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事总爱哭怎么办?为什么孩子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哭闹呢?孩子已经逐渐学会了说话,但是稍有不满还是会哭闹。如何才能让宝宝情绪稳定,不那么爱哭呢?
育儿专家剖析答疑:
哭是人类应对情绪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人字头上顶着两张口,可见付诸于口的强烈。从我们呱呱坠地的第一刻,就用哭的方式宣告了从被子宫保护着到要直面世界。那么对孩子来说,究竟是什么需要付诸于哭呢?
婴儿无法运用语言来表达需求,于是渴了、饿了、冷了、尿了等等感受和需求都用哭来表达,而妈妈也会从孩子的哭中听出了不同的需要然后回应。所以哭泣的停止可以看作是宝宝的需要被看到并被满足的标志。
但是等到了可以用语言来表达需要以后,为什么有的宝宝还喜欢用哭来表达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何让爱哭的宝宝停下来。要纠正孩子爱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潜在的诱因都有哪些:
回应孩子不及时
婴儿用哭声来表达需要,是因为无法用言语表达。那么对于已经拥有了相当程度的语言能力的孩子来说,为什么还要用哭来表达呢?这一方面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无法获得关注和满足,这让他认为用“说”的方式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需要,于是只好回到最原始的方式,选择人生中最早获得的能力,通过哭来获得关注。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就需要先反省一下自身,看看是否出现过对孩子的回应不及时,等到孩子开始哭了才理会的问题。因为这其实变相鼓励了孩子对哭的使用。
父母对“哭”刻意回避
如果父母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一直被教育,哭是软弱、无能的象征,尤其是对于爸爸一方,从小一直被叮嘱“有泪不轻弹”,这无形中让我们把“哭”放在了一个不那么光彩的位置。于是我们对于孩子的哭也往往报以厌烦和回避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是能被孩子感受到的。
如果每次孩子一哭,父母就想尽办法制止,那么就等于告诉孩子哭是万能的工具,只要一祭出这个法宝,立即就能得到满足,久而久之让哭闹成为了习惯。
分析过了这些导致孩子哭闹的原因,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更恰当的表达方式呢?
先接纳,再引导
有些孩子天生敏感,情感丰富而细腻,对于他们来说,哭泣有时候仅仅是情绪的宣泄,所以我们只要静静地陪伴在一旁就可以了。情绪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父母的陪伴和包容能够让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能够充分地处理情绪背后的各种心理动机,并在接纳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孩子情绪的耐受力,才能减少哭泣。
比如,孩子在小区中和小朋友一起玩儿的时候,因为抢玩具哭了起来。这时你就需要把ta先抱离,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通常这会让孩子哭得更厉害,而你要做的就是等孩子的情绪高峰期过后,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问一问孩子“刚刚的事让你不高兴了,对吗?”、“那个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你很生气,对吗?”……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看到、被理解。
把不快乐说出来
内在的诉求需要语言表达能力的支持。对于言语功能稍显不足的孩子,父母可以引导他们发展语言的丰富性,比如当哭泣的情绪消散后,尝试着用语言和孩子沟通发生了什么,以及还可以怎样处理。这样不断地示范恰当的情绪处理和语言沟通,孩子自然也会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加自信,从而放弃哭泣这个方式。
还以刚刚的场景为例,在得到孩子的回应后,也跟孩子说出你的感受——“你刚刚这么做,妈妈很惊讶也很生气。”正视负面情绪,把不快乐说出来而不是做出来。
父母学会控制情绪
爱哭的孩子特别敏感,极易被大人的焦虑、紧张、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因此父母自己先要学会控制好、平复好自己的情绪。如果已经表露出了不开心,应该立即对孩子解释,免得孩子不断地猜想。
最后,如果我们已经想尽办法尝试但情况仍没好转,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孩子,因为或许他此时就是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让自己感到安全。而当我们接纳了这一点,事情反而会变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