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
(1)上消化道出血:
量少时多仅有黑便,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达到一定量时可出现呕血。因上消化道出血时,血中血红蛋白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结合成为硫化铁,大便呈柏油样黑色,但如出血量大,肠蠕动过快,则出现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的血便。洗胃后胃抽取液带有鲜血时则为胃以上消化道出血,但应排除因胃管对黏膜的操作性损伤。
(2)下消化道出血:
多为较鲜红或鲜红色的血便;当下消化道出血达一定量,且存在出血部位以下的梗阻时,可反流至上消化道而出现呕血,常带有胆汁。此外,还应参照失血量与呕血和(或)便血性状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下消化道出血还应排除肛门、直肠或乙状结肠的出血。
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疾病及临床表现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应有原发的危重症表现(如重症感染、硬肿症或呼吸窘迫综合征),伴有皮肤以及穿刺处止血困难、凝血功能和DIC检查异常。
(2)新生儿出血症:
新生儿出血症多在生后2~6天出现呕血。早期出血量不多且无重要脏器出血时,小儿一般情况良好。当出血量多时,除呕血外,还可有鲜血便,以及贫血所致全身症状,亦可继发DIC。
(3)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
常见于2~3个月时,单纯母乳喂养、长期用抗生素、胃肠道外营养的婴儿。临床上可见采血部位止血困难,发现出血予维生素K1静脉或肌内注射,输新鲜全血或干冻血浆,可较快止血。
(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多发生于早产儿,足月儿于喂养不当或严重感染时也可发生,临床多以腹胀为首发症状,随后出现呕吐、便血等。
(5)凝血功能异常性疾病:
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等。相对较少见。临床上常伴有全身出血倾向,查凝血全套以及血常规等可以鉴别。
(6)消化道出血性疾病:
①反流性食管炎:轻型一般不会发生消化道出血,但长期慢性的反流性食管炎则可发生,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呕吐,常伴有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落后。
②应激性溃疡:有引起危重症(如缺氧、颅内高压、严重感染等),以胃内咖啡渣样液体常见。可随原发病的好转而好转,临床一般给予洗胃和保护胃黏膜的治疗即可。
③急性胃肠炎:早期以呕吐和腹泻、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或为侵袭性病原菌感染时可出现便血和呕血。
④肠套叠:临床上首先表现为阵发性哭吵,难安慰,随后出现果酱样大便。肠道彩超或空气灌肠下拍片可确认。
⑤过敏性肠炎:多为牛奶蛋白过敏,以间断血丝便常见。如不即时处理,可发展为慢性腹泻,并出现营养不良等。查食物过敏原特异性抗体可明确诊断,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可以避免。
⑥先天性巨结肠:临床以腹胀为主,当腹胀严重,伴发坏死性结肠炎时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
⑦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发生于早产儿,足月儿于喂养不当或严重感染时也可发生,临床多以腹胀为首发症状,随后出现呕吐、便血等。
⑧乙状结肠、直肠及肛门疾病:多为息肉,肛门直肠瘘,肛裂引起血便,以鲜血便为主,常附于大便表面。
⑨肠道畸形(肠道的血管瘤、动静脉瘘、重复畸形等):此类疾病平时多正常,在饮食不当或肠道感染或其他因素诱发下出现消化道出血,且多为急性较大量的出血,需紧急处理,防止休克的发生,在出血间隙期需明确病因后给予相应治疗。
全身性症状
(1)失血相关症状:
除呕血与便血等上述表现,还可由大量失血而引起一系列的全身性症状。最常见的是贫血,根据失血量和速度的不同,贫血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慢性失血时,常仅有贫血,临床可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大儿童可出现易疲倦、乏力、异食癖等。急性失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的1/5以上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临床表现为心率增快、四肢末端发绀、发凉,血压下降、皮肤花斑、精神萎靡和烦躁交替出现等,需紧急输血和抗休克处理。
(2)其他:
原发病的相关临床表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