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安全型依恋预示着婴儿今后有社会能力,那么依恋被剥夺将是怎样呢?哈洛把刚生下来的小猴与猴群隔绝开,由人工母猴(用厚绒布包装并在胸部装有奶瓶的“母猴”)哺养,结果发现,长大后这样的猴子缺乏与其他猴子相处的能力;到了性成熟年龄,它们大多无法顺利交配;即使人工受孕,这样的母猴会丢弃或虐待它的幼仔,甚至杀死第一胎。人类也是这样,不被爱的人往往是不会爱人的。很多虐待子女的父母说他们童年时曾没有母爱,经常挨打。很多谋杀犯也有这样的报告。
虐待孩子的现象在我们的社会里屡见不鲜。不同年龄和收入阶层的人群中都有虐待孩子的家长,其中以30岁以下且收入较低的父母居多。虐待孩子的父母在生活中往往有高强度的压力和挫折,如压抑、孤独、婚姻不和、失业、滥用药物、离婚、家庭暴力、酗酒和工作焦虑等。有些父母虽然意识到自己虐待孩子是错的,但控制不住自己。有些父母虐待孩子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或受到孩子的厌恶。有些父母则无法忍受孩子的要求、哭声、湿尿布等,认为这是孩子故意烦他。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够爱他们、体谅他们、使他们快乐,当遇到烦心事时,就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暴力行为会代代相传,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中,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在儿时受过虐待。另三分之一的人不经常虐待孩子,但当他们遇到压力时可能会对孩子施暴。这些父母从来不知道如何爱孩子,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管教孩子,而在此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几乎从开始学步时起就学会了虐待他人。在一项研究中,让受过虐待的1~3岁儿童与小伙伴在一起,观察他们对小伙伴啼哭或感到痛苦时的反应。结果,几乎所有受过虐待的儿童对别人的痛苦非但不同情,反而表现出恐惧,或威胁和殴打小伙伴。总之,受过虐待的孩子很快会成为施虐的孩子,其中很多人后来会成为施虐的成人。
热爱孩子就是热爱我们的未来。虐待孩子是一种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明文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学校和社会都不能虐待未成年人。宣传普及并树立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观念是杜绝虐待孩子之根本。
“黄金棍下出孝子,只要别把孩子打伤就可以”的说法是很有害的!等到孩子打伤了再去阻止暴力,不就太晚了吗?打孩子不仅在身体上虐待孩子,也是在情感上虐待孩子。即使在情感上虐待孩子,如持续不断地羞辱、威胁或恐吓孩子,也会给孩子留下永久的情感创伤。盛怒下的家长极易丧失理智,如有些父母虽然不打孩子,但在盛怒之下猛烈地摇晃大哭不停的婴儿,这种行为会造成婴儿摇晃综合征,其后果可能导致孩子智力落后、失明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