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七夕又叫做什么节(七夕叫做什么节日)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9-24 14:02:38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七夕又叫做什么节 有什么风俗

2、日本七夕节的风俗习惯

3、七夕节小知识:七夕节物风俗知多少

4、七夕节的习俗 山东莱阳七夕风俗

5、广西七夕风俗习惯

6、猜你喜欢:

1、七夕又叫做什么节 有什么风俗

七夕节是古时就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七夕这天会有很多的节日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迎接七夕的到来,那么七夕又叫做什么节呢?七夕又有哪些风俗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吧!

你可能会喜欢:2020年开工吉日一览

七夕有叫做什么节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乞巧节: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拜七姐祈福、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民间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因“乞巧”是七姐诞的一项重要风俗,故又称“乞巧节”。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牛郎织女作为一对“鹊桥相会”的恋人,千百年来,在他们身上演绎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一代代人们的心灵;因此,七夕节也是千千万万女儿、姑娘寄托爱情梦想、渴望与情人相聚的节日,因此,也叫“女儿节”、“姑娘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庆祝主体是华人,七夕有个别称叫做“牛公牛婆日”。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道德腊: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七月七日,名道德腊,此日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

你可能会喜欢:2020年搬家吉日一览

七夕有哪些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你可能感兴趣:2020年结婚吉日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2、日本七夕节的风俗习惯

在我国传统农历中,七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是很多女生的许愿的日子。日本自古就崇尚中华文化,他们吸收了很多中华文化,包括七夕节。你知道日本是怎么过七夕节的吗?下面我们一起去老黄历那里看看吧!

日本七夕的时间

日本七夕是每年阳历7月7日,不按中国历法计算。日本的七夕传说源自奈良时代,以中国传来的织女与牛郎传说为基础,另外加入日本古代织布女禊事这种传统的祭神仪式。

日本七夕的内容

七夕在日本是一个隆重的日子,是诉说心愿祈求愿望成真的日子。每到7月7日,日本全国各地都会举办七夕祭庆祝。例如东京晴空塔和东京铁塔会举行七夕亮灯活动、浅草寺举办浅草祭、迪士尼乐园有七夕节特别活动等等。而七夕作为女性与家庭的重要祭礼,因此日本家家户户也会非常用心的准备这个传统节日。每逢七夕,日本人会把心愿写在细长的纸笺上,再把它们绑到小竹枝,冀盼愿望实现。

日本七夕习俗

挂短册

从古到今,日本人每逢七夕节就必定会挂上五颜六色的“短册”,以庆祝七夕节的到来。最初的短册是用红、青、黄、白、黑(代表着金木水火土)的彩色纸和长条诗笺制作而成,用五色线条挂在树上或竹子之上。到了江户时代,练习书法的人和在寺子屋(江户时代为庶民开设的初等教育机构,教授读写和珠算等)上学的人增加,他们为了向星星祈求自己的字能够写的更好而将短册加以装饰,挂在竹子上。这种挂“短册”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吃索饼

索饼是以前人们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后来演变成了吃挂面的习俗,可以说,挂面的祖先就是索饼。索饼是奈良时代传入日本的,长得很像我们中国的麻花。日本人把小麦和米粉和在一起,拧成绳子一样的细长状,再油炸或烘烤至熟。

七夕祭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

3、七夕节小知识:七夕节物风俗知多少

七夕节是我国历史十分悠久的传统节日,普天下有情人们在这一天互诉衷肠,单身人祈求真爱到来,各地民众在这一天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既歌颂了美好的爱情,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七夕节物风俗知多少。

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

4、七夕节的习俗 山东莱阳七夕风俗

说到“日月出东莱之阳”的山东莱阳,人们第一时间会想起的应该就是闻名全国的当地特产--莱阳梨了,也因此这里素有“中国梨乡”之美称。今天是2017年8月28日,我国传统一年一度的七夕佳节,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梨城”莱阳七夕节的风俗。

七月七磕果子

莱阳的七夕节,叫做过七月七。莱阳的孩子小时候总期盼着过这个节日,因小伙伴们之间都有各自的几串小果子,一边炫耀,相互品尝。在莱阳当地,按农时来说,有句农谚是“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看谷米”,意思是到了农历的六月六田里的谷物开始秀穗,待到七月七颗粒已基本饱满,丰收在望。

