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清代皇帝过年传统(清朝过年是哪一天)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7-28 20:12:25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清代皇帝过年传统 乾清宫家宴

2、清代皇帝过年传统 太和殿国宴

3、清代皇帝过年吃什么

4、清代皇帝的春节怎么过

5、清代皇帝过年传统 御笔赐福

6、猜你喜欢:

1、清代皇帝过年传统 乾清宫家宴

春节是传统中国人合家团聚的时刻,自古各家不论年景好坏,过年的时候总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和和乐乐地吃上一顿年饭,贫贱鄙下之家如此,豪富贵胄之家亦如此。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古代最高级的过年饭——清代皇帝的春节惯例:乾清宫家宴。

所谓“乾清宫家宴”,即清帝及其爱新觉罗家族在节庆之日于乾清宫举行的阖家盛宴。清制,凡遇皇帝万寿、元旦、除夕及诸令节,帝、后、妃、皇子、皇孙以及王公们阖家在乾清宫举行盛宴。

按清制,除夕宴每年于十二月二十四日,即在乾清宫丹陛上左右安设两座万寿天灯,丹陛下安设两座天灯。自此日起,每天晚上点灯。其万寿灯自树杆之后,左右各悬万寿宝联16幅。每幅两面都绣金字联句。

至除夕,于皇帝升保和殿筵宴时,总管内务府大臣率员役由乾清门进,换联安灯,并安设两廊暨甬道石栏上灯。上灯时于丹陛上排立行礼。奏乐“火树星桥之章”。除夕宴由皇后等陪宴。元旦宴由王子、阿哥陪宴。宴席先期由宫殿监奏闻,得到皇帝批示后,交所司准备。

宴会之期,于乾清宫檐设中和韶乐下,于乾清门内设丹陛大乐,于交泰殿檐下设中和韶乐,于乾清宫后檐下设丹陛大乐。承应宴戏人等集于宫内听候传谕。尚膳备馔,尚茶备茶,宫殿监率所司设宴桌于宝座前,设皇后宝座筵席于御座东,西南向稍后。左右设皇贵妃、贵妃、妃、嫔筵席,东西向,俱北上。

是日,宫殿监将皇后仪仗由乾清门两旁门,引至交泰殿左右陈设。引王妃、公主、格格、命妇由苍震门入,在交泰殿外丹陛下排立。宫殿监奏请皇后率皇贵妃、贵妃、妃、嫔等位具礼服,会集乾清宫东西暖阁,候皇上还宫时起祝。乃奏请皇帝入宴,中和韶乐作。

乐止,皇后以下各于位次行一拜礼,丹陛大乐作。礼毕,乐止。皇后以下各入座进馔。丹陛清乐作,乐止,承应宴戏。进果,檐下清乐作,乐止;进酒,丹陛清乐作,奏《玉殿云开之章》。

皇帝进酒时,皇后以下各出座,跪,行一拜礼。乐止,仍各入座。承应宴戏毕,皇后以下出座谢宴,行二肃一跪一拜礼,丹陛大乐作,礼毕,乐止。宫殿监奏“宴毕”,皇帝起座还便殿,中和韶乐作。乐止,宫殿监奏请皇后以下各还本宫。

再,每逢万寿圣节时,内务府都进食物九龙盒。“九龙盒”又称“九九盒”,即九九八十一盒食品。有万字饼、寿字酥、福字饼、禄字酥、吉祥饼、如意酥、福寿饼、鹤年酥、长春饼、百花酥、三桃饼、松仁酥、七星饼、花桃酥、松寿饼、苹果、百合、鸭梨、广橙、蜜饯桃脯、蜜饯杏脯、蜜饯果脯、蜜饯杂脯、熏猪、熏鸡、熏鸭、熏肉,计27种,每种3盒,共81盒。

九九盒的喻意,在于“九”字是数目字当中最大的,古人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臣仆们以最大的数字向皇帝进呈食品,以表示祈祝皇帝万寿无疆,永久统治。此外,每年中秋节家宴时,内务府备用瓜饼。

