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7-04 18:12:17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2、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

3、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歌

4、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5、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乐

6、猜你喜欢:

1、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台州市有很多项民族民间艺术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台州文化中,台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有哪些呢?跟小编一起来看下吧。

台州乱弹

台州乱弹,起源于明末清初。1955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318个地方剧种之一。台州乱弹的唱腔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仅乱弹唱腔就有慢乱弹、紧乱弹、紧中慢、二焕、上字、和原、玉麒和三吊环等曲调。台州乱弹唱腔或温婉柔畅,或奔流激荡,柔中有刚,刚中寓柔;文戏武做,武戏文唱;其舞台语言以中原语音结合“台州官话”,充满民语乡韵,通俗易懂,独具特色。台州乱弹的“耍牙、上带、一马双鞍、钢叉穿肚和雨伞吊毛”等表演绝技至今仍让戏剧界称道,被专家誉为“中国剧坛上芬芳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一朵兰花”。台州乱弹有300多个剧目,常演剧目就有“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因多种原因,1989年停演。2005年4月动员社会力量,成立以年轻演员为主的台州海东方乱弹剧团。

黄沙狮子

黄沙狮子,位于临海,北宋时,临海双港黄沙洋拳狮杨显枪等人在黄沙成立狮子会,号“黄沙狮子”,逢年过节活动于城乡,远至苏州、杭州一带。逢年过节,逢结婚喜庆,都邀请“黄沙狮子”表演,象征祈祷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延年益寿、平安吉庆”。通常在碓叠4--7层的八仙桌上表演,演员动作有耍过堂、桌上筋斗、下爬点、悬桌脚和叠罗汉等“翻桌动作”,难度甚高。其服装、道具和表演极具民间特色。1952年9月,黄沙狮子参加浙江省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获优等奖。2004年,省文化厅把“黄沙狮子”列为全省百家传统民间艺术,拨款8万元作为黄沙狮子扶持经费,上游村和下游孙村请拳师,招收学员,使黄沙狮子后继有人。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干漆夹苎”工艺是天台民间传统的手工技艺。它是为各种制品外表装饰和保护的一种独特的技术。“干漆夹苎”工艺是用原始生漆、苎麻等材料,通过层层包粘,进行反复打磨,涂商朱砂等各种辅助材料,再贴上金箔等,再经工艺处理后完成作品。整个制作过程全是手工操作,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讲究,制成的成品内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和不开裂、不变形的特点。

济公传说

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主要分布于浙江省以天台为中心的区域,并由此辐射全国,影响世界。济公传说内容涉及降龙罗汉投胎的济公出世传说、神童李修元的济公传说和诸多济公癫狂济世、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戏谑降魔的传说,以及与济公有关的民俗风物传说等,体现的是历史上的禅宗思想和罗汉信仰,具有文化继承性。

仙居无骨花灯

仙居无骨花灯,具有近1300年的历史,它的技艺十分独特,灯面图案均由刀凿针刺成孔,经过透光留影而成,特别是造型方法在中国花灯中独树一帜,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造型千变万化,图案丰富多姿,融绘画、刺绣、建筑等艺术于一炉,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民俗价值、学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你可能会喜欢:

与众不同的沧州方言文化

具有当地特色的咸水歌文化

株洲最有名的景点之一:神农谷

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五当召

2、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

在广西文化中有着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凝聚出来的文化精髓。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所以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这些文化,不让它们再度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壮族歌圩

壮族歌圩,壮族民俗。“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主要在春秋两季举行。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以青年男女交情即倚歌择配和赛歌赏歌为核心内容,同时还兼有戏剧、曲艺、体育等文化娱乐活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族铜鼓习俗

铜鼓是中国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广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接壤的红水河流域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至今还在使用铜鼓的民族主要有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这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和喜丧祭祀等日子击打铜鼓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刘三姐歌谣

刘三姐在广西民间被视为“歌仙”,刘三姐故乡宜州是刘三姐歌谣流传最有代表性的地区。刘三姐歌谣丰富多样有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创世古歌等。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完整传播广泛。刘三姐歌谣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达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有美学等多种方面研究价值。

布洛陀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

壮族嘹歌

《嘹歌》是着名的壮族长篇古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由壮族文人加工和删改,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的歌谣集。与其他口头传唱的民歌不同,它的内容相对固定,并且全部用古壮字传抄流行,是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的传统民歌。

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

“百鸟衣”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它叙述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依娌嘱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鸟,用羽毛制成神衣,百天为期,到州府相会。古卡历尽艰辛,制成百鸟衣后,按时来到州府。古卡借献衣之机杀死土司,夫妻俩双双把家还。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壮族人民反抗强暴,争取自由的坚强意志。2007年,民间故事“百鸟衣”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剧

