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开学,许多宝宝都要开始走向幼儿园,在上学前,无论是宝爸宝妈还是宝宝都需要做好准备。那么入园前宝宝应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是小朋友的第一个人际小场所,对于初入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将经历“翻天覆地”的环境改变。他们接触的人,由熟悉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变成了陌生的老师和陌生的小玩伴。倘若小朋友缺乏一些基本的能力,比如无法与人交流,会加重孩子入园的焦虑,阻碍孩子适应新环境。所以,在入园前,小朋友们最好能做到:对内,有照顾自己的初级能力;对外,能与他人交流,其次是情绪,还有就是有最基本的安全意识。
孩子们这些基本能力,目的是帮助他们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不适感,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为方便父母们对照,幼儿说把孩子入园前的基本和必备的能力,分解成具体的“能力清单”。
看看你家小宝贝都准备好了吗?
1、能听懂普通话
普通话是我们的“大众语言”,无论在哪个城市的幼儿园,老师们都懂。建议父母们从宝宝期,除了教宝宝家庭语言,最好也教普通话。不少父母曾经担忧地问幼儿说,婴儿期宝宝说多种语言会不会妨碍宝宝的语言发展,答案是不会。美国知名早期教育专家Burton White有研究为证,他认为,多语言中成长的宝宝,可能流利说话会慢一些,但5,6岁时能赶上步伐。
对于初入园的小朋友,如果经历“鸡同鸭讲”的困境,不仅会让孩子更焦虑,还增加了孩子对新环境的抗拒。
2、有基本的生活技能
初入园的孩子,如果还处于随意排泄的困境,比如随时随地尿湿裤子、拉粑粑;习惯奶瓶、不懂拿杯子喝水;吃饭还要等待老师喂;睡觉不懂脱鞋子、脱衣服……不仅会加重老师们的工作量(繁忙与坏脾气常常是正比例的关系),还可能会招来其他小朋友的嘲讽和排斥,最终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人际交往的热情。这相当于给孩子生命初期的人际圈,蒙上了一层灰暗。当孩子自我感觉能胜任,会带来自信。相反,便丢自信。
想起了亲戚家一位小女孩几年前的经历。有一天,她从幼儿园回来,一进门就崩溃大哭。众人问怎么回事,小女娃越解释越委屈:“我吃饭时不小心地拉了粑粑……呜呜……其他人说……说我是‘屎壳郎’……呜呜”虽然老师很有爱心,帮她清洗了裤子,但孩子便落下了“憋屎”的坏习惯。因为小女娃为了不想让其他小朋友嘲笑,干脆不在幼儿园拉粑粑了,小侄女也因此惹上了便秘的顽习。
3、情绪不会太坏
有些孩子如果情绪自控力太差,比如玩具拼不好就崩溃、铅笔掉了就大哭、喝水湿了衣襟便发怒……这些情绪过于强烈的小朋友,特别容易在幼儿园有交往“小障碍”。
因为老师们更偏爱乖巧的小朋友(将心比心,我们作为父母也更偏爱好脾气的孩子),并且,在娃娃群中,那些总像“炸雷”般的小朋友,会非常轻易地遭遇排斥和孤立。所以,父母们如果想让孩子在幼儿园有良好的人际,那么在孩子入园前,最好有意识地帮孩子管理情绪。
我有一位朋友,她家的小女孩在入园时也是“炸雷”。但小女孩有个好“善后”,就是每次发脾气后,能及时跟身边的小朋友和老师道歉。有一次,老师帮她扎头发,不小心把她抓疼了,小女孩大哭抗拒。哭完后,小女孩真诚地跟老师道歉:“老师,我刚才生气了,真的不好意思,以后请你提醒我哦!”老师们也被她感动了,她们大概从没见过这么小的小不点,能在生气后主动跟人道歉的。
4、知道基本的生活安全常识
小手不能碰触电源、地上湿漉漉不要跑、开水滚烫不能喝、吃饭时不要打闹、跟小朋友玩耍不能推拥、睡觉时太热要脱衣……这些基本的安全常识,不仅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方式,也能减少人际矛盾。
因为老师们管理的小朋友太多,有时看管不过来,如果小朋友对安全常识一无所知,便容易发生意外。
5、对不认识的人有防范意识
孩子遭遇拐卖,常常发生在上学或放学途中,有时也会发生在幼儿园的集体郊游中。
前年,我在街上遇见一位崩溃大哭的老太太,老太太哭得撕心裂肺,让人揪心不已。原来,老太太在放学途中把孙子丢了。老太太接孙子回家时,路上临时肚子痛,进了一趟洗手间,小男孩进女厕不方便,老太太便千叮万嘱让孩子在门外等,结果几分钟出来,孩子便不见了。后来,老太太在厕所附近的一间糖果店发现了孩子的一顶小帽子,但仅仅只是一顶小帽子。
所以,从小告诫孩子对不认识的人有防范意识,入园前父母们还可以陪孩子演练一下。
6、学会初步的性保护常识
初步的性保护尝试,包括:
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不能进同一个洗手间;
不能随便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裸露,尤其是隐私部位不能让人碰触;
有不舒服或怪怪的感觉时,要第一时间告诉爸爸妈妈;
跟小朋友玩耍时,不能把玩隐私部位……
这些初步的性保护常识,在入园前最好也让孩子了解。
以上六项,看看你家孩子还差哪项?有爸妈说,后面3项不是老师会教吗?一般来说,幼儿园老师会慢慢教的,但父母提前教会孩子一些初步的自我保护常识,能更好地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因为有些伤害,很可能在老师还未教之前就发生了。
小鸟儿学习飞翔时,最糟糕的莫过于展翅时才发现羽翼营养不良;在对的时机,赶上成长的步伐,孩子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