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详解:撒拉族宗教中的萨满教意识 撒拉族教派

来源: 更新时间:2023-11-28 20:10:52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详解:撒拉族宗教中的萨满教意识

2、典型的撒拉族建筑特点有哪些

3、撒拉族服饰特点有哪些

4、解读:撒拉族信奉什么教

5、详解:撒拉族的起源与传说

6、猜你喜欢:

1、详解:撒拉族宗教中的萨满教意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那是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寄托,是对祈祷厄运离去的信仰。当然,除此外,每一个人还有自己的意识,那是对事物的认知,信仰的来源。那么,你可知,拥有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撒拉族宗教中的萨满教意识是什么吗?随小编去撒拉族文化看看吧!

撒拉族信奉伊斯兰教,而且在撒拉族地区宗教气氛非常浓厚。但撒拉族人民并没有意识到在他们的深层思想意识中还残存有上千年前的斑斑点点的原始文化——萨满教意识。

天在撒拉族的观念中是很神秘的,有的说有七层,有的说有九层,而且一层高于一

2、典型的撒拉族建筑特点有哪些

在青海高原东部边缘,那里巍峨的小积石山环绕四周,滔滔的黄河水奔流其中,一块块碧绿的农田和一片片果林掩映下,村庄错落,阡陌相连,这就是我国撒拉族人的主要居住地。那么撒拉族的建筑有哪些特点呢?一起来撒拉族文化中看看。

花窗雕檐,篱笆做墙,这种以木、石、土和篱笆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设群落,集中在我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孟达大庄村。位于该村牦牛巷子的马进明家的篱笆楼,可以说是明代篱笆楼建筑的始祖。

晨曦中,清真寺晨礼的呼唤声响起,做完礼拜后,撒拉族老人马克赛木走出篱笆楼,在自家院落的核桃树下享受着高原冬日的暖阳。

撒拉族老人马克赛木来自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大庄村,古老的村落因撒拉族篱笆楼而闻名中外。

雕檐花栏、木柱梁架、斜置板梯、篱笆墙体,古老的篱笆楼散发着特殊魅力。撒拉族篱笆楼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融合了汉、藏及伊斯兰建筑的风格。

篱笆楼在撒拉语中叫“巴里奥依”,是利用当地木、石、土资源修建而成的高原少数民族古民居。篱笆木楼分上、下两层,上层设卧室、客房,楼下房间为仓库、畜圈等,房屋多为横字式、拐角式、三合院式,建筑以间为单位,体为座,群成一院。

据介绍,撒拉族篱笆楼具有防潮、防震、防鼠功能,粗犷古朴的篱笆楼有“墙倒楼不倒”的特点。据了解,目前,循化县有大小篱笆楼38处,其中明清至民国遗存17处。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撒拉族服饰特点有哪些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的服饰是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撒拉族根据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差异,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乃至不同的气候特点,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那么,撒拉族服饰有哪些特点?一起来撒拉族文化中看看。

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

撒拉族根据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差异,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乃至不同的气候特点,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最早的衣着穿戴,具有中亚游牧民族的风格,男子一般头戴卷沿羔皮帽,脚蹬半腰皮靴,身着“袷木夹”(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腰系红梭布。

妇女衣着同男子,只是头戴赤青缲丝头巾。尔后,男子一般穿宽大的短上衣或长衫、长裤,腰系布带,富有者则系绸带,头戴黑色或白色六牙帽等,脚穿平底布鞋。老年人多穿长衫,做礼拜时,头缠“达斯达尔”(头巾)。

青年男子爱穿白色的对襟汗褂,腰系红布带或绣花腰带,外套适体的黑色短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显得清新、干净而又文雅。结婚时,腰束用红、蓝缎子缝制并绣有各种花卉图案、缀有绣带的“绣花围肚”,脚穿绣花袜子和布便鞋。

中年妇女的衣服较长,裤脚一般触地,脚穿绣花翘尖的“姑古鞋”。青年妇女喜欢穿色泽鲜艳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绿色的对襟长或短坎肩,显得苗条俊俏,喜欢佩戴金银耳环、戒指和手镯等装饰品。

明末清初,妇女外出劳动时,用青布缠头,喜庆节日身披宽敞的绣有花边的披风。后来,改戴“盖头”,披在后面,有如风兜。“盖头”讲究精美,颜色因年岁而有所不同,一般少女和新婚妇女为绿色,象征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中年或婚后生有小孩的戴黑色的,象征成熟练达、沉稳持重;年长者多为白色,象征白净无瑕、自然朴素。

4、解读:撒拉族信奉什么教

撒拉族的先民从中亚迁来循化时带有伊斯兰的根本经典《古兰经》。这部《古兰经》是穆罕默德时代大贤奥斯曼亲手在精制羊皮上抄写的,撒拉人视为至珍。在撒拉族文化中撒拉族是信奉什么教的呢?接着往下看吧。

