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多姿多彩的柯尔克孜族乐器文化(柯尔克孜族民族乐器)

来源: 更新时间:2023-10-05 18:09:55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多姿多彩的柯尔克孜族乐器文化

2、多姿多彩的塔吉克族乐器文化

3、传统乐器文化:柯尔克孜族库姆孜

4、不一样的柯尔克孜族乐器

5、多姿多彩的柯尔克孜族编织文化

6、猜你喜欢:

1、多姿多彩的柯尔克孜族乐器文化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能歌善舞的他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在柯尔克孜族的历史上他们也创造出非常多的民族乐器,这些乐器各有各的特点,不管是材料还是其造型都非常的有特色。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柯尔克孜族文化吧!

柯尔克孜族的传统乐器亦很丰富有考姆兹(三弦琴)、奥孜考姆兹(吹奏乐器)、克雅可(二弦拉琴)、帕米尔考姆兹(铁三弦)、却奥尔(牧笛)等。

考姆兹,是柯尔克孜族弹拨弦鸣乐器。译名还有库木孜、考木兹。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乌恰、阿克陶、阿合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等地。

考姆兹与蒙古族的火不思同源,都是我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人民创制的弹弦乐器,考姆兹即火不思的谐音。相传西汉时期,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为妻,胡人珍视王昭君的琵琶,仿制的新乐器又不相像,始有“浑不似”之名。宋代俞琰《席上腐谈》:“王昭君琵琶坏肆,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今讹为和必斯”。1905年,在新疆吐鲁番招哈和屯发掘的唐代高昌古画中,有一儿童抱弹长颈勺形乐器的图像,与考姆兹较为相似。表明早在唐宋时期,考姆兹已在我国西北地区流行。

民间习俗

柯尔克孜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劳勇敢的柯尔克孜人民,主要聚居于新疆西南部,据清代文献记载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清代被称为“布鲁特”,意为高山居民。能歌善舞的柯尔克孜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除了弹弦乐器考姆兹外,还有人们喜闻乐见的拉弦乐器克亚克,气鸣乐器鹰骨笛,体鸣乐器铁簧、锣和钹等。每逢节日,牧民群众和民间乐手就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生动活泼的考姆兹演奏比赛,比弹奏技巧的高超,比弹唱旋律的优美,比乐曲创作的新颖。牧民得到娱乐,乐手得到提高。

形制结构

考姆兹外形与蒙古族古老的弹弦乐器火不思相似,但形制上与火不思已有了较大差异。民间传统的考姆兹,用整块杏木挖制而成,使用羊筋弦。特克斯等天山地区的考姆兹,共鸣箱呈扁平的葫芦形;而阿图什、乌恰等帕米尔山区的考姆兹,共鸣箱则为不等边扁六方形,上窄下宽,上边与琴颈相接,下边则为琴尾。现代考姆兹,由共鸣箱、琴头、琴颈、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构成。

常使用杏木、桑木和白松制作,琴体全长88厘米。共鸣箱扁而平,呈葫芦形,由面、背、框板胶合而成,面宽20厘米。头、颈用一块木料制成,琴头无饰,弦槽后开,左侧置三个弦轴,琴颈细长,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音箱背、侧板用杏木或桑木为之,其上蒙以松木面板,上部开有一个直径1厘米的圆形小音孔。琴弦由弦孔中穿出,通过面板中间的梨木琴马,系于下端的尾柱上。

克雅可是柯尔克孜族古老的拉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

传统的克雅可,全长62厘米~75厘米,外形与短把羹匙相像,琴体用一整段松木或桑木挖制而成。共鸣箱呈匙形,上部较宽,内腔外露,下部蒙以骆驼羔皮或羊皮。琴头古朴,平顶无饰,左右两侧各置一个弦轴。琴颈较短,上窄下宽,正面为指板,不设品位。皮面上置有琴马,张两束马尾弦。

您可能还喜欢:

盘点: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大全

花竹帽,毛南族的定情信物

朝鲜族农耕文化,你知多少?

毛南族肥套,承载美好愿望

2、多姿多彩的塔吉克族乐器文化

人们欣赏音乐,少不了乐器的配合,两者的融入可以让音乐的音效有着大大的不同。对乐器的选材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对它的音质、音效也有要求,乐器那么多,每个民族都有标志自己的乐器。在塔吉克族文化中,又有哪些乐器是他们的专属标志呢?

