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理解与共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育儿方法。父母用“理解与共情”的方法回应孩子,孩子以后才能习得“理解与共情”的能力。
具体而言,理解与共情,其实就是指孩子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能够为了他人而对自我的行为作出一定的调整,比如为了不对他人造成伤害,而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别人哭了,知道那是悲伤,别人笑了,知道那是快乐。学会理解与共情,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今天小编所分享的一组漫画,充分且清楚地演示了大人共情与不共情的差别,以及孩子们内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心理过程,父母如何应对才是恰当的。希望可以帮父母们深入理解此前我们没能解释清楚的概念。
孩子愤怒过程图解
爸爸悠闲的看着报纸,孩子边晃着腿边愉快的吃着冰激凌
冰激凌掉了……
孩子——不开心,太让人失望了
爸爸——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好心安抚孩子
孩子——这可是件大事,爸爸不理解我……用大声哭,让爸爸看看自己有多失望。
爸爸——真小题大做,本来就是你的错,不应该在椅子上晃来晃去。
孩子——非常不能接受爸爸严肃的语调和愤怒的言语,觉得很委屈,哭更大声了。
爸爸——怕麻烦,想让孩子赶紧安静下来,再买一个
为时已晚,孩子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智
区区一个冰激凌竟然引起一片混乱,爸爸心想:这孩子该揍了……
在上面的这场愤怒过程中,孩子出现了麻烦,拉响了自己的“警报系统”,爸爸用自己认为的最佳方式来安慰孩子,然而不但没成功,还让局面更混乱,家长看孩子不顺眼,孩子看家长也不顺眼,然后他们就冲到了“愤怒之巅”。
图解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愤怒
爸爸——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虽然不该摇晃椅子,但知道现在不是教训孩子的好时机。
了解孩子的想法后,爸爸对孩子表示同情。
孩子仍然很伤心,爸爸给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爸爸的话,让孩子觉得自己获得了重视和理解,所以悲伤情绪没有加重,而是思考该怎么才能改善目前的情况。
爸爸不断的安慰孩子,让孩子觉得爸爸是理解自己的。
完全没有生气,喊叫!
爸爸可以给孩子再买一个冰激凌,并趁机让孩子明白以后吃冰激凌的时候,不要摇晃椅子。
爸爸如果不再给孩子买冰激凌,最好先向孩子解释原因,让孩子自己思考。
爸爸先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帮助孩子更好的控制情绪,并尽快消除抑郁情绪。过后孩子可能会重新思考,并想出解决办法。
孩子生气不开心或者难过,家长首先要暂时把自己的情绪与批评想法放在一边,体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你可以告诉你对他想法的推测(不要过于自信或武断,因为你无法确定你说的就是对的)。你也可以描述下你对他想法的看法,尽可能说的幽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