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告状的行为到底好不好?为什么大部分孩子喜欢告状呢?面对爱告状的孩子该如何教育呢?接下来看看这篇文章,看看孩子为什么爱告状?
一位二胎妈妈说现在大宝5岁,二宝3岁,只要两个娃从幼儿园回来,家里就没有片刻安宁。两个人经常互相告状,不是哥哥说弟弟抢他的乐高积木,就是弟弟哭诉哥哥欺负他,这位妈妈也被折腾得很心烦,不知道该怎样公平公正地处理兄弟间的争吵,也担心孩子们爱告状会影响他们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
其实不只是多子女家庭中会遇到这些困扰,即便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当他成长到一定阶段,也会出现喜欢告状的现象。
爱打小报告的孩子在同龄人中总是不那么受欢迎,尤其是到了小学,可能会遭到同学的排挤。
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几年前甚至在微博里说“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因为班干部就像是老师的奸细,总爱打小报告。
不过也有人认为孩子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很多事情不知道该怎样处理,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求助大人。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喜欢告状?这种行为到底好不好呢?
3-6的孩子告状的现象特别普遍,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他律道德阶段,也称为道德实在论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孩子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表现为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他们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
孩子爱告状说明他们已经开始有了判断事物对错的标准,有了基础的是非观,这是孩子道德认知发展的表现。
一般来说,孩子告状背后的动机主要有四种:
寻求肯定
有时候孩子们会跟父母或者老师说:
“XX在玩手机”,
“XX刚刚偷吃了一块蛋糕”。
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想要获得大人对自己是非观的肯定,和对自己表现很好的赞扬,他们的潜台词是“我知道玩手机是不对的,我刚刚表现得很好"。
寻求关注
还有一部分孩子喜欢告状,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大人的关注,他们认为当他们向大人告状时,能够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让大人停下在做的事情关注到自己。
寻求帮助
本质上来说,孩子告状是因为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需要大人的帮助和引导。
有时候是他们看到了其他人遭受不公,想要帮助别人,比如有些孩子会说“XX把XX的画给撕坏了”;
有时候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或者被欺负,不知道该怎么办。
寻求发泄
当孩子对某个人产生不满或者愤怒的情绪时,可能会通过告状来发泄和报复。
比如在幼儿园某个小朋友被别人指责不好好排队,当他发现指责他的人开小差的时候,也会向老师告状。
当孩子告状时,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
首先要知道孩子单方面的描述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所以不要急着下判断,或者当审判官分个是非对错。
我一般会先耐心听孩子说完,如果涉及到其他孩子,会想办法把双方都叫过来,听听两个人是怎么说的。
对于告状的孩子不要偏袒也不要指责,因为无论你是家长还是老师,孩子通常是出于信任才会向你“告状”,他相信你会是公正的。
然后我会问问他们自己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一步是很重要的,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情况来决定大人怎样来引导。
为什么最好不要直接干预孩子之间的纷争呢?因为我们最终要培养的是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事无巨细都为孩子安排和处理好,只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以后一遇到问题就只会找爸爸妈妈。
那么具体怎样做呢?
比如,两个孩子因为争抢玩具打了起来,其中一个小朋友跑过来告状说另一个人抢他的玩具。
当我们听完双方的描述,对事情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就可以问问他们,“现在玩具只有这一个,但是你们两个都想要玩,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如果孩子们自己能想出一些办法,比如“每人玩5分钟,轮流玩”,“石头剪刀布,赢的人先玩”等等,那么大人只需要引导孩子达成一致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孩子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也想不出可以解决的办法,那么大人需要提供的帮助可能会更多。
这也是来自于教育学中很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脚手架”概念,成人的支持和帮助总是取决于孩子的进步,从而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当孩子能够自己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就不会总是告状,依赖父母来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