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傩戏的由来解说,民间祭祀的升华(傩戏的由来解说,民间祭祀的升华)

来源: 更新时间:2023-11-14 18:12:10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傩戏的由来解说,民间祭祀的升华

2、民间祭祀习俗:潮汕拜的天公是哪位神仙

3、民间民俗解说:寡妇年按什么算?

4、民间祭祀祈福活动:四川南充蜞蟆节

5、寒衣节和寒食节有什么区别 民间祭祀讲究

6、猜你喜欢:

1、傩戏的由来解说,民间祭祀的升华

在傩戏形成的最初阶段,像戏曲的出现一样,它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被人们普遍接受。由于它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传播渠道也很广泛,社会收效较明显。那么,我们来傩戏文化看看傩戏的由来具体是怎样的吧!

可能感兴趣》》傩戏的特点有哪些?

傩,古书解为驱鬼逐疫。傩舞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戏剧形式。

傩祭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时被称为“傩”。从中国古代商周时起,就把祭祀神灵作为重要的活动。古老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是民众渴望驱逐苦难,追求幸福生活最朴素的表达,国家要祭,民间也要祭。

如日月星辰、风师雨师、五岳山林、上帝社稷都要祭。这种祭祀的方式之一,就称为傩,并且国家有大傩,民间有乡人傩。在祭祀的仪式中必然要有歌舞礼乐,这种歌舞也就是傩舞。傩在民间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节,丰富了表演,向傩戏转化。而这种傩戏就是最原始的戏曲。

傩仪由天子所命的庄严祭祀,渐变发展到民间,经历了逐疫、酬神、世俗化三个阶段。汉魏时期,傩事活动的规模变得更加盛大,仪式中的方相氏增至4个,另各有12个黄门弟子和神兽,120名扈从,其余装扮成各种神盠的演员多达上千人。

而随着道教的兴起和汉末佛教传入中国,傩变驱鬼逐疫而为酬神纳吉。主角方相氏让位于青龙、白虎及佛教中的金刚、力士等护法神。宗教世俗化后,其功能变酬神为娱人,传统的不可侵犯的神祗,一变而为傩公、傩母;再变则成灶公、灶母;至晚唐,连乞丐也加进了傩仪的行列。

至宋,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而现实社会的习俗充塞傩祭仪式,自元旦至元宵,丐户戴面具,穿红衣,挈党连群,通宵达旦,遍索酒食,场面十分壮观。

2、民间祭祀习俗:潮汕拜的天公是哪位神仙

说到潮汕,经常被提起的就是远近闻名的潮汕功夫茶,还有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潮商,再一个就是深入当地人日常生活的“拜神”文化,尤其是每年的“拜天公”更是相当隆重的一项民俗活动。那么今天的传统节日 就为你介绍,潮汕拜的天公是哪位神仙。

问:潮汕拜的天公是哪位神仙?

答:潮汕拜的天公是道教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天地的主宰。玉皇大帝在天界的地位。犹如人

3、民间民俗解说:寡妇年按什么算?

对比农历的“单春”年(一年一个立春)、“双春”年(一年两个立春),没有“立春”节气的农历年被称作“无春”年、“寡春”年,也称“寡年”,引申为“寡妇年”。那么,来看看寡妇年按什么算?

寡妇年

对比农历的“单春”年(一年一个立春)、“双春”年(一年两个立春),没有“立春”节气的农历年被称作“无春”年、“寡春”年,也称“寡年”,引申为“寡妇年”。

所谓寡年,也就是农历当年没有节气“立春”。2005年的“立春”正好赶在了农历猴年的岁尾腊月廿六,俗称年前打春;而2

4、民间祭祀祈福活动:四川南充蜞蟆节

四川南充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城市,建成至今2200多年,早在唐尧、虞舜之前便谓“果氏之国”,春秋以来历为都、州、郡、府、道之治所,解放初期为川北行署区的驻地。作为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民俗底蕴丰厚,今天的传统节日要为你介绍的就是南充民间的一项祭祀祈福活动--蜞蟆节。

蜞蟆节,亦写为蛴蟆节,又称“十四夜”,是流行于南充市金宝、积善、车龙、三会、双桂、盘龙、七宝寺、多扶、莲池、会龙等十来个乡镇的一种祭祀祈福活动,在地域上属于南充西河流域。每年的正月十四晚上,人们都要点燃自制的蜞蟆灯,舞着火把,抬着彩龙,敲罗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典仪式。

