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很有学问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喜欢灌输讲道理来教育孩子,其实孩子什么都听得懂,只是有时会撒撒娇而已,看看下面小编分享例子吧!
以前大家总觉得,如果你尝试过和孩子讲道理,你会知道受挫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成人总是希望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改变别人的行为和想法,你觉得他好像听懂了,但是同样的情况发生,他仍然会“重蹈覆辙”。
事实上果真如此吗?NO NO NO。
不是跟孩子讲道理是愚蠢错误的,其实孩子比大人还要讲道理。那些觉得跟孩子讲道理讲不通,讲到头疼也不管用的,是你没有用对方法。
1.因为太部分父母讲道理,是居高临下的
回想一下,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时,流露出来的是:“我的经验比你足,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都多,所以你得听我的,我给你做的选择才是对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当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对方即使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
2.因为大部分父母讲道理,没有选对时机
当孩子正在闹情绪,比如他非要在午饭前吃小饼干。父母这时候跟他讲道理,告诉他马上就要开饭了,吃零食有很多坏处,会让他吃饭时候吃不下饭,久而久之营养就跟不上,长不高个子发育不良……这些大道理百分之一万孩子会听不见去,因为他正在情绪发作。
这个时候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等孩子的情绪过去后再来沟通,用不着讲什么大道理,讲清楚利害就好,孩子会自己做判断。所以跟孩子讲道理是在双方情绪平稳的状态下进行的。
其实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可以很讲道理了。如何做到呢?
美国畅销书作家凯瑟琳·路易斯讲过:孩子其实很喜欢“规则游戏”,当家长能够在教育中做到“提前沟通、互相尊重、讲道理、培养责任感”时,所有的问题都将引刃而解。当一切都可以让规则来树立权威,你只需要享受教育的甜蜜。
我们来假设几个常见的情境详细说明一下用法:
情境1:收拾玩具
孩子在家玩玩具时,父母可以先跟孩子说好规则:宝贝,玩好玩具后要收到箱子里。否则这个玩具妈妈要暂时拿走,一周后你才可以继续玩。
当孩子乱扔玩具的时候,提醒他:玩具玩好要收起来,不然下一次可能会找不到。
这个规则是需要父母提前跟孩子沟通好的,是孩子也同意的规则。相应的惩罚也是孩子愿意接受的。
如果孩子玩完了不愿意收拾,那就可以告诉孩子:我们之前说好的规则你没有遵守,那么我就要把玩具暂时拿走。如果孩子乱丢玩具,父母可以把某个玩具藏起来,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因为乱丢玩具,自己有一段时间都无法玩到喜欢的玩具。
起初孩子会哭闹,会本能的抗拒,但是慢慢他就会明白定好的规则就要遵守,玩完玩具后主动收拾。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规则意识,而且还能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意识。
情境2:约定好买什么,不买什么
妈妈们经常头疼孩子在外面什么都闹着要买。其实在出门之前,父母同样要跟孩子讲好规则。
父母可以说:宝贝,咱们这次去超市要买下周需要的蔬菜和水果,还有洗发水,糖果巧克力和薯片这次我们都不买。约定好规则,父母还要跟孩子解释一下这样做的原因,比如蔬菜和水果是家庭的日常需要,而糖果薯片不是必需品,还会给身体带来不好的影响。
当孩子特别喜欢一个玩具,让妈妈给买的时候,直接拒绝孩子“不行,告诉过你不能买”会让孩子很难接受,尤其面对是他特别想要的玩具时。所以告诉他“好的,等你过生日时我们就来买”。一定是要在你说“好的”接受孩子的请求后,明确地告诉他并不是现在,而是要等一段时间,然后把具体的时间或者日期告诉他。
孩子遵守约定时,父母当然也要给孩子适当的奖励,比如孩子喜欢已久的玩具,一直想买的零食等。让孩子知道遵守规则是一件双方共赢的事情。渐渐的你会发现,跟孩子讲道理,提前约定好规则,是一件很简单又有效的事情,能够减少很多父母跟孩子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
给孩子讲道理,约定规则的过程中,一直保持温柔但坚定的态度。不带评判,没有指责。这种客观、温和但又透着执着味道的方式,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情绪管控的榜样。
最怕下面两种错误立规则的方式:
一个是打骂。这样也许会吓唬住孩子,但其实打只让孩子怕,却并没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去遵从某一规矩。长期下来,要么孩子用各种形式明里暗里反抗,要么孩子也学会了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另外一个是半途而废。比如,有的父母一开始也想要给孩子立规则,但遇上孩子哭闹两下,折腾一番,就心疼了,妥协了,于是规则被晾到一边。孩子于是知道了,爸妈的规则不过就是个摆设,我哭一哭就可以不遵守。
最后要强调的是父母的态度也很重要,一定跟孩子平等相待。和孩子平视而不是居高临下,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颐指气使,聆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强行灌输。你就会发现跟孩子讲道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当你用对了方法,一切都会变得轻松起来。