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处在打击式教育中的孩子,是幸福的吗?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5-21 00:01:40
The Beginning

家庭教育里,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成才,尝试着各种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打击教育。可是处在打击式教育中的孩子,真的是幸福的吗?

这个片段来自于前段时间口碑炸裂、已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Lady Bird》(伯德小姐)。

高中生伯德小姐想去大城市上大学,母亲二话不说就开始一系列打击:“反正你也考不上”,不断的讽刺挖苦让女孩终于忍受不住,跳车逃离。

整个影片都充斥着主人公和母亲的争吵,母亲对伯德小姐一次次的打击和否定,让孩子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与痛苦中,也将彼此越推越远。

母亲不爱女儿吗?不是的,她非常爱。

或许越是爱,越是肆无忌惮。

实际上很多家长都在犯着电影中这位母亲的错,他们把“打击式教育”奉为圭臬,认为这些言语上的刺激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帮助他们成才。

可是他们不知道,这种打击式教育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接受,持续的打击式教育会摧毁孩子的自信。

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正处于不断寻找自我认同的心理阶段,越是来自最亲近人的打击,让孩子越受伤。

1、打击式教育,源于错误的观念

很多父母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他们有一大堆理由驳斥孩子的“控诉”:

“我们关心你才说你,不然才懒得说什么。”

“我们生你养你,说几句就是打击了?”

“你进入社会打击你的人更多,现在说说就受不了了!”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无可否认,信奉打击式教育的父母,出发点也一定是因为爱。

只是由于自身认知能力有限,或是过往经验的影响,选择了这种错误的表达方式。

其实,真正内心强大的孩子,大多生活在被肯定、被关爱、被鼓励的家庭环境。

这样的孩子,充满了自信和自爱,能客观评价自身价值,不会轻易否定自己。

而生活在父母打击式教育中的孩子,由于经常被否定,可能外表看似坚强,实则内心脆弱。

他们充满了不自信,遇到一点挫折都会让他们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

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情愿的事,只是想让父母满意,从而赢得肯定,终其一生都无法解脱。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只有一直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善待自己,把人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享受一生的浪漫。

若一个孩子连自己都不爱了,不自信了,你让他怎么去优秀,怎么去成功呢?

2、好的教育,不把否定和激励混在一起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怎么面对父母的打击式教育?

有一个高票答案获得了很多网友的赞同:“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打击就是打击,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地体现出对子女的否定。”

很多父母以为这种打击式教育是“为了孩子好,怕他骄傲”、“激励孩子,变得更好”。

他们总是把否定与激励混在一起,企图让孩子愤怒而屈辱的努力着。

他们忘了,即便在获得教育的同时,孩子也受到了打击,这种伤害绝不止存在于当时,甚至会贯穿岁月,伴随他们一生。

当父母最重要的修行,就是做能单纯执行爱和责任的父母。

当孩子需要管教时,该严厉就严厉,该批评就批评,这是执行做父母的责任,教会他守规矩、讲原则,为自己言行负责。

但是想鼓励孩子,让他努力变得更好的时候,就多一点正向的肯定和激励,而不和打击混在一起。

孩子都渴望父母的关注和欣赏,比如你在别人面前不经意的一句称赞,都会让孩子高兴半天。

真正爱孩子,就少一点打击,多一点鼓励。

3、比打击教育更重要的,是接纳与爱

生活在打击式教育中的孩子,他们是一群不被自己的父母看见的孩子,所以他们也总是看不见自己。

电影《伯德小姐》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我有时只是希望你能喜欢我。”

“亲爱的,我当然爱你。”

“不,我是问你,你喜欢我吗?”

“我只是希望你能够成为最好的那个你”

“可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像电影中的女孩一样,渴望父母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因为是自己最亲爱的孩子,因为希望他变得更好,所以很多时候,父母常常以近乎严苛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以至于无意间伤害了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帮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成人。

要真正的看到你的孩子,他的特点,他的优点,帮助他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和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

如果说一个好父母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唯有接纳与爱。接纳不完美的孩子,好好爱他,让他勇敢做自己。

打击式教育,永远教不出幸福的孩子。

THE END

TAG:孩子  父母  伯德  母亲  自己的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