关于蜞蟆节的起源,按照当地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当时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屯兵四川,驻扎南充西河流域,遭遇官军围剿,战场上你来我往,尸横遍野,瘟疫流行,百姓遭难。时值开春时节,正遇蜞蟆纷纷爬出泥洞鼓噪繁殖之际,人们便将生病咳嗽哮喘之声与蛙鸣之声联系到一起,将这些瘟病统称为“蜞蟆瘟”,而蜞蟆自然也就成了万劫不复的灾害祸首及幽冥之物。

这时有个云游高人点化乡民,为防止蜞蟆瘟危害人间,应在每年正月十四夜晚,扎制蜞蟆灯并且送走瘟神,以求生活平安美好。由此逐渐演化出送瘟神祈福运的蜞蟆节,并在南充西河流域这一块不大的土地上传承下来,如今已有近370年的历史。

而关于蜞蟆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虽然没有那么具体的历史指向,但还是和小孩咳嗽有关。据说小孩患百日咳是由蜞蟆引起的,要想娃娃不生病,道人术士的高招便是扎制蜞蟆灯并且把它们送回水里,以防蜞蟆将瘟病传染给孩子。

从长期以来参与蜞蟆节的主体多是小孩这点来看,第二个传说还是有其现实的依据。当然,孩子们爱热闹,哪一个节日他们不是重要的参与者呢?而且就祈福来说,谁都会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这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制作蛴蟆灯一般以四川乡村最常见的物品--生长于房前屋后的慈竹、毛竹和水竹为主体,配以纸张糊制而成。选一棵粗的竹子砍下,剔除枝桠,按两米左右长短斩断带回院坝。先将一段竹子划开劈成粗篾,把它们编织成一个个篾环。

然后,再将竹竿的顶上一段轻轻锤破,借篾刀之力轻轻扳开,把篾环放入其中,撑成一个纺锤形的空间,那里面是用来安置蜡烛的地方。接着,再用浆糊将纸糊在纺锤体的外面,既用于成型,也具有防风罩的功能。最后糊纸时,在一侧留有一可掀动的纸帘,便于安放蜡烛和进行点火的操作。

按照习俗,做好的蛴蟆灯都会放置在房间以外,可见虽然现在人们在形状上已经赋予蛴蟆灯千变万化的造型,但其作为祈福避祸象征的初始意味,还是被人们所牢记。夜色悄然降临,街道上人群慢慢聚集起来,人们手持各种蛴蟆灯,相互展示。

天色渐晚,人们用火柴点亮蛴蟆灯里的烛光,此时人群还要唱起蜞蟆节的歌谣:“(送蜞蟆)十四节,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摇嫩竹)”十四夜,摇嫩竹,你也生,我也生,我和嫩竹打老庚。你也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样长“;(摇嫩竹)”嫩竹爹,嫩竹娘,我与嫩竹一样长。“

吟唱之声随着队伍的行进穿过庙宇,蛴蟆灯汇成的长龙游动着穿过地头,接近水边,慢慢散开,如吸水之蛟龙,俯向水面。一只只蛴蟆灯被插进水田里,烟花绽放开来,孔明灯冉冉升起,有虔诚者手持彩灯,双手合十仰面对天,默默颂着心中的祈愿。

5、寒衣节和寒食节有什么区别 民间祭祀讲究

我们常常容易搞混一些节日,认为他们是一个节日,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节日,那么寒衣节和寒食节有什么区别呢?寒衣节民间祭祀讲究什么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寒衣节烧的寒衣怎么剪

寒衣节和寒食节有什么区别

意义不同

寒衣节:烧去衣物,来表示对于亲人的思念,送去温暖。

寒食节: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

时间不同

寒衣节是十月初一,寒食节是清明前一天。

寒衣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你可能感兴趣:寒衣节烧寒衣的步骤和方法

寒衣节民间祭祀讲究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你可能感兴趣:寒衣节烧包袱怎么写 烧包袱书写格式

禁忌事项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民间在十字路口烧五色纸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太阳出山前上坟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

另外,民间传统,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也是在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汉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