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清明节吃的粑粑叫什么 由来 传说故事
2、民俗讲堂:历史悠久的清明节插柳传说
3、清明节吃青团的寓意 来历故事
4、关于清明节的故事有哪些?
5、清明节吃清明饼的传说故事 来历
6、猜你喜欢:
1、清明节吃的粑粑叫什么 由来 传说故事
清明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随着时间清明节也形成了许多的文化,习俗等等,那么清明节吃的粑粑叫什么你呢?由来是什么呢?传说故事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徽州清明节的风俗 由来
清明节吃的粑粑叫什么
清明粑粑,皖南一带:广德、宁国等的特产之一,又称蒿子粑粑。每年清明时节,白蒿(又名茵陈,三月嫩芽,有一圈白毛)清翠,人们将其采摘,洗净和糯米掺合一起,然后磨成粉,作为面皮。其馅有笋子,腊肉,酸菜,豆腐果然后加上蒜苗一起烹炒,其味美。然后包进面皮中,一个个做成馒头状,放进蒸笼里蒸20分钟左右,就可以吃了。
你可能感兴趣:嘉绒藏族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
由来
在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蒿子粑粑是皖南一带的小吃,因其色调而得名。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里,手工揉匀,再根据各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
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传统糕点,制作方法及食用习俗与青团大同小异,皆为清明前后的糯米/粘米制食品。在广东及台湾客家地区称为“艾粄”,江西客家地区称为“艾米果”,在闽南及潮汕地区称为“艾粿”,而广府地区则常称作“艾饼”。制作好的青团食用起来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
你可能感兴趣:江西清明节吃什么食物
传说故事
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
估计神农尝百草时代,先民们就知道蒿子可以食用了。祖先从九江来到鄂东南的,那还是明代嘉靖年间。1525年,朱氏皇帝把族人强制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幕阜山北麓。先人背着干粮、农具、种子、行李、炊具,携妻子儿女,在官兵的押解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水路是从九江逆流而上,到韦源口进入大冶湖。不知那时有没有大船供先民乘坐。徒步则是从瑞昌到兴国州(今阳新),期间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定居在南山柯近溪,即大泉沟风景区的半山腰上。
族人从前在九江富庶之地,鱼米之乡终日劳作。天亮起床,劳作至巳时(早上九点)回家吃早饭。中午劳作至申时(下午三时)吃午饭,晚饭则是亥时,晚上九点以后。先人嗜食大米、豆类,间或在麦收季节吃一些面坨子。
先人视男人为一家之主,在家庭内部地位极高。早餐,中餐、晚餐的主食都是米饭,佐以新鲜蔬菜、瓜果。也有咸菜豆豉之类。黄豆做豆腐,绿豆熬稀饭,南瓜煮小麦坨子。当然也会用糯米做酒酿,稻谷烧谷酒。农妇则不同,她们要做家务,织布,晾晒粮食,舂米,喂猪养鸡,洗衣做饭。但吃饭的时候,她们吃稀饭,杂粮,红薯居多。
先人在迁徙的路上,每到吃饭时间,埋锅造饭,然后继续赶路。到了下雨,或柴火找不到的地方,就吃干粮。蒿子粑是少不了的。除了冬天,蒿草一年三季都有。农妇把大米磨成粉,掺水,和切细蒿子,揉成面团,再捏成一个个圆饼,上笼屉蒸熟。多做一些蒿子粑,带在行囊里。孩子饿了,就给他一个。先人们一路就这么走过来了。所以故乡一直有吃蒿子粑的习惯。
古代山民所生活的地方山高林密,毒蛇较多,时常伤人。为防蛇出山伤人,老祖先研制一种以艾蒿为主要成份的药物,拌上香甜食物,扎入蛇洞让蛇来吃,蛇吃了会死去,这种风俗叫扎蛇眼。同时,还编成对巴句敬告人们:“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后来,人们用蒿叶拌米粉做成粑粑,在三月初三这天吃。据说,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进山劳作,出门办事,就不会遭遇蛇咬伤,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2、民俗讲堂:历史悠久的清明节插柳传说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期里最重要的民间传统,但还有一个清明时俗却多少被人们遗忘了,那就是清明插柳。那么今天的传统节日就为你介绍,清明节插柳传说有哪些。
关于清明插柳的习俗,说法有很多。有的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也有的认为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是用以预报天气,民间亦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古谚。
还有一种说法是,传统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关于清明插柳的传说
关于插柳,有种说法是说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臣介之推。据说他力保国君重耳出逃19年,割股作汤,忠心耿耿。后来重耳作了国君他却被遗忘了,他与老母在绵山自耕自织为生,最后被大火烧死在山中的枯柳树下。人们插柳,说是替他“招魂”。
清明节男女头上戴柳、车马轿上插柳的习俗还有一说,说是为了踏青迎春,象征吉利,“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说的就是这回事。
插柳在重庆则别有一番传说:明朝末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近重庆时,一妇女抱长男而逃,丢幼男于不顾。张使人问其故,女答曰:“长男为别人委托,幼男是我亲生,我不能为要自家儿子而丢掉人家儿子。”
张听后倍受感动,遂对她说:“义军不杀百姓,不用逃跑、害怕”。并顺手折一柳枝交给她。让她通知乡亲们:“门前插柳,说明不是贪官污吏,决不相害”。所以,重庆家家插柳,沿习至今,还有一条街叫“杨柳街”。
3、清明节吃青团的寓意 来历故事
清明节每个不同的地方都会有不同的习俗,而唯一不变的就是祭祀习俗了,那么清明节吃青团的寓意是什么呢?清明节吃青团的来历故事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客家人的清明节风俗 习惯
清明节吃青团的寓意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你可能感兴趣:苏州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怎么过的
清明吃青团的来历故事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清明纸钱的由来 发展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4、关于清明节的故事有哪些?
清明节是一个具有国家性和民族性的节日,它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古人到了清明节这一天也会按照习俗来祭拜祖先和扫墓。
那么,关于清明节的故事有哪些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一、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二、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您可能也喜欢:
2015年消费者权益日是几月几日?
关于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标语大全
节日大全:消费者权益日的意义
解析: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
5、清明节吃清明饼的传说故事 来历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一个祭祀的节日,在清明的习俗当中就有吃清明饼的习俗,那么清明节吃清明饼的传说故事是什么呢?来历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清明祭祖扫墓的历史发展
清明节吃清明饼的传说故事
清明饼的来历一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
你可能感兴趣:台湾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你可能感兴趣:2020清明返程高峰 高速需要注意什么
清明饼的来历二
据说这种清明寒食的传统糕点,始创于宋代,当时俗称为“粉团”,到明清时期,才正式盛行于江浙地区。但民间制作时,倡导宜素不宜荤,排斥肥肉,以便从精神意念上与清明节挂钩。至于拿什么植物来体现绿色,倒也不大讲究,倘若清明草欠缺的话,弄些蔬菜叶子鼓捣一下也未尝不可,虽说有些弄虚作假的嫌疑,但毕竟还是健康的绿色。而从中医的角度讲,无论棉菜、艾草或雀麦草什么的,几乎都具备药用功能。尤其是艾草,其特殊的香味不仅可以驱蚊,更是古人悬挂于门的避邪之物。其具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且被“本草纲目”所肯定。
6、猜你喜欢: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清明节来历的故事清明节吃青团的寓意清明节插柳清明节的故事传说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清明节吃青团清明节青团
TAG: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清明节吃青团 清明节吃青团的寓意 清明节插柳 清明节来历的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传说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清明节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