为了迎接丰收,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有烙面果子的习俗,其做法是用油、牛奶、鸡蛋、糖等把面粉和好,再用模子(磕子)印成各种样式的面果子,然后在锅中烤烙,名为磕饼,即磕果子。

面果子的形状大小不一,有圆的,有花、叶、桃等植物类的,有鱼、鸡、猫等动物类。大面果子叫“火烧”,是全家人节日的必备食品,食用后预示着迎接丰收到来。

小面果子叫“小果子”,做好后用长线将其串在一起成长串,中间夹上早熟的花红果、海棠果及桃李枣等瓜果,尾部系上多色花布,挂在新高梁杆上供孩子们玩耍零食,或挂在墙壁为装饰品,或馈赠邻居孩子以示喜爱。

“雅秋”的传说

另外,神话传说天上的织女向往人间,私自下嫁牛郎。生气的王母娘娘用她的发簪划出一条天河将其二人分隔两边。每年的七月七由喜鹊搭桥相会。因此在莱阳当地有传说,七月七这一天一般看不到喜鹊(胶东方言称“雅秋”),因都聚集到天河搭彩桥去了。

“姐姐哭”的传说

再据说这一日有情人夜晚在葡萄架下约会能白头谐老,夜深还能听到牛郎织女的私语。这一日及前几天如逢阴雨连绵,称其“姐姐哭”,即盼姐姐望相会的日子。因天河相隔,织女思念牛郎,以泪水洗面,故天上的雨一阵一阵的,称其为“姐姐哭”。

“生巧牙”乞巧

从前民间小女有“生巧牙”集体吃“乞巧饭”,举行“请姐姐”等乞求活动,以求心灵手巧。入夜小女们各自拿着长串的预示丰收的小面果子,挂在井台边,围成一圈,圈中桌子上摆放上用各种豆子生成的嫩牙,俗称“巧牙”,请七仙女品尝并乞求传授手巧心灵。

大家两人一组,相向拍手唱谣:“一拍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纳鞋底;二拍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绣花鞋;三拍巴掌三月三,姐姐教我做针线;四拍巴掌四月四,姐姐教我织花布;五拍巴掌五月五,姐姐教我种五谷;六拍巴掌六月六,姐姐教我学俊秀;七拍巴掌七月七,姐姐教我撒谷米;八拍巴掌八月八,姐姐教我纺面花;九拍巴掌九月九……”一直唱到十二月。

5、广西七夕风俗习惯

壮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广西是壮族的自治区。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发展和融合中,广西地区也逐渐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你知道广西人是怎么过七夕节的吗?下面我们一起去老黄历那里看看吧!

乞巧

广西的玉林、梧州、贵港一带保留有“乞巧”的习俗,女性朋友会在七夕晚上聚在一起通过做各种手工活来比手巧。女红的功底是古代评判女性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依据。民间女子通常会在七夕当晚拜七姐祈愿自己心灵手巧。

七夕储水

在广西百色、靖西等民间认为,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的水是非常圣洁干净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驱邪避病,又能使其爱情美满、生活幸福。因此在当天,民众会选择泡水祈福。还有的人除了游泳外,还拿个空瓶来河边取水,带回家保存,以求皮肤健康。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烧香仪式

七月七日晚上各地和壮族妇女多举行一些烧香仪式。有的地方姑娘聚集在一起烧香结拜姐妹;一起仰望银河,为自己祈祷将来找到如意郎君;还互相展示各人精心制作的鞋等物品,有的地方则举行各种与神相会的巫术活动。这些巫术,有的地方称为游仙抒或者逛天街。西林一带由一位巫师施术,将想与神或已故亲人会面者的上衣放在一个竹笼上(或鸡笼或猪笼),然后,阳间的人可以在仙抒上见到已故亲人的音容笑貌,还可以说一些外人不知的话。在仙抒中,巫师起着翻译的作用,把双方要说的话,转达双方。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东北风俗习惯  傣族的风俗习惯  家乡的风俗习惯  家乡风俗习惯  日本的风俗习惯  日本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  汉族风俗习惯  苗族的风俗习惯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