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能时刻照保护孩子,最近因为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发生,我的朋友圈,天南海北,毫不相干的人,对这件事情都非常愤怒。因为她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妈妈,下面看看要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
根据爆料出来的监控视频,我们可以清晰地目睹这位老师的暴行:
11月1日,一名身着黄色衣服的女老师把刚进教室的一名小女孩的书包用力扔在地上,随后用力打了孩子头部,推搡中致使女孩头部撞到桌角。
那个十几个月大的孩子,被强制往嘴里塞芥末。这种成年人都受不了的刺激味道,可想而知孩子是多么的痛苦。
老师恶狠狠的把小女孩的书包扯了下来,扔到了几米外。又粗暴的扯那个小女孩的辫子,导致孩子的头磕到了桌角上。
他们还都是孩子啊,有的甚至还不怎么会说话,他们做错了什么,这位老师竟然能够如此忍心虐待。
可怕的是,这段监控录像只是无数个片段里的其中一段。
在其它没有被爆出来的监控当中,还记录着多少数不清的虐童暴行?
果然,事件发酵不久,就又爆出了被虐孩子家长的亲拍视频。
“你吃了这个东西没有?”
“吃啦。”
“这个味道好吃吗?”
“不好吃……”
“彩虹班的老师给你吃过吗?月亮班的老师给你吃过吗?”
“吃过呀,都吃过……”
“这什么味道的?”
“疼。”
家长询问孩子在托幼所被喂了什么?
孩子用天真无邪的语气,讲述她所遭到的虐待,无比心痛之余,还透露出一个更为骇人的讯息:
这种虐童行为,并不是个体作案,而是集体施虐。
“彩虹班的老师和月亮班的老师都喂过……”
我不敢想象那个画面。
那些把孩子视为珍宝的父母,本以为孩子能在一个美好安全的环境中成长,但是现在却惨遭这样的暴力,而且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作为父母,他们的心该有多痛。
事后,在道歉会上,孩子的妈妈气到站都站不稳,由朋友扶着哭诉:“我们家17个半月大的宝宝…半个小时给宝宝喂了半管的芥末,一个小时拉了六次,10分钟一次,老师还不给宝宝换尿布……”
我想这些孩子们也不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们,要把他们送到这个宛如地狱一样的地方。父母们也不会知道,他们一心信任的老师们,竟然会如此残忍的对待他们的孩子。
父母们满怀着信任把孩子交到你们手里,希望你们带他们感受更多的快乐、更大的世界。
结果,你们就这样对待家长们的信任和嘱托?
到底有多丧心病狂,才能做出如此让人发指的行为!
关注这个新闻的过程中,我的忍耐底线一次次被刷新,我的愤怒值也直线飙升。
我无法想象,那些不到2岁、稚嫩天真的孩子,到底能犯怎样的大错,能让这些“老师”下这样的狠手。
如果视频中被虐待的是我的孩子,我会不会直接冲上去拼命。
对那些冷血的施暴者,我永远予以最愤怒的谴责。
十月怀胎已实属不易,每个母亲对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一切平安就好。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上的自家老人帮忙带孩子,成了困扰大城市年轻人的一道难题。漂泊的年轻人能安顿下来已实属不易,很难再把老人接过来。携程建立亲子园是想解决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家中无人陪伴辅导的困扰。
然而现在,家长们辛辛苦苦在外面打拼,孩子们却在幼儿园经历这样的暴行,实在让人触目惊心。这让在外打拼的父母如何能够放心?
大概每个母亲都是充满保护欲而且矛盾的吧。
送孩子去幼儿园,怕他失去最强大真心的庇护,而受到各种想象不到的伤害。
不送孩子去幼儿园,又怕他失去和世界交流的机会,渐渐地因为不能融入群体,而被孤立为边缘人。
家长的所有失望、愤怒、崩溃、绝望,说到底其实只是因为他们害怕。
可是,我想说,父母子女这一生,父母是不可能永远庇护孩子的,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总是存在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伤害。
比起只去研究大人如何保护孩子,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是一件更总要的事情。
1、要跟孩子很郑重的说明,跟妈妈之间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隐瞒,特别是异性大人说的所谓“小秘密”,都是必须要在第一时间一五一十告诉妈妈的“重要事件”。要教会孩子学会对坏人撒谎,学会对无礼的要求或是自己觉得反感不愿意做的事情说“不”。
2、从小就要告诉孩子,除了妈妈以外的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亲,都不可以触摸自己衣服和裤子下面的任何部位,倘若有人这么做了,一定要大声拒绝,可以哭闹,可以踢打对方,同时要马上挣脱逃跑,并立即告诉妈妈。
3、教会孩子如何拨打报警电话,并熟记父母亲的手机号码。当一个人在家时,不要给任何来访者开门。即使对方是熟悉的人也一样,除非你已经给父母拨打过电话,并得到了他们的允许,不过建议家长们不要轻易让孩子与外人独处,尤其是异性。
4、对于陌生人的搭讪,教育孩子要“充耳不闻”,哪怕被说是没有礼貌也没关系,自己的安全第一。陌生人给的东西一律不能要,如果被纠缠住了,要懂得往人多热闹的地方跑,最好是跑到有保安的地方寻求帮助。
5、告诉孩子,在和异性大人相处时,绝对不能把门关上,同时要站在离门最近的地方,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就可以及时逃跑。
敏感、好奇、调皮、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他们也是每个家庭的天使。
带孩子,很耗时精力,也很需要心力。当幼儿老师确实不容易,但也需要方法,更需要被爱的滋养。
如果没有这份爱心和耐心,这份工作对孩子带来的,可能是长久的阴影。
同时,也希望在教育行业能够建立更健全的审核标准,不仅是专业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愿每个孩子,都能活在被接纳的安全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