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父亲一句话儿子当场自杀,语言暴力有多可怕?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9-01 00:02:34
The Beginning

语言暴力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相信最近大家都被泰国一个视频给震撼了,父亲因为不满儿子沉迷于游戏,给了他一把枪,结果儿子真的自杀了,如何在家庭关系中与孩子愉快的相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一位父亲因为气愤儿子整天玩电脑游戏,就给了他一把手枪,对他说:有种你就别活了!

结果儿子真的举起手枪,当场自杀!

父母见状后立即摊到,情绪崩溃。

也许你认为这个父亲一句话逼死了孩子,也许你会说这个孩子太极端。

不管怎样,这个父亲余生都会在丧子之痛中痛苦悔恨......

虽然这件事情发生在国外,但是因为“一言不合”就酿成家庭悲剧的事情,并不分国界。

几年前就看到一条新闻,一个女孩因为和父亲吵架,喝下农药百草枯,虽然立即被家人送去医院洗胃,但是因为这种农药剧毒,被吸收入身体的农药已经没办法清除。

这个女孩当时虽被抢救回来,但会在不久之后因为器官衰竭死亡。

她在生命最后阶段很后悔,却也只能和家人一起痛苦的等待死亡......

有个朋友和我一起看完这个视频,问我:父母若和子女吵架酿成悲剧,谁的过错大一些?

我突然想起几天前看完的一本书中的内容,这个内容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一位“学霸”爸爸写的书。

这位学霸爸爸叫赵昱鲲,在美国获得了化学、计算机、心理学三个硕士学位,后来师从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学习积极心理学,现在是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驻华特别代表、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他说,亲子沟通应该采用“网球模型”。

在他的书《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他用自己的案例描述了这个模型。

这个沟通模型让我很受启发——和孩子沟通,就像打一场网球,双方要配合,才能愉快的进行。

征求了出版社同意之后,我将书里面“网球模型”这一章节选分享给大家。

如果每一个父母在头脑中都有这个“网球模型”,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就会发现一点不困难。

以下内容节选自《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

做父母的一定要知道,你和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是不同的。

孩子的大脑发育有个特点,就是产生各种情绪的部分很早就发育得比较成熟了,所以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喜怒哀乐,但是对情绪进行理智的管理、抑制和分析的部分,也就是掌管理智部分的脑区,要到20岁以后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所以,孩子时常会变得蛮不讲理,因为他负责明白道理的那部分大脑还没有长好啊。

而且,这种日子还长着呢,他在上小学后还会继续拖延耍赖,上中学后还会继续毛躁轻浮,上大学后还会继续莽撞冲动——你就慢慢等着吧。

没办法,谁叫你生的是人类宝宝,而不是机器人宝宝呢。

人类宝宝的大脑发育就是这么设计的。

可是,你作为成年人,理性脑已经完全发育好了,你应该有成熟的处理情绪的能力,不仅是你的情绪,也包括孩子的情绪。

所以,你和孩子的沟通,其实并不是同一量级的两个对手在较量。

你既然处理情绪的能力更强,那么也就应该负有更多的处理双方情绪的责任。

和孩子沟通就像是在打网球,你可以直接接球,也可以等球在地面弹一下再打回去。

直接接球,就相当于你直接回应孩子的话;在地上弹一下再打回去,就相当于你把话里的情绪处理了之后,再回应。

孩子不会处理情绪,所以他只会直接回球。

但是你会处理情绪,你应该根据孩子打过来的球判断他的话里有没有情绪。

如果孩子正在生气、委屈、难过、困惑,他的话就像是发过来一个红色的球,那你就需要判断这个球是直接接,还是得让它在地上弹一下,变成绿色的之后再接。

这时你首先要处理孩子的情绪,让他感觉到:“哦,爸爸妈妈是关心我的,他关注到了我的情绪,而且接纳了我的情绪。”

比如说,有时候我儿子在公园里玩得不想回家,我一说回家他就闹,我真想说:“有什么好玩的?都玩了一下午了,还没玩够啊?”但这句话其实是我的视角,因为我带他在这个公园玩了一下午,我已经厌烦了,但孩子没有玩够啊。

所以,我还是得首先接纳他的情绪,和他说:“嗯,我知道你还想再玩会儿。”或者“我催你回家,你感到很烦,是吗?”

这样说的好处是,当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绪被大人接纳后,就会慢慢平静下来。

相反,如果你不接纳他的情绪,比如“就这么简单的游戏,有什么好玩的?”或者简单地命令他:“我不管你还想不想玩,现在就是得回家!”那他的对抗情绪就会更激烈,也就更难平静下来。

在处理完孩子的情绪之后,就要进入第二步:给孩子回球。

这时候你要注意,孩子是不会接从地面弹起的球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话是带有情绪的,比如“整天就知道玩!怎么没看见你学习这么用心过?”他是听不出来你很生气的。

所以,哪怕你确实有情绪,也必须把你的话处理成孩子能够听得懂的,那就是只讲你的感受,而不带有对他的指责。

比如上面的例子,你在确认完他的情绪之后可以说:“可是我担心再不回家,就来不及吃饭了。”

你也可以让他知道别人的感受,比如:“奶奶在家里把饭菜都做好了,你还不回去,奶奶就要把饭菜重新热一遍,那她多累啊。”

如果你说:“奶奶在家里把饭菜都做好了你还不回去,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或者“你有没有时间观念!你再不回家,晚上就没时间做作业了!”这就是在指责他了。

孩子一被指责,就会进入对抗状态,就像你打给他一个他接不了的球,那这球肯定就没法打下去了。

如果你实在心里有火,可以把孩子的行为加进去,告诉他你为什么生气。

比如“你到了时间还不回家,让我很生气”,或者“奶奶做好了饭你还不回去吃,会让她失望”,只描述孩子的行为,不加指责地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这样一来,他既知道了别人的感受,又不会太对抗。

然后你就可以进入第三步了,就是双方都把情绪处理好了,终于可以解决问题了。

具体的做法,仍然和打网球一样,你说你的想法,我说我的想法,包括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我需要怎样才能消除这样的情绪。

还是举我儿子在公园里玩得不愿意回家的例子。

我问他:“为什么一让你回家,你就烦呢?”

他说:“我还想再多玩一会儿。”

我说:“可是我担心你再不回家,奶奶做的饭就凉了,而且为了你一个人想在公园玩,大家都没法按时吃饭,这让我对你有点儿生气。”

这时候他的回答特别可爱,他说:“那我也没办法啊,我就是必须还要再玩一会儿。”

我说:“那这样吧,我设个闹钟,你再玩1分钟。”

他立刻抗议:“那不行,至少也要10分钟!”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我们定为5分钟,然后闹钟一响,他果然就乖乖地回家了。

这样的谈判过程,就是在教他如何用理性的讨论解决问题,而不是要么孩子用哭闹要挟大人,要么大人用暴力制服孩子。

在谈判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谁说服谁,而是听到对方的意见,感受到对方的感受。

拜读完赵昱鲲老师的书 ,我很受启发。

所以想赠送20本书给有兴趣的读者试读,希望您可以参加“互动问题”哦!

互动问题:你的育儿之路上也伴随着焦虑吗?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并且想试读这本书,可以在“写留言”那里分享你的心得。

赵昱鲲老师的这本书介绍的方法,可以让父母在育儿之路上走得更顺利,也帮焦虑的爸妈松松绑——其实养育出来一个好孩子,真的不难。

THE END

TAG:情绪  孩子  就会  好了  就像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