

浅谈瑶族金锣舞的传承与保护

瑶族独特的风俗文化“瑶族砍牛”

浅谈汉族有哪些民族融合

详解瑶族传统服饰文化:瑶族马尾帽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世界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关于饮食文化的论文  汉字与饮食文化  青岛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的论文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