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部位养生

有脚气症状的病 脚气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1-19 11:16:26
The Beginning

一、脚气具有哪些症状

  脚气的临床表现为脚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足跖及边缘,剧痒。

  1、皮疹发生于足底、足缘、足弓和趾间及趾屈侧面。

  2、常于复季发病或加重,冬季减轻。

  3、皮疹形态分为水疱型、糜烂型、鳞屑型三种类型。各型可互相转化,也可同时存在,不过某一时期常以其中一型的表现为主。

  ⑴水疱型:多发于足弓和趾侧。表现为群集或散在分布的深在性小水疱,如粟粒大小,疱壁一般比较厚,破溃或吸收后有少许鳞屑。自觉瘙痒明显,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针挑水疱而继发感染。

  ⑵糜烂型:发生于趾间,尤以第三、四趾间最常见。表现为局部表皮湿润,浸渍发白,自觉剧痒。常因搔抓摩擦,表皮破损剥落而露出潮红的糜烂面,此时则瘙痒并有灼热疼痛感,分泌物有特殊臭味。本型也容易因搔抓而继发感染。

  ⑶鳞屑型:发生于足底、足缘。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基底淡红。自觉微痒或不痒。冬季则皲裂疼痛。

  4、病程缓慢,通常多年不愈。

  5、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脚气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脚气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具有传染性。脚气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在我国,脚气的发病率也相当高。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机能较差,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此外,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引起皮肤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脚气。肥胖者因趾间潮湿,汗液浸渍易患足癣。足部皮肤受外伤,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功能,也是诱发脚气的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导致物质代谢紊乱,皮肤含糖量增加导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脚气。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皮肤正常菌群失调,也会增加脚气的易感性。

  脚气的发病还与生活习惯有关。有些人不注意足部清洁卫生和鞋袜的情况,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孳生场所。

三、如何用药防脚气复发

  如何用药才能彻底治愈脚气,使其不复发呢?目前,市场上治疗脚气的药物主要有外用抗真菌药和口服抗真菌药两种。口服抗真菌药主要经过肝脏及肾脏代谢,所以,肝功能不全及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外用抗真菌药有很多种,效果一般都不错,如医院自制的酮康唑霜、苯甲酸醇液和水杨酸软膏等,市售的皮康王(复方酮康唑)软膏,达克宁软膏、兰美抒乳剂、派瑞松乳膏、丁克软膏、布替萘酚软膏、孚琪乳膏等。目前,最为广大患者接受的仍然是外用抗真菌药。

  除了单独使用外用抗真菌药和口服抗真菌药治疗脚气以外,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建议,脚气患者可以采用“1+1”疗法根治脚气,即口服一周抗真菌药,同时外用抗真菌药,此种疗法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彻底杀灭真菌,降低复发率。需要注意的是,口服抗真菌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损伤肝、肾功能,引起不良反应。

  总之,脚气之所以反复发作,归根结底还是患者的认识误区和治疗不规范造成的。因此,若想把脚气彻底治愈,患者一定要遵守医嘱,正规、全程,彻底地治愈脚气。

四、不同的脚气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食物

  对于脚气病,大家并不陌生,常见的脚气类型有糜烂型、水疱型和角化型等,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症状,我们可以通过肉眼来分辨,只有首先分清类型,我们才可以对症下药,要根据不同的脚气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食物,一起来看一下下面的文章。

  丘疹鳞屑型

  此种脚气的症状表现有小片的红斑,红斑的周围有丘疹,比较痒。这种脚气最常见,除了早晚用药一次,最好把脚洗干净再用药,这样药物容易浸透。

  推荐食材:鲤鱼

  能利水、消肿、补虚,是一种高蛋白饮食。《本草纲目》中指出:“鲤,其功长于利小便,故能消肿胀、脚气之病。”尤其适宜脚气病浮肿之人服食。

  糜烂型

  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推荐食材:薏苡仁

  能健脾,利湿。《食疗本草》早有记载,说它能“去干湿脚气”。《本草正义》亦云:“薏苡,味甘淡,能利关节,除脚气,治痿弱拘挛湿痹,消水肿疼痛。”《药品化义》还说:“用治脚气病肿痛,倍用无不效。”尤其适宜脚气水肿者服食。

  水疱型

  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推荐食材:乌鱼

  又称鳢鱼、蠡鱼。性寒,味甘,有补脾利水作用。唐·孟诜早就认为:“作脍与脚气人食之,效。”清·王孟英亦云:“蠡鱼,甘寒,行水,下大腹水肿、脚气。”所以,脚气病患者,尤其是脚气浮肿之人,食之甚宜。

THE END

TAG:水疱  软膏  脚气  真菌  皮肤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