壮剧又叫“壮戏”,壮族戏曲剧种,流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地方,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因语言、音乐唱腔和流行地区不同分两路壮剧。北路壮剧流行桂西北百色以北及滇东南富宁等地,是在民间说唱“板凳戏”基础上发展而成,主要唱腔有“正调”、“平调”等,主要乐器有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

传统剧目有《文龙与肖尼》、《依智高》等。2006年5月20日,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调

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各地名称原先不一,起源地桂北桂林一带称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地区称调子戏,阳朔以南称“采茶戏”、“彩灯”,左、右江一带称“大采茶”、“嗬嗨戏”。1955年以后统称“彩调”。音乐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类。同一曲调可根据表现内容的需求,在板、腔上加以变通。戏剧表演富有地方特色,尤以舞扇子、手巾、彩带见长。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湘南地区的瑶族,每年的农历10月16日都要跳芦笙伴奏的长鼓舞,祭奠盘王。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与一野羊搏斗时跌落悬崖,死在一棵树权上。人们便挖空树心,剥下羊皮蒙成长鼓,日夜敲打以祭盘王。舞蹈动作是表示盘王及其子孙开辟千家峒的勤劳勇敢;低沉哀怨的芦笙曲,是再现盘王死前的痛苦呻吟;拍击羊皮鼓面,表示为盘王报仇,惩罚山羊;唱盘王歌表示盘王后人对祖先的缅怀和追念。

猜你可能也喜欢:

诙谐有趣的湖州山歌

永不消逝的常州吟诵文化

湖州历史文化名人,你知道几个?

绣法自成一格的常州乱针绣

3、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歌

瑶族文化大家了解多少呢?不过所有人都知道瑶族是一个热爱歌舞的少数民族,无论是生活娱乐,还是祈福驱魔,寻找伴侣,在任何时候,都是歌声缭绕于这个淳朴的大山里。你想学山歌吗,想感受一下这大山里的文化气息吗,那就赶紧随小编一起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歌吧。

乳源瑶歌的历史渊源

根据口传和有关文史资料记载,具体可以追溯到16世纪时的瑶族进山五位祖先:盘安衫、邓法迎、赵俊一郎、赵松二郎、赵应三郎。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由平原转入山地,山歌也随平地的柔和、平稳的旋律演变为大山的高声呐喊形式。

据老艺人口传:“当时的一首歌传遍了三州五十峒”。由此,瑶民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为纪念古人和在生活中取乐、或传情、或驱赶孤独和心魔,山对山大喊是必不可少的,以祈求借助山外神灵,感动野鬼恩赐神力,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定居群居于南岭山中后,随着岁月的流失、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瑶人,生活及其朴实单纯,习惯了大自然赐于的满足,与世无争,得天特厚。这时期的“赛花柄”进化到日常生活习俗中,成为自编自唱、对唱、交流感情的第二语言。明、清时期、瑶族山歌“赛花柄”到了鼎盛时期。

“赛花柄”过山瑶山歌在14-19世纪较为流行于各个山寨,是瑶族少男少女成长必修的课程。据相传,瑶语“溜腊”是聪明的意思,以当时的“溜腊子”“溜腊妹”都属懂得谈唱旧歌自创新歌的瑶族勉讲端、勉西端(男孩、女孩)。据传17世纪以前,若是有人在山上唱起一首“赛花柄”,定会有人对上你一首并挽留你留下来做客。会唱“赛花柄”的时代的瑶族男女青年都以对歌来寻找自己的伴侣。

乳源瑶歌的艺术特点

勉语系山歌分为念歌、呕歌两种。念歌主要作用是传授和背颂歌词,为呕歌演唱打基础,是呕歌的基础知识。呕歌,也称喊歌,起音全唱鸣大部分都用高八度音完成。过山瑶唱山歌,瑶语叫“拔勉钟”,“拔勉钟”没有曲谱,没伴奏,主要由呵、呕、矮、哎四个大修饰音阶组成六个小修饰音阶,每个人在唱鸣时都有各自的区别,由于瑶族没有具体乐谱,在“呵、呕、矮、哎”四大修饰音阶中,能把歌词内容表达出来,这样需要训练好长一段时间。

学瑶族山歌,首先学发音呵、呕、矮、哎”四大修饰音阶,并把“哦、尔、乌、黑、喝、衣”六个小修饰音阶掺插在其中,其次把所表达歌词内容安排每个音阶中,使音、词溶为一体,需要长期苦练,才能达到和谐完美动听。