从上述家宴情况看。家宴环境虽然也表现出封建礼仪制度,但总体上与国宴比较,则表现得较为随便。康熙帝曾于乾清宫行宴作诗描述了皇帝与后妃们一起在佳节之时,欢聚一堂,喜庆节日的情景,并写出宴饮时,气氛和谐,情绪热烈的心情。诗中写到;“今夕丹帷宴,联翩集懿亲。传柑宜令节,行苇乐芳春。香泛红螺重,光摇绦蜡新。不须歌湛露,明月足留人。”

2、清代皇帝过年传统 太和殿国宴

说到我国最好吃的食物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要说到我国最高大上的宴席,那自然是我国政府为了招待国宾及其它贵宾,或在重要节日为招待各界人士而举行的正式宴会——国宴。而说到国宴,其实在我国早已有之,不同朝代的国宴也各具特点,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清代皇帝过年传统:太和殿国宴。

所谓“太和殿国宴”,即指清代时国家于庆典之日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宴会,于太和殿举行。清制,每年于元旦日,都要在太和殿举行盛大的国宴,招待各少数民族王公及外国使节,以庆贺新年的开始。这种宴会是出于政治及礼仪的需要。出于礼节,皇帝一般亲临宴会却不进食。

太和殿筵宴的布置有一定规定。按照规制,宴会之日五鼓,銮仪便率官校至殿前,于丹墀内设皇帝的法驾卤簿。两翼卤簿之外,各设八个蓝布幕棚,棚下设三品以下文武官员的宴桌,外国使臣的宴桌在西班之末。乐部率和声署于太和门内檐下,东西两侧设丹陛大乐,仪制司郎中奉在京王公百官贺表入殿内陈左楹表案,内阁中书奉笔砚陈右楹案上。

光禄寺于殿内宝座前设皇帝御宴桌张,殿内再设前引大臣、后扈大臣、豹尾班侍卫、起居注官、内外王公、额驸以及文武大臣和蒙古台吉及各民族的伯克等人的宴桌共105张。其次,太和殿前檐下的东西两侧,陈设中和韶乐和理藩院尚书、侍郎及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人的宴桌。

太和殿前丹陛上的御道正中,南向张一黄幕,内设反坫,反坫内预备大铜火盆两个,上放大铁锅两口,一口准备盛肉,另一口装水备温酒。丹陛上设宴桌43张,在这里入宴的是二品以上的世爵、侍卫大臣、内务府大臣及喜起舞、庆隆舞的大臣等。

乾清门外由领侍卫内大臣两人率领豹尾班执枪,侍卫、佩刀侍卫各10人立于门外。礼部堂官两人立于乾清门阶下,前引大臣10人立于太和殿后阶下等候。

太和殿大宴原设宴桌210席,用羊百只、酒百瓶。乾隆四十五年(1780)规定,减去19席,并减去羊18只、酒18瓶。嘉庆、道光以后又有所增减,筵宴中皇帝所用御桌由内务府恭备,其它宴桌由大臣们按规定恭进,如若不敷,再由光禄寺负责增备。

按规定。亲王每人进8桌,其中大席1桌:银盘碗45件、盛羊肉大银方1件。盛盐银碟1件;随席7桌:每桌铜盘碗45件、大铜方1件、小钢碟1件,羊3只,酒3瓶,每瓶10斤。郡王每位进5桌,其中大席1桌,随席4桌,每桌等级均与亲王同,羊、酒数也同亲王。

贝勒每位进3桌,羊2只,酒2瓶;贝子每人进2桌,羊、酒数同贝勒;入八分公每人进1桌,羊1只,酒1瓶,贝勒以下进宴席的器物,均与亲王、郡王随席同。所进器物都用红布遮盖;羊都是蒙古大羊。

