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稳定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学会控制情绪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才是最有利的,要知道,情绪稳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铠甲。
那天,我正在厨房准备晚饭。5岁的儿子兴高采烈地叫我:“妈妈,看!下雪啦!”
我跑到客厅一看,到处都是白色的碎纸条。儿子站在椅子上,拿着撕成一条一条的纸巾到处扔。原来,他在模拟下雪的场景。
要是平时,我可能会和他一起玩。可是我上了一天班,又累又烦。
看到这一片狼藉,我更是怒火中烧,就冲他大声呵斥∶“不要再撕了!”
儿子本以为我会和他一起欣赏“下雪”,没想到我是这个反应。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板起脸,哼哼唧唧地发起火来,还用头撞我。
我一点没有防备,被他撞得一痛,终于忍不住打了他的屁股。
其实我打得不重,他却大声哭了起来。可能看到我真的生气了,他有点害怕,伸出手抱住我的腿,眼泪汪汪地说:“我不弄了,不弄了。妈妈在,妈妈在。”
当看到他眼里的害怕和讨好时,我心里也不好受。其实这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实在没必要为此火冒三丈,让他恐惧,让自己烦闷。
我也会反思:为什么有时候我会忍不住怒火对孩子动手?
01.父母明知道打孩子不对
为什么还是会动手
很多父母都会有压不住火想动手的经历,辅导作业、出门游玩,孩子总是有那么多“不听话”的时刻。
而忍不住动手打孩子,大多是因为孩子的“不听话”让父母心生怒气。
写个作业写了三个小时,怎么能这么磨叽?
说了不能去水边还要去,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每天回来都一身泥,能不能让我省点心?
其实,这些愤怒不仅来自孩子的问题行为,也来自于父母对自己的无能为力——为什么我连一个孩子都管不好?
孩子做了错事却不听管教,提醒了几次还是不改正,我们会觉得家长的权威受到挑衅,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孩子行为的失控,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无能。正如萨提亚所说:与愤怒相伴的情感通常是伤害和恐惧。
然而,父母对孩子发火,当然能发泄情绪,逞一时之快,但是对孩子来说,却可能造成影响一生的创伤。
年幼的孩子是不会主动对破裂的关系进行修复的,关系的复原,只能依靠大人。
而且,很多父母在愤怒动手之后,会产生很多自责、后悔、愧疚,这更需要父母主动修复有了裂痕的亲子关系。
首先我们要知道,父母不是圣人,也会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永远不发火,永远温和且坚定,永远冷静不失态......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即使发了脾气,也能及时去化解可能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
02.三个原则
修复你的亲子关系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提出了“矫正错误的三个R”原则,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
1)承认(Recognize)
当我们去同理并描述孩子的感受时,他会感到你在乎他。共情,能让他感受到被懂得,被爱着。
当孩子愿意描述自己的感受,他才会更愿意正面的和我们沟通。
同时接受事实。如果你当时很生气,也请接纳自己,告诉自己:“我很生气!我有权生气,我接受我生气的现实。”
你也有自己的情绪需要,不必过分内疚或者羞愧,要让孩子知道你对他此时此刻的情绪反应是什么。
当然,你也要向孩子承认“我犯了一个错误”。
比如,你可以这样说:“刚才妈妈打你了,是妈妈不对,是不是让你不高兴了,你是不是还在生妈妈的气呀?”
2)和好(Reconcile)
诚恳地向孩子道歉,坦诚你的错误。只要我们示弱,孩子是很容易原谅我们的。
你可以蹲下来跟孩子解释刚才自己为什么发脾气了,请求他原谅自己的一时冲动。不必担心这会损害我们的威信,事实上,勇于认错只会增加我们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度。
比如你对孩子说:“宝贝,对不起,妈妈向你发脾气了,刚刚有没有吓到你?现在心情还好吗?”
3)解决(Resolve)
父母大部分向孩子发火的初衷,可能是想要更好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所以,在前两步做到位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一谈,共同商议解决办法,找出问题的症结。要让孩子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问题的制造者。
比如,你可以说:“下一次出现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也可以让孩子来提醒我们自己:“妈妈当时太生气了,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妈妈以后会努力。下次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你要怎么来提醒妈妈呢?”
最后,拥抱孩子,对TA说“我爱你”。
“妈妈(爸爸)永远爱你!”——这是修复亲子关系的魔法咒语。
父母对孩子发火,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恐惧感。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并不会明白自己是错在哪里,只会担心爸爸妈妈发火是不爱他,或者不喜欢他了。
因此,在这个时候父母要肯定地告诉孩子,无论爸爸妈妈是不是发脾气,都一样的爱他。
以彼此拥抱收尾,这才是爱的互动,真正的修复。
03.养育好孩子之前
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有一个比喻说:把钉子钉在一个地方之后,你用再轻柔的动作把钉子拔出来,被钉的地方还是有一个裂痕,再也修复不回原来的样子——因为损坏已经造成了。
就像家长打完孩子,用再好听的话安抚孩子,孩子依然会受到伤害,因为伤痕已在。
所以,管住钉钉子的自己,才是最根本的源头。
所有的关系,都是你和自己的关系,你不曾给予自己的,也无法给予孩子。只有当你自己拥有好情绪,或者调整情绪的能力,才不会把坏情绪传递给孩子。
照顾好自己,悦纳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好孩子。
当你发现自己身心的过载之前,不妨尝试:
1.觉察:留意自己的预警信号,你是不是已经觉得身心疲惫?是不是要做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
2.暂停:采取任何可以让你重获平静的手段,比如做几个深呼吸,出去走一走或做瑜伽,或者找朋友倾诉一下。
3.联结:让自己放松下来,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联结。如果你感到生气,找到那个让你生气的想法,因为它才是让你生气的根源和助燃气。
4.行动:重新跟你的意愿和目标连接,从那里开始采取你的下一个行动。
无论自己有多忙,每天记得给自己至少十分钟的放松,打破自我牺牲的循环模式。
你可以静心冥想、阅读书籍、欣赏自己的努力,体谅自己所面对的挑战,或者庆祝一下,你是如何满足自我需要的。总之,做些可以滋养自己的事情。
育儿先育己,悦人先悦己。最好的亲子关系,莫过于鲁米的那句诗:在对与错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和你在那里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