据悉,乳源是集石灰岩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民族文化遗产丰富。

您可能还会喜欢:

黎族地域特色文化:钻木取火

源于自然的黎族服饰文化

哈萨克族乐器冬不拉的传说与来历

哈萨克族妇女喜爱的艺术:柯赛绣

4、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掖县滑石雕刻:

掖县滑石雕刻是原产于山东莱州的一个以当地特产“莱州玉”为原料进行手工雕刻的工艺品种,它在我国滑石雕刻工艺品中占居重要地位,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艺的发祥地,也是莱州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艺术沉淀。

掖县滑石雕刻源于宋代,兴于清代,盛于上世纪60-70年代。明清以来县城周围,特别是在现永安路街道辖区所属村庄,以滑石雕刻技艺为业的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建国后,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莱州市雕刻厂,并有三十余村组建了村属雕刻组,后来雕刻艺人遍及八十余村庄,从业人员数以千计。

使掖县滑石雕刻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形成长江以北最重要的滑石雕刻工艺品产地和出口基地,成为莱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烟台剪纸:

烟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烟台剪纸。

蓝关戏: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据有关典籍记载、着述表明及历代艺人的口碑资料,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明代末年,弋阳腔在其风靡全国之时传至莱州,成为早期“蓝关戏”发生的重要契机,促使了它的孕育和萌生。

蓝关戏即是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和吸收了胶东的民间曲调及其他成分。

关于“蓝关戏”的名称,也还有几种说法。有说“蓝关戏”主要剧目是唱韩湘子的故事为多,其叔父韩愈,处处过难关,取了难关的谐音,故名“蓝关”;又有说“蓝关戏”帮腔用弋阳腔(高腔),来自南方故称南官腔,因而叫“南官戏”(“官腔”之称,见张次溪《戏剧漫话》);还有说“蓝关戏”叫“连字戏”,取其连续不断的意思。

海阳大秧歌:

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

洪熙一年为公元1425时已有秧歌活动于今海阳凤城。据上所述,海阳秧歌是源于汉,创于明,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

海阳秧歌的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海阳旧县城凤城,依山傍水,海运方便,是当时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而凤城已是四乡秧歌的活动中心。

海阳秧歌得以逐步发展、日趋成熟,重要因素之一是它能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艺术的精华,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

由此可见,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了。另外,海阳秧歌中“乐大夫”俗有“螳螂门”、“八卦门”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动作汲取了不同拳术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5、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乐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在漫漫长河里创造了无数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古西安保留了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的西安鼓乐。它的内容丰富,人数庞大,演奏的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是西安文化众多项目里的一个奇迹。

历史溯源

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追溯其历史渊源,从结构、乐谱、曲名、使用乐器等方面分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安鼓乐有可能源于唐,起于宋而兴于元、明,盛于清,特别是明、清以来戏曲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长安鼓乐至今保存着最传统的鼓乐演奏形式、结构、乐器、曲牌及谱式。

艺术特色

西安鼓乐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种大型乐种,内容丰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是中国古代音乐乃至世界民间音乐发展史中的奇迹。

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个流派,各派有着不同的风格。但不论哪一种派,其演奏形式都是两种,即行乐和坐乐。行乐,顾名思义,即在行进中演奏,拌以彩旗、令旗、社旗、万民伞、高照斗子等,乐器用高把鼓、单面鼓、小吊等打击乐器和笛、管、笙若干;用高把鼓的,风格温雅庄重;用单面鼓的,风格活泼悠扬。行乐有时还有“歌章”,内容与祈雨有关。

行乐比坐乐简单,它的演奏以曲调为主,节奏乐器只起伴奏、击拍作用,多用于街道行进和庙会的群众场合。行乐又分同乐鼓(又称高把子)、乱八仙(又称单面鼓)两种演奏形式。

坐乐,顾名思义,是在室内围绕着桌案坐奏的,曲调是一种有固定结构的套曲,即花鼓段坐乐全套和八拍鼓段坐乐全套,坐乐常常是艺人们比赛技艺的场合,称为斗乐、对垒、支桌子、摆开,所以坐乐较为精致,手法亦甚多样。坐乐大致可以分为城乡两种,城市坐乐叫“八拍坐乐”或“耍鼓段坐乐”,农村坐乐则叫“打扎子坐乐”。

乐谱:现今各长安鼓乐社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全为手抄传本,依然保留有明代的传本。有的音符,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唐乐谱相同。

曲牌:综观整个乐曲名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各种曲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自唐、宋已降,中国音乐许多音乐因素(律、调、曲、词、乐谱、乐器、结构、旋法等)都在这个古老乐种中留下了遗迹残痕,称长安鼓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  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有哪些  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