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一体化设计即整体包装解决方案,它是随着时代发展所形成的必然产物,是行业在面对知识产权时,一种尊敬的态度表现。中国的包装设计源远流长,其最初是为了流通环节中的物品免收伤害,对其进行保护的包装设计,紧接着由于物品的微差异、同质化的发展,使得物品在交易过程中需要更独特、更美观,潜移默化的变化使得人们开始注重起了包装外观设计。包装两字拆开即为“包”与“装”,包则代表了“保护、防护”、装则代表“装潢、外观”。也就是说对物品恰如其分的保护、外观又具有美感的包装设计才是优秀的包装设计。
反思目前各大高校的包装设计教学形态,很少能够培养出真正包装设计师。包装设计不同于平面设计。其设计师的能力不仅需要较好的美学功底、而且需要扎实的工学底蕴,换句话说,学校培养的预备包装设计师不能只培养美学应用、也不能只注重结构材料应用,应将美学与工学相互交融,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出优秀的“产品”。
一、市场状态的演化
上海作为人才高度集中的开放型国际大都市,其具有得天独厚、破天荒发展的润土。00年代初包装市场随着自有商品品牌化、电商平台优势化的大背景下爆发式发展。例如线下化妆品市场,曾经的暴利重地,现在已被层出不穷的微商品牌挤压的只剩干涸,形形色色的瓶形设计、用色理念给予这个市场无穷的活力;再看食品市场,几家独大的局面已被琳琅满目的包装设计打破,无数的品牌形象映入眼帘,但是无论化妆品还是食品包装设计,前端设计几乎都是低成本或者无成本的模仿、抄袭,就算原创设计也很难得到应有的回馈,这就是发展中凸显的问题。“发展”又是辩证的,它利于当下、思于未来,大到国家、小到商品,发展的最终一定是另一次革命的迸发。这次包装市场的革命即会来自于知识的力量。
知识产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整体化包装解决方案的企业应运而生。他们存在的价值在于告诉这个市场,设计即为“知识”,它需要收费。目前这样的行业模式已经被某些知名企业所接受,但是面对于庞大的市场则是凤毛麟角。那何为整体化包装解决方案设计?以主体——商品进行举例。当一件物品给予包装整体方案解决企业,他们需要了解企业的需求,比如商品属性、商品面对的消费群体、国家、地区、相应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商品在与面对消费者时希望呈现的企业态度、销售渠道、商品定价、销售策略以及运输环境、仓储环境等等。力求全方位的设计出最恰当的包装设计,这类企业则称之为整体化包装解决方案的“enterprise”。
他们的最终成果一旦被受托方应用,其就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它的产生打破了包装设计这一过程在与物品到商品过程中模糊的价值定位问题,更实质的解决了包装设计环节由于各方独立而导致的最终结构、或外观、或运输环境等不理想问题,大大改善了商品过度包装、环保等问题。
二、教学理念的重塑及方法
为“知识”而买单对于社会的优化是必然的,整体化包装解决方案企业将会成为下一批发展的得益者。那对于应具备前瞻性的高校,培养未来人才的重地,面对发展必须有所行动和改变,行动于改变、改变于目前孤立的包装教学理念现状。目前高校开设包装专业的学校一般有两大类。一类则是建立在艺术学科体系下的;另一类则是建立在工学学科体系下的。课程特点本质区别较大,前者则是以结构素描、色彩应用、摄影构图、二维表现应用、三维展示手法为导向的,后者则是以力学性能、材料属性及特征、材料应用创新、结构优化、运输环境模拟、仓储环境模拟、各类测试标准研究、印刷方式、印刷质量等为导向。学科体系的差异决定了课程的差异,如何有效的将两者融合,打破学科本身的束缚,可重塑预备包装设计师形象。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应用型本科将成为社会普遍人才需求输出重地,如何区分于高职院校知识“浅”、区分于研究性本科院校知识“深”特征,打破本来孤立的学科体系,改变成为真正的应用型本科是极大的工程。恰到好处的“深浅”与完美互融的学科是重塑的本质。大背景下,目前高考的环境相对于过去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模糊文理科,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给予了应用型本科极好的发展环境,使得教学过程中不因为班级整体偏理科或文科而降低课程的难度和要求,解决了专业教师面对“资格”、先学课程“门槛”达不到而无奈等问题。入学的“产品”是有综合能力的,进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如何培养出符合未来包装设计产业人才,其意见如下。
(一)美学、工学专业教师团队的融合
有人说专研美学的人与工学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更甚者认为话不投机、半句嫌多。其实不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技术与美感已经充分交融。例如典型的工业产品苹果手机,从外观上它满足了现代美学的几乎所有特质,从科技上其优势尖端的,正因为美与科技技术的交融才会被市场广泛的认可并为此买单。包装同样如此,结构材料与外观美感的充分融合的前提下,配合有效的营销计划才能获得市场认可。反观教育交融的步伐确实有所脱节,双方都时不时抛出绣球,但高姿态的不以理会。面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瓶颈快速到来,“改变”是必然的出路。教师团队的融合改变,最终受益的必然是行业。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思维开放,学会包容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必将转变,学会融合。这样当学生踏入社会,为市场服务后必然有更大作为。
(二)专业课程的再提炼再融合
关于包装课程设置,需要做到美学、工学同时兼顾。课程有连贯性,在美学的使用上要和工学相结合。例如:瓶形设计,其不仅要考虑螺纹结构的匹配、瓶重心的稳定、个方位抗压强度,气体、液体与瓶体材料关系,而且还需要考虑其外观美感、客户体验度、视觉美感等内容,最后还要根据群体对象给出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和成本等。能达到此类设计优品,就必须课程交融,全方位培养包装专业学生整体解决方案能力。课程设置再思考同时,必须增加学生行之有效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能面对产品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市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等能力。
(三)建立对学生综合评价机制
学生是一块可塑的橡皮泥,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初就因被告知学习分为3大模块,美学外观、工学技术以及自学拓展,同时,这3大模块也将成为学生毕业时,专家给予学生的评价指标,而不是现有以毕业作品为主体的评价指标。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在学习期间容易扬长避短的,长则更长,短则更短的问题,使得每一位毕业生通过在校学习都能够较为综合的运用包装知识。
(四)设计上“形而上学”的激发学生开创性理念
“形而上学”在哲学中一直是负面的,唯心的。然而它放在刚进入设计领域的学生来说其意义应该是褒义的。“形而下学”使设计作品接地气,容易很快打入市场,并深得消费者喜爱,但是其也有缺点,它会使得更多的设计师缺乏创新意识,让更多设计作品随大流,无特点。因此,适当“形而上学”的作风,能摆脱世俗,追求另类,追求幻想之美未必不是好事。然而,由于市场设计师有经营的使命,很难展开,学生不然。让更多学生在学习期间以“天马行空”的进行设计思维,当其走进市场必将给我国包装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三、总结
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对于市场应该是敏锐的,然而其敏锐即不是研究性本科院校的允许脱节超前,又不是高职院校的同步市场,应是准确“快一步”的概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关乎于中国经济是否能从中国制造成功转变为中国创造。未来的10年将加快市场导向型被动经济发展模式向以知识应用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产学研的对接必然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