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一,紫禁城外风水格局
1.紫禁城来龙座山
紫禁城背面矗立着一座峰高45米的景山,原本就是皇城内的皇家御苑。在广阔的北京平原上,不算高的景山显得峻拔秀丽,原为北京城内登高观览全城的最佳去处。元朝这里只是座小土丘,名叫青山,属于元大内后苑。明成祖朱棣营建紫禁城时,以这座北京平原隆起的龙脉作为后靠山,并特意堆筑加高造景。这里是紫禁城之北是玄武的位置应有垂头入首,故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的泥土堆积在青山,形成一座东西伸展、两端略向南抱拢的五峰形笔架山,清代乾隆时五峰之上各建楼亭一座。由于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又是皇宫北边的一道屏障。因此,它又有皇城“镇山”作用,故称“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改为现名景山。
紫禁城内外景观大多是动用人工建造而形成。没有山,明人建造一座山,名曰万岁山;没有水,明人开凿一条河,名曰金水河;使它具备了依山环水,把“生气”汇聚在万岁山与金水河之间,紫禁城就在这片理想的风水穴场中建造。紫禁城外建皇城,皇城外建内外京城,城廓层层包围,使紫禁城藏风聚气,处于重重护卫的安全中心。创建了如郭璞所言“势来形止,前亲后依,为吉臧也”的理想风水环境。在优美环境中求得与自然的交融、平衡、和谐。
2.紫禁城外(皇城)明堂风水格局
明朝皇家按照正统风水术的要求,对北京城进行了总体布局规划,与自然和谐统一,使其更加雄伟美丽。皇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皇城城内有天安门〔原对应的还有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紫禁城、中南海、北海、景山、社稷坛、太庙等名胜古迹。虽说皇城的城墙没了,但皇城内的建筑仍基本保存完好,原有的格局没有变动。历史上的皇城是一座皇家宫廷建筑,是拱卫紫禁城安全和为封建帝王统治服务的皇宫外城。明清皇城的范围大致是:东起东皇城根,西至西皇城根,南达天安门红墙一线,北抵平安大街。皇城内建有左祖、右社,皇家御园(景山、三海)和各类官衙署。全部处于高大厚重的红墙包围之中,它们共同拱卫着神圣的紫禁城。
从合成的卫星照片上,可以清楚看到紫禁城外皇城之内的环境明堂风水布局。北依景山、西拥三海池、南面金水河。我们以紫禁城的太和殿为中心,“按上”传统罗盘。察看天盘可知:北海在的壬宫、乾亥宫,中海在辛戌、庚酉宫,南海在坤申宫。人工挖掘金水河把南海的水引向巽巳宫[很可能原先在乙辰宫]。由杨公《玉尺经》原理可知,这正是“辛壬会而聚辰”水局的完美格局。这三大御苑池水都属于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和帝旺等秀水到堂。充分具备了“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等优良风水要素。更有“生水朝堂,螽斯千古。官旺聚局,食禄万钟”的北京平原上的理想大穴地。明清王朝控制着全国政治经济命脉,各领江山250多年,与这良好的皇宫环境明堂风水不无关系。
二,紫禁城内风水格局
1.紫禁城的核心太和殿
紫禁城是皇城的中央之城,而紫禁城的中心又在哪里?通过卫星照片可测量出,紫禁城的黄金分割点就落在太和殿上。太和殿是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一般只有皇帝登基、册立皇后、每年三大节等重大活动时,皇帝才能亲临。太和殿就是俗称“金銮宝殿”,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百余种礼乐钟鼓齐鸣,极尽人间气派。太和殿高35.0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门,72根大柱,其中6根是缠龙金柱,是宫中最高大的殿。无论从太和殿在紫禁城建筑布局中最显要的空间位置,以及最宏伟的高大程度,还是从太和殿在宫廷中的崇高地位,都充分说明这金銮宝殿是整个紫禁城的核心建筑。
2.紫禁城内建筑风水格局
在紫禁城营建的时候,设计者基于风水格局的考虑,天然没有的就要人造,营造一个背山环水的风水布局。环绕在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宽达52米、深6米,是一条保卫故宫安全的“人造河”。内金水河从紫禁城的护城河中,经西北角楼下引入紫禁城内,流入太和门前。在罗经天盘中西北方乾位属金代表天。因此古人赋予金水河一个美丽的寓言:来自天河之水,通过金水河的流动,将“生气”源源不绝地引入紫禁城。曲曲弯弯地流经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殿、文渊阁、东华门等重要建筑和宫门前,既将生气导入城内,又形成水抱之势。内金水河全长两千多米,到东南角又流入护城河。人工营造合符传统风水布局中“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的上乘的流水状态。并且内金水河所经过的罗盘宫位与城外的格局完全相同,其出水口又落在“乙辰”方位。也就是说紫禁城内建筑风水,同样也是“辛壬会而聚辰”的风水格局。不过四周环绕着宽大的护城河,虽有安全功用,却有些不利的风水因素。
紫禁城建筑严格地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进行布局。紫禁城中轴线,是规划紫禁城全部宫殿及北京城的基准线。紫禁城内的朝政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寝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均位于中轴线上。其他宫殿若不建在中轴线上。也是严格按照对称规则,分布在中轴线两端。整个紫禁城建筑都按照坐北朝南统一布局。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桥造型像一张巨型的弓,也意味着金水朝拱护主的观念。紫禁城与外城的通道只有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和午门,位置分别设在天盘的坤申、壬子、乙辰和丙午宫位,传统风水对阳宅门户的特殊设置可见一斑。
三,紫禁城中轴线偏离缘由
近年来,许多媒体陆续报道了一直被认为是正南正北贯穿紫禁城和北京城的中轴线,实际上并没有与地球子午线重合,而是中轴线有点“歪”了。从卫星图片中,也可看到紫禁城中轴线明显的偏离了。它和地球子午线之间是有一个夹角,经中国测绘科学院夔中羽研究员实地测定,这个夹角为2度10分。从南端永定门起始点,向北延伸时呈逆时针方向偏离子午线,直到终点钟楼位置,偏离了子午线约300米之宽。
关于中轴线,据《周礼》中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以为民极”,是说国都的方位必须辨定正位,也即是中轴线要正。所谓正,就是都城中轴线应与所在地的子午线相平行。但航测专家指出,自元代始至清朝亡,共有33代皇帝的龙椅事实上是坐歪的,即皇宫并非“正南正北”朝向。据报道,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北京的规划部门就已经发现了南北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经过测量证实,当初的东、西两城墙也不是正南正北,均与北京中轴线平行。也就是说整个北京城并非正南正北的。这对于人们的常识造成了冲击,人们不禁要问:这种现象是人为所造?还是失误所致?