宴会之前,先行文宗人府,报明大臣名衔、应进桌张以及羊、酒数目,宗人府汇总送礼部查核后,奏明皇帝阅览。太和殿国宴的环境,目的强调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其宴间的各种制度,处处显示等级差别,宴会气氛体现出国家繁荣昌盛的景观。

3、清代皇帝过年吃什么

在旧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平日里吃不到什么好东西,所以格外期盼年节,因为有机会尝到荤腥。那么对于贵为九五之尊,日常锦衣玉食惯了的皇帝来说,过年时候又要吃什么呢,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清代皇帝过年吃什么。

若说清代皇帝过年的时候要吃不添加任何佐料的白片肉,相信很多人都将信将疑:平日里天天山珍海味,怎么到了年节倒朴素起来了?但其实的确是这样,这是当时的一个传统。

根据清代的习俗,每逢过年,从皇帝到普通的满族旗人,都要用煮肉祭祀神灵,而这种祭肉,就是上面说到的白片肉。等祭过之后,皇上就把撤下的祭肉分给各位大学士品尝。《梵天庐丛录》就说:“清代新年朝贺,每赐群臣吃肉,其间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大脔,臣下拜受,礼至重也,乃满洲皆尚此俗。”

《啸亭续录》上也说,每年春节,皇家在坤宁宫内举行祭神仪式,皇上带着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等人,一起吃祭神肉。皇上面北而坐,各位王爷、大臣身穿蟒袍补服,向神灵和皇上行礼,然后坐下来一起吃祭神肉。

有资格参与祭神仪式并和皇帝一起吃祭神肉,是无上光荣的。按照《听雨丛谈》的说法,什么级别的官员吃什么部位的肉,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混淆。顺便说一句,作为官员,按照清朝惯例,吃饭的地点是要非常注意的,官员是不能进入戏园和酒馆用餐的,否则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

当然惯例归惯例,皇帝本人的年夜饭还是非常丰盛的,以咸丰十一年(1861年)除夕夜,即位不久的小皇帝载淳的年夜饭为例,有“万年如意”大碗菜四品——燕窝“万”字金银鸭子、燕窝“年”字三鲜肥鸡、燕窝“如”字锅烧鸭子、燕窝“意”字什锦鸡丝。

另有怀碗菜四品——燕窝溜鸭条、攒丝鸽蛋、鸡丝翅子、溜鸭腰;碟菜四品——燕窝炒炉鸭丝、炒野鸡爪、小炒鲤鱼、肉丝炒鸡蛋;片盘二品——挂炉鸭子、挂炉猪;饽饽二品——白糖油糕、如意卷;燕窝八仙汤。

不过,这年夜饭的菜色虽然丰盛,从中却总能看到慈禧的身影,可以说这份年夜饭,完全是按慈禧的爱好准备的,小皇帝自己的口味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与老百姓一样,清代皇帝年夜饭吃得最多的还是饺子。清宫《膳食档》中就曾经记载光绪过年时吃肉馅饺子的情景:“正月初一,万岁爷在养心殿进煮饽饽。第一次进猪肉长寿菜馅煮饽饽十三个;猪肉菠菜馅煮饽饽十三个。”这里的煮饽饽,就是饺子。在清代,“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均是饺子的称谓。

4、清代皇帝的春节怎么过

春节是汉族民间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而在历史上的清朝,统治阶级虽然是满族出身,但也同样过汉族的春节,并且节日之前亦要精心准备,节日期间亦是礼节繁复。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清代皇帝的春节怎么过。

清朝的帝王们大都喜寒怕热,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畅春园”、“圆明园”等园林里度过的,只有到了每年的春节,才起驾回到宫中过年。皇帝一般在腊月二十六日就“封笔”、“封玺”,停止办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开笔”、“开玺”。

