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有妈妈哭诉:我辛辛苦苦大半辈子,养出来的孩子却是个啃老族、妈宝男、没出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问题越来越难解决,有时候真的心力憔悴,很想放弃。觉得自己好失败!
中国家长确实是最劳累、最愿意牺牲的父母,不管孩子长多大,妈妈总是心细到连苹果皮削好切好给孩子吃。有时希望孩子能少走弯路,恨不得再立马将一身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他们。
笋干老师大学室友小刘,独生子一枚常年被家长捧在手心,虽有高智商成绩排前五,但是生存能力极差。
从小到大,他就从未离开过父母身边,确切说是父母一直在陪读。儿子考上了外地的大学,他妈不放心,就在大学旁边租了个房子,天天伺候。
印象最深刻的是新生报道,头顶烈日,虽然我们都是由父母陪伴入学,但唯一不同的是学生自己办手续,整理房间。
而小刘却是从办理入学手续开始没干活一件实事,基本上都是他爸妈在忙活,帮他拉行李箱、买各种生活物品、打扫寝室、铺床整理衣物……
更无语的是每次寝室聚餐,都有刘妈的身影。从上菜开始,他妈就一直不停地给他他剥虾,一口虾,一口饮料,还亲自送到嘴里。
脏衣服换下来就堆在一边,等到周五再拿给妈妈洗,洗干净晒干后刘妈又把衣服送回来,惊得我眼珠子都掉下来了。
大学实习期,同学们纷纷都找到了工作,唯独小刘一直待业,先后找了几份工作,要么嫌苦,要么嫌工资低,他爸妈好不容易托人给他找了个体面的工作,干了几天就跑回家去了。
去年同学聚会,小刘和妈妈也来了,问他现在做什么,每天在家打王者荣耀。不过刘妈听到这个答案时,都快气疯了:“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排年级前五,为什么上来大学就这么没出息,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够!”
这哪里是做得不够,分明是做得太多,反而阻碍孩子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父母爱孩子,本是最美好的感情。只是,很多时候,你的爱变成了对孩子的伤害,孩子也已经离不开对你的依赖。
莫言曾说:“我崇拜反叛父母的孩子,因为我认为敢于最早举起‘反叛大旗’的孩子,必定是治世英雄的雏鸟,父母仅仅会爱并不及格,因为母鸡也会爱,何况最真挚的爱的另一面往往是最苛虐的酷政。”
其实,旁观也是一种更具智慧的爱。父母能做的就是替孩子扫除路上的危险,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自己的事。
不用孩子做家务,自理能力差
凡事妈妈都说,“你尽管学习就好,其他脏活累活我来做就好。”小时候不让孩子多磨练,长大后孩子会认为父母为他做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不仅生活懒散、做事马虎、有拖延症,还脾气暴躁。
正确做法:
从3岁开始教孩子做家务,让他自己丢垃圾、收拾玩具、整理床铺、自己穿衣服。4-7岁,摆碗筷、收拾饭桌、清洗蔬菜。7-9岁,自己上学、使用电饭煲、洗碗。9岁以上,学做简单的饭菜、学习家电的正确使用方法。父母狠点心,孩子才能真懂事。
替孩子规划人生,缺乏主见
看似父母有更多的人生经验为孩子做出更好的人生规划,但却忘记了自己的经验也是满满积累而来。长期被迫选择的生活,很容易养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总取悦他人。
正确做法:
永远不要把孩子禁锢在自己的身边,绝对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当孩子开始各种尝试时,家长要做的只是向后退一步默默地支持他,给孩子空间,鼓励他从独自探索中,培养兴趣、学会思考、尝试创新。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父母的不容易。
取之不尽的零花钱,财商低
从最初的妈妈主动给孩子零花钱模式,变成了现在的“妈,给我10块钱、20块、30……”逐渐的孩子索要的越来越多,父母也很舍得,不乏用钱来弥补孩子缺失陪伴的行为,没有节制、随心所欲花钱导致的结果都一样,很容易养出败家子。
正确做法:
5-6岁比较适合进行财商启蒙教育,多带孩子市场买菜,存储零花钱,传授给他生活常识,什么东西是必需品、消耗品,哪些是现在要用的,其次的可以缓缓以后再买。总之,就是教孩子如何盘点资源和分配金钱。
跌倒了有人扶,抗挫折能力弱
养尊处优的生活势必会让孩子抗挫折能力低下。孩子跌倒了,或者是孩子做错了,父母首当其冲替孩子道歉,纵容过失,都会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都是别人的问题。
正确做法:
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见世面;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培养孩子正视失败和分析原因的能力;让孩子学会适时适宜的分心,忘记生活中的小忧愁,不要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挫折就发脾气,控制情绪,活得开心,乐观积极。
没有天生会带孩子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会带孩子且优秀的父母多少都带点“绝情”,父母懒一点,孩子更独立。
父母只需要知道:成长必定充满痛苦的磨练,只有孩子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勇敢面对未来的生活,他才有机会变得羽翼丰满、进退自如。孩子要成长,既需要父母狠心地、绝情地在身后轻推一把,也需要父母勇敢地在前面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