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人体的血气能量依高低水平分为五个等级,由于古时候数字概念不是很普遍,因此用阴、阳和虚、实来表达。接下来我们用现代的语言说明这些区分的等级。读者可以自己尝试将自己的情况分类,了解自己处在什么样等级的血气能量水平。
健康水平
用中医的眼光来说,这样的人各方面都很平衡,不偏阴也不偏阳,不偏虚也不偏实,平衡是中医追求的目标。因此这是最健康的等级,这个等级的特征是身材匀称,脸色红润,脾气温和,作息规律。由于人体有很强的防御力量,各种外来的疾病不容易侵入,不容易生病。一般很少见到这样的人,也许练太极或气功有成的高人才有这样的身体。
阳虚水平
血气低于健康水平,造成血气下降的原因很多,如睡眠太晚,或长期营养吸收不良等。这时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和疾病侵入的能力很接近,在伯仲之间。因此有外来的疾病侵入时,人体仍有能力抵抗,但是不像健康水平的人一样可以很快的击退疾病,会在人体的各个器官发生激烈的战事,因此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症状。有些人由于身体经常有这种战事的现象,传统上会认为他体弱多病。一般经常感冒甚至发烧的人,或者有过敏性体质的人,都是处在这个等级里的血气水平。
阴虚水平
血气下降的趋势长期不能扭转,血气降至低于阳虚的下限后,由于人体的能量太低,诊断维修系统无法完全正常工作,疾病入侵或器官的损伤如没有立即的危险,就暂时将之搁置。这时的血气只够维持日常工作或活动的需要。一般的疾病侵入时,人体并不抵抗,疾病长驱直入。由于没有抵抗的战事,因此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疾病症状,但是会在人体的肤色、体形及五官上留下痕迹,有经验的医生能够识别出来。
这样的人是目前工商社会的最大一群。许多人都觉得自己非常健康,有无穷的体力,每天忙到三更半夜,尽情的透支体力也不会生病,这些现象就是典型阴虚水平血气能力的症状。
这种血气水平的人,愈晚精神愈好,这是由于人体日常产生的血气无法支应每天的透支,只好从人体原来储存的火中提取。比较通俗的说法,这一级的人并不是没有病,而是没有能力生病。
每个人可以在这个血气水平维持的时间长短是不同的,一方面要取决于幼年或年轻时的生活作息是不是正常,是不是储存了足够的能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他平时是不是会抽空休息,补充能量。
农村长大的人,比城市长大的人,可以经得起更长时间的透支,这是由于农村长大的人,在幼年时的睡眠较早,身体储存了较多的能量。现代的孩子,比上一代都晚睡,将来可以透支的能量必定较少,生大病的机会一定比较多也比较早。
阴阳两虚水平
由阴虚的状况继续消耗能量,等到储存的能量即将用尽的时候,也就是火快用完了,就到了阴阳两虚的水平。这时人体会经常处于疲倦的状态。这个时候人体为了取得必要的能量,会到肌肉里或其它部位,淬取能量。
这时的能量用尽,指的是在安全库存的范围内的低水平,不是真的完全用尽。人体的能量透支到了这个水平,会暂时停止能量的透支,使身体出现很容易疲倦的状态,强迫人体增加休息,这是一种人体的自我保护措施。
血气枯竭水平
由阴阳两虚的血气水平再继续下降,最终降低到中医所说的阴阳大虚的水平,用比较白话的说法,就是血气枯竭。这时人体血气虚亏导致肝火旺,夜间难以入睡,越晚精神越好。这个阶段的肝火旺,所透支的能量是超过了人体安全库存下限的透支,身体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阶段,才会不得不透支各种可能转化的能量。这时越不睡觉,人更虚,肝火越旺,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胆经阻塞引起胆汁不分泌,所吃食物无法转化为造血材料,营养难以吸收。
这个阶段的患者,由于连控制五脏六腑的能力都丧失,发生的都是非常严重的疾病,而且多数是目前医疗系统无能为力的。例如各种癌症、肾衰竭、中风...等。由于血气枯竭,同时对五脏六腑都到了失控的地步,因此很容易演变成各个脏器在很短的期间里陆续发病的并发症现象,其实并不是第一个发病的器官拖累了其它的器官,而是各个器官同时都达到了发病的临界状态,一发不可收拾。
血气的上升和下降
人体的血气下降,速度很慢,数以十年计。但是上升却很快,数以月计,就像我们手机一样,充电5分钟可以通话两小时,充电时是以分钟计,使用时却以小时计。在血气上升至阳虚之前,如果能依照我们的要求,每天早睡早起,加上勤敲胆经,则血气将很快就能上升,通常一个月的调养,自身就会有体力和精神明显改善的感觉。四、五个月,就有很好的效果,旁人从气色就能看出明显的差异。
多数的患者在一年之内都能到达阳虚水平。当血气到了阴虚水平时,由于身体开始处理部份较严重的潜在疾病,因此上升的速度大为降低。到了阳虚水平,则开始处理更多的疾病,血气上升的速度更慢。每个人的上升速度,视每个人的疾病种类、轻重程度和生活作息的改善状况,需要不同的康复时间。
处于任何一个血气水平的人,只要能将血气从下降的趋势转变为上升的趋势,假以时日,血气的水平会不断上升。多数内脏的疾病也就是慢性病,只是不同程度低血气水平的症状。因此,只要提升了血气水平,各种慢性病都有康复的机会。
TAG:五个血气水平的疾病和症状 中医养生 气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