据《清史稿·礼志》记载,正月初一早晨天刚亮,百官要齐集太和殿广场向皇帝拜年。那天,广场上排列着銮驾仪仗,大殿屋檐下排列着皇家乐队和金钟、玉磬等乐器。

到了辰时(7点),钦天监官员宣布时刻已到,午门上鸣钟击鼓,乐队奏响音乐,皇帝登上太和殿宝座,銮仪卫官员甩响静鞭,赞礼官高喊“排班”。百官依照广场上摆放的铜制“品级山”所标注的品级位置,列队下跪。

这时由两名大学士跪捧贺表,由宣表官宣读。读毕,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皇帝赐座赐茶,百官又要叩头谢恩。茶毕,静鞭再鸣,乐队再奏,皇帝下殿,百官退朝,贺岁拜年的大典就算完成了。

这时,皇帝便将早已备好的装有“如意”的荷包,赐给身边的八旗子弟、宫女、太监们。而荷包里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银如意、玉如意和银钱几种。

乾隆皇帝登上太和殿接受百官拜年之前,通常在他的寝宫养心殿里饮一杯屠苏酒。他专用的酒杯重达1斤,用黄金镶嵌珠宝特制,称为“金瓯永固杯”。金瓯寓意江山,“金瓯永固”意即“江山永固”。

清代《国朝宫史续编》记载,乾隆皇帝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都要去北海阐福寺,登上大佛楼进香敛福,然后回到他当皇帝之前住过的重华宫,用刻有“赐福苍生”、号称“万年青管”的黑漆杆毛笔,蘸着朱砂书写福字。每年书写的头一张福字都要郑重封存,永不开启,以示留住福气,接下来书写的福字则赏赐给王公大臣。

除此之外,在过年的时候,皇帝也会放鞭炮、贴对联,不过,皇家过年时用的对联采用挂的方式,而非民间人们常用的粘贴。这样不仅用起来干净,而且如果保存得法的话,可以多次使用。

老百姓过年最讲究的是年夜饭,清朝皇帝也不例外。皇帝一家平日里是难得在一起用膳的。只有年节,才特许后妃们陪宴。除夕早上,皇帝与皇后、妃嫔们在重华宫共进早膳。早膳一般有拉拉(黄米饭)、饽饽、年糕等,花样多至十品到二十品,但这不是正式的除夕大宴。

除夕团圆年饭要于申正(下午4时)举行。实际上,在中午12点就开始摆桌布置凉菜、点心了。晚宴摆在保和殿或乾清宫,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龙大宴桌”,桌边围上黄金绣的桌围子。大宴桌与皇帝的“宝座”之间设一长几,菜点都摆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时再由人取到长几上。

年夜饭备办的烹饪原料主要是满族传统食物。如在清宫的膳食档案中记有乾隆四十九年举办除夕筵宴中所用的物料的数额,其中乾隆皇帝御桌酒宴所用的物料数额为:猪肉65斤,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7只,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关东鹅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鸡6只,鱼20斤,鹿尾4个,大小猪肠各3根。另外,制点心用白面5斤4两、白糖6两。这些物料大多是关东地区所产,反映出满族的固有食俗。

大宴桌上的菜点由外到里分成八路,有各式荤素甜咸点心,有冷膳,有热膳,共六十三品,还有两副雕漆果盒,四座苏糕、鲍螺等果品、面食。各种膳点在餐桌上的位置,彼此间的距离也都有尺寸要求。

所谓“鲍螺”并非今日宴席所吃的鲍鱼、海螺,清朝皇帝很少吃海鲜,偶尔吃鱼,也只吃松花江进贡来的银鱼、鲟鳇鱼。这里的鲍螺,是一种海产品晾干后磨成粉做成的点心。

大菜之外有果钟八品,及奶子、小点心、炉食、敖尔布哈、鸭子馅包子、米面点心等小吃分东西排列,其中“敖尔布哈”系一种满族油炸的面食,还有四品南北小菜。

皇宫中的规矩,各个嫔妃都有自己的饮食标准,平时单独开伙。但是年夜饭,妃嫔们也有幸来陪皇上吃饭。除了皇帝的家室之外,还有六桌陪客,每桌冷热菜点一共二十四品,比起皇上就少多了,而且盛菜的碗也降格为瓷碗了。

