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当男孩亲妈妈,女孩亲爸爸时,这一点要注意了!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9-20 15:02:33
The Beginning

孩子是情感最敏锐的群体,他们总能在父母互相指责的只言片语中发现他们互相看不到的蛛丝马迹,并把自己也参与其中。

我一向主张不在孩子面前数落其他家庭成员不好,尤其是孩子的爸爸。

宝多爸在四岁多的宝多面前成功维护了自己高大的光辉形象,是宝多心目中“最厉害的魔法师”、“专属大力士”、“行走的人肉大百科”,我自认为我的功劳不小。

即便这样,有的时候,宝多还是会表现出对爸爸的嫉妒。

比如,有时候我和宝多爸在聊天,宝多在旁边插不上嘴,他会带着受伤的表情叫:“哼,妈妈你不爱我了!”有时候甚至会要求:“你能不能不理爸爸,只理我?”

我相信每个家庭都会多多少少出现类似的情况——孩子嫉妒排斥同性的父母一方。

对于这样的情况出现,异性的父母一方往往会有些“得意”,认为这是孩子跟自己亲的表现,会放任孩子的这一情绪,有的时候甚至会在孩子面前数落配偶的不是,助长孩子对同性父母一方的排斥。

生活琐碎而痛苦,就像张爱玲说:“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看起来美好的日子里总有一些不断的小瘙痒、小疼痛或者小零碎,磨的人心浮躁。

你不知道该抱怨谁,配偶这个角色正好得天独厚的近你的楼台,顺其自然地抱怨配偶几句,虽然解决不了问题,但,总会让心里顺畅一些。可是,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抱怨上瘾,根本停不下来。

我最初只是在简单的层面上认为,夫妻之间互相抱怨会影响孩子跟另一方的亲密度。

父亲,母亲,孩子,是三个个体,不需要拉帮结派,划分阵营,也不能让孩子为了得到一方的温情而去憎恨另一方。换句话说就是,不要人为的左右孩子对父母任何一方的感受。

后来我发现,这个朴素的观点在心理学上也是有更深层次的理论依据的。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3-6岁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有意无意顺应了孩子的这个愿望,譬如妈妈与儿子建立无比亲密的关系,并让儿子知道,妈妈在乎他更甚于爸爸,或父亲与女儿非常亲密,并让女儿相信,爸爸爱她更胜于妈妈,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出‘俄狄浦斯情结’。

一方面,他会过于依赖异性父母,另一方面,他会对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与之疏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孩子还会发展出一系列的问题,譬如,只结交异性朋友而难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还可能发展成同性恋。”

——《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孩子是情感最敏锐的群体,他们总能在父母互相指责的只言片语中发现他们互相看不到的蛛丝马迹,并把自己也参与其中。

在大人自负的认为“小孩子懂什么”的时候,孩子已经迅速的给自己找好位置,准备加入父母之间的战斗了。

害处只有无法融入同性圈子、同性恋这些吗?不,还有更多看不到的恶果在细微处。

就以宝多为例,虽然有时候嫉妒爸爸,但他更希望看到爸爸妈妈感情和睦,他看到我们相处融洽,也会笑嘻嘻的说:“你老公爱你。”他很希望自己长大了成为爸爸那样的男人,强壮又渊博。

有一个事实是:无论一个男人多么普通,都不能阻挡他成为孩子心中的英雄。有一天孩子长大了,父亲英雄的光环自然褪去,但在孩子心里,幼时那些美好会留在心底。

如果幼年时期,我不停的在强调他爸爸的平庸,历数他爸爸的缺点,那他该去崇拜谁?一个男孩心里没有男性的榜样,他该怎样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男性?

人类的感情是复杂的,并不是简单的“与谁亲与谁不亲”就能简单概括的。

与母亲无限亲密的男孩内心深处会生出不易觉察的罪恶感;父亲一无是处的孩子仍然会无意识的习得一项与父亲一样的习惯、小动作或者表情,来表示对父亲的认同;无数个“你长大了不要像这样……”其实是个魔咒,孩子长大了多半会也“像这样”。

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俄狄浦斯”时期的方法是,爸爸妈妈好好相爱。

打一个比方:家庭是个舞台,爸爸妈妈是演员,孩子是观众。给孩子关于婚姻和家庭的多少箴言都不如把正确的生活之道、夫妻相处之道真实的演给他看。

虽然我们都不是专业演员,但情感是真实的,我们把努力生活、努力相爱的精神状态展现给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THE END

TAG:孩子  爸爸  父母  妈妈  父亲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