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过渡环节有哪些?作为家长,要怎么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顺利过渡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的过渡期呢?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在教育环境,学习制度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就形成了一个坡度。我们以前读完幼儿园,在上一年级之前,都是有一个学前班要上的,而这个学前班就设置在小学校园里,这为幼小衔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在小学的校园里,已经没有学前班可以上了。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相当于以前的学前班,这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
大家都知道,在幼儿园,都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学,则是以正规规课业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的教育。两种的不同需要儿童身心的调整来适应,而这种适应就是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如果衔接不当,会导致孩子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种种问题,身体上的不良反应是:孩子会容易疲惫、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心理上压力大、自卑、厌学;社会适应性方面表现出:孤僻、不敢跟人说话、不爱与同学沟通。这些问题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做好幼小衔接很重要。
怎么才能让孩子顺利过渡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的过渡期呢?1.鼓励孩子上小学,激发他们的向往之情
一般说来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他们内心对于小学时非常向往的,他们会羡慕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哥哥小姐姐们,渴望新的书包,新的铅笔盒,新的衣服,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家长在这个时候可以时常以鼓励的口语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例如:
在女儿读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们在小区门口等校车,通常会看到很多小学生也在等校车,这时,我常常会趁机鼓励孩子说:以后你也会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在小学的校园里面认字、数数、学很多知识,你也会跟他们一样聪明一样棒!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孩子们过的都是集体生活,而且都是被老师照顾着的,幼儿园的老师整天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等等。这些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则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小学的老师主要是传授知识,小学有很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控能力。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要开始慢慢培养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如厕,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自己收拾好。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家长也不要着急去帮助孩子解决,而是先引导他们,然后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不可能随时陪伴照看孩子,在进入小学后,他们需要自己去处理他们遇到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上的问题。
3.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生活更加独立、自主和多变,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他顺利、成功地展开新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
-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多和陌生人见面,消除孩子对陌生人的畏怯心理。
-
多让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增强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
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见闻,诱导孩子也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事物分享自己玩具。
-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邀请自己的小伙伴到家里做客,让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待小伙伴。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话着实让家长渐渐趋于浮躁,开始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只重知识、不重能力导师的后果是孩子迟迟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我们从小学老师处采集了很多鲜活的例子:忘记去上厕所;不会自己收拾书包;发言不举手;文具四处丢;吃饭动作慢;忘记老师交代的任务;找不到厕所。
但根据我们从小学了解到的情况看:孩子上小学以后,在知识上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差别更多的还是在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上。因为孩子进入小学后,对文具的管理能力、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在幼儿园阶段,自我管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一定比识字、学加减更重要。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一句话:但凡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由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想的,应该由他自己想。以为孩子到了大班年龄,是有能力完成一些较复杂的事情,是能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的,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用具和学习物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