颇具特色,既有别具一格的乐器,又有具有高原风韵的乐曲。乐器有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

吹管乐器是塔吉克族最具有民族风格的乐器,主要有鹰笛和竖笛。鹰笛又称“淖尔”、鹰骨笛或骨笛。它是用鹰的翅骨制作,全长约24厘米,管开3孔。因翅骨有粗有细,因而笛管也有粗细、长短之分。由于表演时多用成对鹰笛吹奏,故每对鹰笛的粗细、长短和管上的孔距均需一致,吹奏时,口半含笛上端,以舌尖堵住管口的一部分,斜吹。左手中指按上孔,右手食指与中指按下孔。另有一种鹰笛长28厘米,上端直径2厘米,下端直径1厘米,管开7孔(前6后1),上端正面开一方形吹口,宽0.4厘米,高0.5厘米。演奏时,一手拇指按背孔,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下3孔,将下唇堵住上端管口,绷紧两唇,口风从吹口进入管内发音。

竖笛,塔吉克语称“苏奈依”。其管身木制,上粗下细,全长36厘米。上端管径2.2厘米,下端管径0.8厘米,吹口处有一方孔,内装一木片。有7或8个按孔(二者均有一背孔)。演奏时,音色柔和、细腻。多用于独奏,宜吹奏哀怨的曲调。

民间的鹰笛乐队一般由4人组成,两男吹鹰笛,两妇女以手鼓伴奏,轮番吹奏上下乐句。有时两人同时吹奏,一人奏主旋律,另一人奏花音协奏。

塔吉克族的手鼓,与维吾尔族的达卜相同,单面蒙皮,鼓框内缀有小铁环,也成对使用,由两位女子演奏,一人奏基本鼓点,另一人加花装饰,这是塔吉克族多年留下的传统风俗。

库木日依,是塔吉克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库木里。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库木日依和巴朗孜库木一样,旧时也为宗教性乐器,只能在送葬仪式上演奏《卡素依》哀乐时使用。今天已用于塔吉克族民间歌曲和舞蹈伴奏。待塔吉克民族乐队进一步发展,经过改革的库木日依,一定会成为理想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低音弹弦乐器。

3、传统乐器文化:柯尔克孜族库姆孜

少数民族的人民大多都能够善舞,他们最大的生活乐趣就是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到歌舞中,有歌舞当然就少不了乐器。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独有的古老弹拨乐器,它的柯尔克孜族语的意思就是“美丽的乐器”,下面的柯尔克孜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关于库母孜的更多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十分发达,遗产丰富,男女老幼都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许多传说、故事、诗歌、民歌等均由专门的民歌手、弹唱琴手等艺人代代相传。在表演时,使用的最主要、最普遍的乐器是“库姆孜”。民间有句谚语:“伴着你生与死,是一把库姆孜琴”。也就是说,它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随时反映着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故又有着“奇妙之口”的美称。

“库姆孜”琴的琴型很多,达七八种。最古老的是一种木制蒙革的三弦弹拨琴。经过改进的有全木制的三弦弹拨琴“亚克其库姆孜”,木制铁三弦弹拨琴“帕米尔库姆孜”,以及各种质地的四弦琴等。

“库姆孜”历史悠久,琴声优美。据说,最早的这种乐器叫“库吾孜”,意思是“美丽的乐器”,是用红松制做的,形状与现在的大体相同,即头部椭圆形,根部细而长。它既被用来演奏民间音乐,也被用来与称为“多兀勒巴斯”的战鼓一起演奏战争进行曲,以鼓舞战场上的士气。

唐代,柯尔克孜族先民曾将这种乐器作为贡品献给唐王朝。随后,唐朝又把它作为大唐乐器赠送给日本国。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又把这种乐器传到了巴达克山、克什米尔、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可以认为,这是柯尔克孜族对中国和世界音乐宝库的一大贡献。

如今,每当人们劳动之余或喜庆节日,称为“库姆孜奇”的民间琴手,总会在牧民们的拥戴与欢笑声中,弹起美妙的琴弦为人们的歌喉伴奏,表达柯尔克孜人民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4、不一样的柯尔克孜族乐器

柯尔克孜族乐器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考姆兹,考姆兹是是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所创造的一种弹弦乐器,美丽的乐器是西北地区最为着名的一部分。本期柯尔克孜族文化带你了解不一样的柯尔克孜族乐器。

考姆兹,是柯尔克孜族弹拨弦鸣乐器。译名还有库木孜、考木兹。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乌恰、阿克陶、阿合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等地。

历史悠久。考姆兹与蒙古族的火不思同源,都是我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人民创制的弹弦乐器,考姆兹即火不思的谐音。相传西汉时期,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为妻,胡人珍视王昭君的琵琶,仿制的新乐器又不相像,始有“浑不似”之名。