据有关资料,元大都皇城的勘定规划,由通晓天文地理的刘秉忠、郭守敬和赵秉温等师徒主持。规划严整,规模宏大,南北中轴直线贯通,东西建筑对称排列,街道整齐划一,泾渭分明。为以后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皇城的营建,基本以元大都为基础,皇城内东城墙和西城墙均是在元大都土城基础上包砌城砖筑成。清沿用明城,中轴线也未改动,至今已有730多年。
以上对中轴线的疑惑,不知风水的现代测绘专家自然是不知其然,不了解中国正统风水学原理的同样是不知所以然。那么紫禁城,以及北京城的中轴线为何偏离了2度10分呢?实际上,中国传统风水术的勘测布局常用的是指南针罗盘,它的磁极北与地极北(子午线)存在着角度偏差,即磁偏角,并因各地的经纬度不同而不同。北京的磁偏角为5度50分西,北京城中轴线偏离子午线2度10分,两数相差就是3度40分,这就是紫禁城及其北京城中轴线所在罗盘的周天度数。风水罗盘地[磁]盘的“正子午”为357度30分至2度30分周天刻度之内,即七十二龙的戊子龙。而2度30分至7度30分之间,属于七十二龙的“庚子龙”,紫禁城中轴线所对应的罗盘周天度数正落在其间。这与在实地罗盘所勘测到罗盘周天度数是4度,为子山午向兼癸丁的庚子龙是完全一致的。
为何中轴线既不是地极的正子午,也不是磁极的正子午呢?这正是中国正统的杨公风水术的玄机所在:庚子属土,水土同卦、龙水连珠,紫禁城的龙穴砂水共同组成了“辛壬会而聚辰”风水格局。这就是紫禁城、皇城,以及北京城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真正的原因所在。其实所谓的中轴线正子午的观念,是非正统风水术以及历来诸多行外的社会人士长期误解所致。
以上通过应用现代先进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分析探究,“鸟瞰”紫禁城内外的地形地貌,纵观紫禁城内外环境的龙穴砂水、建筑景观状况。不难发现:紫禁城的坐向和内外风水格局,是充分利用环境自然条件,依照中国正统风水术的原则要求而布局建造的。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世界文化遗产,举世无双的北京紫禁城,在建筑风水文化遗产方面,至少蕴藏着如下三大风水玄机:
(一)紫禁城外[皇城]环境明堂风水格局是:辛壬会而聚辰。
(二)紫禁城内的建筑风水格局特征同样也是:辛壬会而聚辰。
(三)紫禁城以及北京城中轴线偏离的缘由是:紫禁城及皇城在布局规划中,应用了杨筠松创立的中国正统风水学原则,其坐向[即中轴线]按照龙水连珠同卦的要求,而有意所为的。
总而之言,原来紫禁城内外和谐吉祥的风水格局,就是创造性地应用中国风水祖师郭璞《葬书》所述的良好环境风水原则,以及风水宗师杨筠松《玉尺经》所云完美的风水格局。紫禁城,是按照中国正统风水理论指导布局,而建造的中国皇宫建筑群的经典杰作。她通过巧妙的布局建造,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和谐,充分地利用了自然山水的生旺之气,以达到地灵人杰的吉祥效应。明清两代统治者在这里实施长达500多年的皇权统治,与居住在这地设人造的优良建筑风水环境的因素不无相关。紫禁城,她承载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艺术精华,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正统风水学的玄妙智慧。紫禁城风水建筑的丰富内涵,对我们辩证地继承与应用中国传统风水遗产精华,因地制宜地建造和谐吉祥的建筑风水环境,具有不可多得的典范与借鉴的重要意义。
结善缘请关注我,将会给您带来好运势!周易、玄学不是迷信,正确利用易经风水,化解命中难题。个人运势预测、事业运、财运、桃花运生旺、婚姻缘分分析以及学业运问题的化解等方面的问题可私信咨询我。
声明:本文为妙悟原创,未经许可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