待到宴席一切准备就绪,随着鼓乐声,皇帝和妃嫔入座。太监们先给乾隆进汤膳。汤膳用对盒盛装,“对盒”即两盒合一,取成双成对吉祥之意。皇上的对盒是两副,左一盒为燕窝红白鸭子腰烫膳一品,粳米乾膳一品。右一盒为燕窝鸭腰汤一品,鸭子豆腐汤一品。

接着,太监们给嫔妃们送汤,虽然也用对盒,但数量减半,每人一副,内装粳米膳一品,羊肉卧蛋粉汤一品。而且也有规矩,按照等级送完一个,再送第二个。

汤品用过后,奏乐停止,开始转宴。所谓转宴,就是将宴席上的各类膳品、陈设(花瓶、筷子、果盒除外),从皇帝桌前开始,在陪桌上转一遍,意为全家共同享用。

转宴之后,摆酒宴。皇帝酒膳一桌分五路共四十品,后妃酒膳每桌十五品。皇帝在丹升大东乐声中进第一杯酒,后妃接次一一进酒。酒后进果茶,接着后妃起座,皇帝离宴,祝颂之乐奏起,家宴始告结束。

年夜饭结束后,皇上下令把自己吃过的饭甚至连盘子、碗、碟子、勺子、筷子一块儿都赏给亲近的大臣和亲王、郡王们。大家一起观看“庆隆舞”,“庆隆舞”作为最具满族风味的节目,一直以来都是年宴上的保留节目。

“庆隆舞”又称“马虎舞”,是满族早期的民族舞蹈。该舞蹈分两方阵营,一方舞者头戴兽面具,身披兽皮,扮作动物;另一方舞者身着满族服装,扮作狩猎者,后来狩猎者的服饰变成当时八旗的服装。舞蹈的结局,通常是狩猎者成功猎取动物。

家宴环境虽然也表现出封建礼仪制度,但总体上表现得较为随便。康熙帝曾于乾清宫行宴作诗,描述了皇帝与后妃们一起,在佳节之时欢聚一堂、喜庆节日的情景,并写出宴饮时气氛和谐、情绪热烈的心情。诗中写道:“今夕丹帷宴,联翩集懿亲。传柑宜令节,行苇乐芳春。香泛红螺重,光摇绦蜡新。不须歌湛露,明月足留人。”

由此可见,古代老百姓在过年的时候,讲究团圆和祝福,而皇帝家过新年,也有一套礼数。不过,皇家的礼数虽然排场,但是宗旨也和平民百姓一样,图的是喜庆和吉祥。

5、清代皇帝过年传统 御笔赐福

逢年过节之际,我国家家户户有在家门上张贴“福”字的传统,而在封建时代,什么样的“福”字最荣耀、最讲究?当然是皇帝御笔书写,用于赏赐下臣的“福”字了,从清康熙帝开始,这就是皇帝过年时的惯例。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清代皇帝的过年传统:御笔赐福。

清代宫中习俗,每当新年之际,皇帝总要在内廷御笔书写若干“福”字。所写出的第一个“福”字,一般是悬挂在乾清宫正殿,另有一些张贴于宫苑各处,更多的则是颁赐在京九卿朝臣和地方封疆大吏,以此联络君臣感情。

追溯起来,清代皇帝御赐“福”字,应该说是从康熙开始的。后世皇帝纷纷效仿,敬循家法,岁岁遵行。皇家认为,十二月是进入年终的月份,在这岁末时节,人们祈望吉祥,驱避邪魔,以图本年得到一个圆满的终结,并满怀欣喜地恭候迎接新的一年。因此,雍正说:“年来冬月封印以后,政务略有余闲,朕手书‘福’字,赐内外大臣。”