撒拉族笃信伊斯兰教,其先民从中亚迁来循化时带有伊斯兰的根本经典《古兰经》。

撒拉族原来没有教派之分,都属于逊尼派中的“阁的木”教坊制度。自清代乾隆年间,河州回族聚居区产生了“门宦制度”和一些不同教派后,先后传入了撒拉族地区,并开始了教派之分和教派之争。

《循化志》(卷八)说:“回教一而已矣,所法灭经三十本出自唐时其祖师马哈麻(即穆罕默德)所为,因民世守之。到乾隆初年,而河州回民始有前开、后开之异。……其始不知何时,然教自是分为二。”

“前开”是先开斋后礼拜,“后开”是礼拜后再开斋。“顾其异者,节目之不同也,无二经也。”《循化志》(卷八),乾隆年间河州回民马来迟从阿拉伯朝觐归来,倡诵“冥沙经”,并到撒拉族地区传虎夫耶派的花寺门宦。此后,撒拉族中的伊斯兰教开始分派别,源别支流日益增多,例如老教、老新教、新教,是根据教派所传时间而定的。除以上教派之外,另有哲赫耶一派。

在宗教制度和宗教仪式方面,撒拉族还有许多与其他民族和地区不同的特点。每个撒拉族聚居的自然村都建有清真寺,寺院的组织情况是:每个“海依寺”聘大学阿訇一人,二学阿訇一至二人,“满拉”若干人。此外,清真寺里还推选一个专门侍奉开学阿訇的人叫“穆扎维”,此人选须是精明能干、勤快麻利的。另外,撒拉族在宗教上曾有过一种名为“尕最”总掌教的教长制度。

撒拉族穆斯林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一整套宗教制度,实行念、礼、斋、课、朝五项功修,称之为“五功”或“五桩天命”;过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和圣纪节。

5、详解:撒拉族的起源与传说

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来的历史,被许多历史学家的考证所证实。撒拉族祖先到循化定居后,与当地的藏族、回族和汉族融合,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那么,撒拉族的起源和传说有哪些呢?一来撒拉族文化中看看。

相传七百多年以前,在中亚撒马尔罕地区有一个小部落,为首的头人是兄弟俩,名叫尕勒莽和阿和莽,在部落中威望很高,因长期受到当地统治者的迫害,于是他们率领同族的18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一本《古兰经》和故乡的水土一路向东,寻找新的乐土。他们沿途越天山,过嘉峪关,绕河西走廊,渡黄河,来到今循化境内。这时,天色已黑,又走失了白骆驼。

第二天,他们在街子东面的沙子坡下发现一眼清泉,走失的骆驼卧在水中,已化为白石雕像。于是,他们试了试当地的水土,发现这里的水土与故乡的完全一样,就在此地定居下来。历经艰辛的骆驼安详地静卧在泉水中,与他们日夜相伴。后来,人们便将这眼清泉命名为“骆驼泉”。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史称“撒拉族”、“撒喇”、“撒拉回”。原本与中亚的土库曼族,土耳其,鞑靼族和阿塞拜疆族是同一民族,元代迁入青海的撒马尔罕人与周围蒙、回、汉、藏等民族长期相处,相互融合,发展而成撒拉族。有语言,有文字。不过由于没重视自己的文字,所以文字没得到普及。

通用汉语文,信仰伊斯兰教。从事农业、兼营畜牧,注重园艺。喜狩猎,善编织、勤劳节俭、朴素、谦谨、待人诚恳,热情好客,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在历史上曾掀起苏四十三反清斗争等多次反压迫、反剥削斗争。县内的撒拉族是在清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反清斗争失败后,因逃难和婚姻关系从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街子、崖曼、西沟、白庄、清水、孟达、草滩坝、塔撒坡等地迁入的。

元代后期,世居中亚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撒鲁尔部落的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不堪忍受部落贵族的毁谤、排挤、倾轧,率领族人长途跋涉,辗转迁徙到青海循化定居下来。今循化街子地区保留着为尕勒莽和阿合莽建造的“拱北”、“拱北”附近一泓泉水称“骆驼泉”,是撒拉族祖先远途千徙而来的纪念。元时,撒拉族先民的首领已被中央王朝封为“世袭达鲁花赤”,“世袭百户”和“副千户”,成为本民族的统治者。明朝沿袭之,清朝时“尔最”(世袭总掌教)制和“哈尔”(长老、头人)、土司等构成撒拉族内部新的统治者。

明朝时,撒拉族为河州“招茶中马十九族之一”。每年纳马易茶。明初制定“金牌信符”制度,撒拉族领有金牌一面,每年纳马大约360匹。嘉嘉时领获金牌两面,纳马倍之。清雍正时终止。民国时期、征兵和兵款是撒拉族人民最沉重的负担,频繁的征兵,要款和徭役,逼得许多人倾家荡产,流落他乡。随着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日益尖锐,在历史上撒拉族人民进行了多次反抗斗争。共和国成立后,撒拉族人民获得新生。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撒拉族服饰  撒拉族服饰图片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