宋代俞琰《席上腐谈》:“王昭君琵琶坏肆,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今讹为和必斯”。1905年,在新疆吐鲁番招哈和屯发掘的唐代高昌古画中,有一儿童抱弹长颈勺形乐器的图像,与考姆兹较为相似。表明早在唐宋时期,考姆兹已在我国西北地区流行。

柯尔克孜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劳勇敢的柯尔克孜人民,主要聚居于新疆西南部,据清代文献记载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清代被称为“布鲁特”,意为高山居民。能歌善舞的柯尔克孜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除了弹弦乐器考姆兹外,还有人们喜闻乐见的拉弦乐器克亚克,气鸣乐器鹰骨笛,体鸣乐器铁簧、锣和钹等。

每逢节日,牧民群众和民间乐手就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生动活泼的考姆兹演奏比赛,比弹奏技巧的高超,比弹唱旋律的优美,比乐曲创作的新颖。牧民得到娱乐,乐手得到提高。

考姆兹外形与蒙古族古老的弹弦乐器火不思相似,但形制上与火不思已有了较大差异。民间传统的考姆兹,用整块杏木挖制而成,使用羊筋弦。特克斯等天山地区的考姆兹,共鸣箱呈扁平的葫芦形;而阿图什、乌恰等帕米尔山区的考姆兹,共鸣箱则为不等边扁六方形,上窄下宽,上边与琴颈相接,下边则为琴尾。

现代考姆兹,由共鸣箱、琴头、琴颈、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构成。常使用杏木、桑木和白松制作,琴体全长88厘米。共鸣箱扁而平,呈葫芦形,由面、背、框板胶合而成,面宽20厘米。头、颈用一块木料制成,琴头无饰,弦槽后开,左侧置三个弦轴,琴颈细长,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

音箱背、侧板用杏木或桑木为之,其上蒙以松木面板,上部开有一个直径1厘米的圆形小音孔。琴弦由弦孔中穿出,通过面板中间的梨木琴马,系于下端的尾柱上。

5、多姿多彩的柯尔克孜族编织文化

柯尔克孜族的别称为吉尔吉斯族,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俄罗斯。在中国聚集在新疆一代地区。主要从事有牧业和渔猎,还有少量的农业。在宋代柯尔克孜族称之为黠戛司。那么,下面跟小编一起走进柯尔克孜族文化看看多姿多彩的柯尔克孜族编织文化吧。

柯尔克孜族具有悠久的手工艺术传统,他们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帏幔、编织、刺绣和皮革制品等方面。

帏幔,又叫“壁帘”,柯尔克孜语称为“吐西吐克”,一般挂在柯尔克孜族的土房和木房的壁上,既美观,又有防尘隔潮保护墙壁的作用。帷幔一般是用红、紫色的布做面料,有时也用红、紫色的金丝绒。常见的帏幔长6米、高2米,也可根据房屋的大小设定。

帷幔的上边和左右边镶15—20厘米的黑边或绿边,在边上用毛线绣上各种花草、树木、山水、云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的图案。帷幔的顶部下垂约30—40厘米长的黑边或3—4个绿色的三角,三角边上又饰3—4厘米长的红穗或黄穗。帷幔现在已经成为柯尔克孜族牧民出嫁闺女时必不可少的嫁妆。

柯尔克孜族人用五色毛线和芨芨草纺织各种生活用品,比如他们先用毛线把每根芨芨草包扎,然后再把松散的芨芨草纺织成帘子、席子、墙帷等,最后在这些成形的物品上用多色毛线绣上各种图案,既美观又实用。

柯尔克孜族妇女的刺绣工艺也是非常有名的,她们用毛线、棉线、麻线、金丝线可以绣织成壁毯、围帘、手帕、头巾、腰带以及被褥、枕套、衣帽、靴袜等。

柯尔克孜族的皮革制品主要有镶嵌金银、珠宝和雕刻各种图案的刀鞘、腰带、鹰帽、靴子和马具等,其中尤以骆驼皮制品最为奇特。他们用根据骆驼不同部位的特点,制成水桶、水壶、饭碗等各种日常用品。这些日用品既轻巧美观、又结实耐用,是牧民理想的日用器具。

猜你可能也喜欢:

独具特色的达斡尔族曲棍球运动文化

独特技艺的撒拉族刺绣文化

解惑:锡伯族是古代什么族的后裔?

你所不知的撒拉族的禁忌文化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塔吉克族人口  塔吉克族婚礼  塔吉克族服饰  塔吉克族来内地感受  塔吉克族舞蹈  多姿多彩  多姿多彩什么意思  多姿多彩是什么意思  多姿多彩的世界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