雍正及其后各位清帝每年御书第一份“福”宇,必敬用康熙珍用的那只笔,这只毛笔笔管髹漆,色黝,字填以金,上镌“赐福苍生”正楷四字,被认为是“吉祥法物”宜于赐福。御书“福”字用的纸笺,多是丝绢制做,以丹砂为底色,上绘金云龙纹。

向京城内的王公大臣赏赐“福”字,一般是在十二月二十日之后。御赐“福”字的仪式,在乾清宫或重华宫举行。届时,受赐官员依次跪于案前,仰瞻天子御书“福”字,叩首谢恩。接着,两名太监面对面地恭持“福”字笺慢步而出,受赐者再在“福”字下面叩谢,寓意满身都是“福”,礼毕,再恭捧“福”字退下。

大致说来,在京朝臣每年大约有10人左右受赐“福”字。而各省将军、总督、巡抚等大员接受御赐“福”字,多由受赐官员的家人或属官,在赴京呈递奏折时顺便领回。清帝每年向外省官员赏赐“福”字有多少?根据对雍正二年(1724)春节前后赐“福”档案的统计,共有14份。

如雍正元年(1723)腊月间,河南巡抚石文焯派家人进京递送折子,“仰蒙圣主赏赐御书‘福’字朱笺一方”,于年前带回衙署。雍正二年(1724)正月十五那天,湖广总督杨宗仁的进折家人“敬捧皇上钦赐‘福’字回楚”,为这位总督大人的元宵节带来了最佳礼物。

而作为封疆大吏,凡有钦赐“福”字,均“率文武各官,出郊跪迎,至署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恩。”然后,再专门写一道奏折谢恩,对皇上的“隆恩”和“垂念”感激一番。

天子赐“福”,百官自当引为殊荣,无不视为至宝,精心保管。雍正元年(1723)腊月,河南巡抚石文焯收到恩赏“福”字,“敬谨装潢,高悬正中,朝夕瞻仰,如觐天颜。”并表示要“传之子子孙孙,奉为世宝。”雍正四年(1726)正月,山东巡抚陈世倌捧到御赐“福”字,“敬选良工,钩摹制匾”,敬悬于衙署中堂。

个别宠臣还有幸连年得到皇上的“福”字。两广总督孔毓王旬是孔子的后裔,他于雍正四年(1726)正月二十日捧到一幅御书“福”字,在谢恩折上他写道:“臣开卷跪阅,笔力坚劲,较上年所赐‘福’字尤见精彩。”又说,“皇上颁赐‘福’宇,不特臣一身一家受福,即两省文武兵民无不共蒙圣上之福庇。”雍正批复:“此一字,原与诸臣天下臣民共之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朝在任31年的尚书王际华,曾有幸得到皇上赏赐“福”字24张,他不但装裱悬挂在堂屋内,而且还自诩此屋为“二十四福堂”,其光宗耀祖自不待言了。

皇上在向臣工恩赐御书“福”字的同时,有时也顺便赏发一些其它物品。以雍正朝为例,雍正二年(1724)大年初一,管理黄河河道的河南副总河嵇曾筠在中牟工所接到皇上新年赐品,除一幅御书“福”字外,还有克食、全羊等物。

雍正四年(1726)正月十四日,署浙江巡抚傅敏收到御书“福”字一幅,另有汤羊一只。雍正五年(1727)十二月二十二日,河南总督田文镜收到御书金龙朱笺大“福”字一幅,此外还有大小荷包3个,紫毫貂皮20张,朝衣、蟒袍各1件,以及广橙、哈密瓜等大批物品。

除“福”字外,清朝皇帝还常常写些其它贺年吉言赐给臣工。雍正九年(1731)二月初四日,福建总督刘世明收到一幅御笔大字:“新年大禧”。嘉庆时曾写“寿”字赏给年迈近臣。道光赏赐“龙”字也是常事。

从现存雍正朝档案看,几乎每年春节前后臣工奏谢恩赐“福”字的奏折都是接连不断,说明雍正是年年赐“福”的。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